石盛楠

冬日的青海湖,銀裝素裹,天地陷入了一片純凈,蔚藍色的蒼穹下是覆蓋著白雪的遠山,高原圣湖封上了晶瑩剔透的冰霜。
高原上生活著世間稀有的精靈——中華對角羚,野生動物攝影師葛玉修用鏡頭記錄了它,并用影像告訴公眾——讓人與野生動物相安無事,讓更多的人明白大自然才是野生動物本來應該呆的地方。
自1995年以來,他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鳥島,就被那碧水藍天、萬鳥歡歌的場面所震撼,他開始用鏡頭對準青海湖鳥類等動物及周邊環境。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和朋友去青海湖布哈河口拍攝天鵝,半路上偶然看到7只褐黃色的動物排成一線在草地上優雅的跳躍、奔跑。這是一種連當地牧民都叫不出名字的羚羊。它們在奔跑中忽然張開的尾巴,就像草原上盛開的花朵。太漂亮了!他急忙端起相機拍下了一組珍貴的鏡頭。
但“普氏原羚”是一種什么動物呢?

經過詢問老鄉和查詢資料之后發現,這是全世界僅存300只普氏原羚,而他也成了國內拍攝到普氏原羚影像資料的第一人。葛玉修對普氏原羚的了解越來越深,圖片越拍越好,他甚至拍到了這些可愛的動物們求偶、交配、瞬間跳躍和直立的照片。

近30年的拍攝讓他有了很多豐富的感受。“野生動物,一般不會主動靠近人類,反倒會對人類的靠近感到害怕,主動躲避。人類的非法捕殺與利用,增加了與野生動物密切接觸的機會,也讓野生動物攜帶的一些細菌、病毒、寄生蟲,有了侵入人體的機會。”
神圣的青海湖賜給了葛玉修創作的靈感,也帶給他保護動物意識。
2002年之后,葛玉修開始用自己的攝影作品,向學校、企業、機關、部隊展開生態環保科普公益講座。



中國的野生動物在哪里?臺下的聽眾踴躍的回答,它們在山、河、湖、海、林,但葛玉修給出了令人震驚的答案:大家還漏了一個地方,那就是餐桌!
葛玉修說,“歷史上許多次面對大量嚴重災荒時,人類都靠獵殺野生動物為食活了過來,現在生活好了,面對災情也不缺食物了,人類反而沒有感激這些野生動物,仍在以吃野味滿足口欲。這次的新冠疫情,是大自然又一次給我們的警示和懲罰。”
疫情過后,野生動物“保衛戰”仍將是一項需要人們長期奮斗的事業,葛玉修期待用自己的攝影作品作為人和動物之間的橋梁,呼喚起人們的保護意識,讓人類與野生動物共享大自然。
葛玉修,青海銀監局原紀委書記,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自然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青海青網站創建人。多年來,他利用業余時間拍攝了大量野生動物的圖片,被譽為青海湖“鳥王”和“中華對角羚之父”。2019年,葛玉修與中華對角羚的故事被做成短視頻《高原守羚人》并獲“學習強國”平臺舉辦的“我愛我的祖國”微視頻、攝影作品大獎賽三等獎,他本人也先后獲得過“北京奧運火炬手”“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環保衛士”“美麗中國·第八屆中華環境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