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寶晴(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上海 201900)
無論繪畫的產生與發展都與時代精神、哲學基礎、經濟條件、社會文化以及人文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聯系,尤其是一個時代的思想與哲學基礎對于繪畫風格和審美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將以此為理論依據去探索宋代在理學的影響作用下工筆人物畫的發展與特色。工筆人物畫經唐的發展至宋代已經相對成熟了,這個時期由于在理學所提出的“以物觀物”“格物窮理”和“格物致知”等思想的影響下,工筆人物畫形成了與以往不一樣的鮮明的時代特征。近年來對于宋代山水花鳥畫中理學觀念的學術研究比較全面,而與工筆人物畫之間的關聯研究相對空缺。因此,本文試從理學的角度去解讀宋代繪畫的獨特藝術特征,將理學觀念對工筆人物畫的影響作為選題的主導。這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和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1)宋代理學產生的社會背景
宋朝統治者加強鞏固其政權和統治,開始推行倡導儒家經典,宋代的儒學復興便由此開始形成。宣揚倫理綱常成為新儒學的基礎核心。理學也是在這樣的時代需要中成為了宋學的核心體現。理學為了與佛教、道教相抗衡,它借鑒、融合了兩教中道德思想的內容和辯證方法,同時將兩教所提倡的修養方式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引導。理學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被統治政權認可,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的官方哲學和統治思想,從而對宋代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2)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及觀點
筆者從與繪畫有關的角度出發,簡要分析宋代理學的形成的部分代表人物:邵雍、二程、朱熹。發展初期的代表人物邵雍曾提出“以物觀物”,他主張去除主觀的一切情感好惡,從“物”本身去認識“物”所顯示的“理”。將宋代繪畫最大的特征——重視對“物”細致入微的觀察,重視“格法”與“形似”發揮到最大。
發展期的代表人物有:程顥、程頤。程頤提出“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意思是人的道德修養的形成,依賴人的“主敬”,而“主敬”的提高,最終需要通過“格物窮理”得以實現。
宋代理學成熟期的代表人物有:朱熹。朱熹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解釋,他認為“格物”是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研究事物之理至極至。他對物質世界的研究和探索始終帶著鮮明的中國文化主觀內省的精神特點。理學前所未有地激發了宋人研究現實世間萬物的熱情,這對于以描繪客觀現實為對象的繪畫藝術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實踐意義。
(3)宋代繪畫概論
宋代社會環境安穩經濟快速提高,實行“崇文抑武”的國策,為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政治、社會與經濟上的優越保障,繪畫得以多元化迅速發展。王伯敏在《中國繪畫通史》中講到:“宋代的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標志著我國中古時期繪畫高峰的出現。”①唐代工筆人物畫已取得璀璨的成就,在兩宋時期又繼續全面發展,走向成熟,形成獨特的藝術風尚。
北宋繪畫整體高速發展,出現了許多勇于革新的畫家,突破前朝繪畫的束縛,重視寫實與細節刻畫,內容技法的多元化,使得藝術創作空前繁榮。宋畫創作構思巧妙,用線渲染技法運用成熟,人物形象生動,結構扎實嚴謹,能反映內心精神世界,其中已含有的較為明顯的寫實傾向、造型技法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為后代繪畫的發展指明方向。
宋代工筆人物畫比較之前的藝術有著明顯的區別,一是傾向于寫實,一個是特別地講“理”。在此所說的“理”指的是運動的普遍規律,宋代畫家試圖讓繪畫更加合乎情理,即前文所提到的“格物致知”,“物而窮其理”。宋代工筆人物畫所表現的寫實之風和創新性是史無前例的,與理學思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促使著畫家們更加專注于細致入微地觀察現實世界中的各個物象,探究其包含的真理與規律,以提升自身內在素質,重視“格法”“心性”。對于這樣一個事實,宋代工筆人物畫忠于寫實地描繪客觀事物和其內在神韻,同時又包含了畫家們的主觀情感。
宋代統治者總結前朝經驗,為維護社會穩定,提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宗教環境寬泛。在這種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人文思想萌芽,解放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創造力。理學作為主導思想,廣泛地影響著他們藝術創作的思想與實踐。部分文人士大夫的“入世”“自省”精神使他們不再局限于為皇家教化所服務,試圖將自身主觀情感寄托在畫面上。
南宋畫家李嵩常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感受,在他作品的《市擔嬰戲圖》(圖1)中,描繪了一幅熱鬧非凡的市井生活景象。圖中一位貨郎吃力地挑著各種各樣的貨物,一手還在搖著撥浪鼓,奮力吆喝。一群孩童爭先恐后圍繞上來,一位在哺乳的婦人仿佛也急匆匆地趕上前來挑選物件。三種人物形象神態各有不同,體現出畫家觀察生活之細膩和技法之高超。濃厚的生活氣息溢出畫面。畫者也借此來表現出他出身下層社會階級,十分關注平民樸實的日常生活。此外還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將民間現實生活引入畫的風俗人物畫。這些都表達出畫家們試圖將客觀形象還原生動,其中又包含了他們的主觀情感,借物抒情,便是朱熹所推崇的“務實”主義在繪畫精神上的具象表現。
圖1 李嵩 《市擔嬰戲圖》 宋 絹本設色 258mm×276mm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理學”作為宋代哲學的思想軸心,一方面默化潛移地影響著文人士大夫們的內心,另一方面推動著宋畫形成獨特精細、寫實傳神的繪畫特征。宋代工筆人物畫相比于前朝不僅在結構與形象的嚴謹水平上有提升,而且在表現人物性格、內心世界刻畫、表現技法等眾多方面都有突破,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寫實嚴謹之風。
如劉松年的《羅漢圖》畫風精致細微,設色雅致明麗。圖中繪有一位倚著枯樹的羅漢和一位眉目清秀的童僧。老羅漢低著頭,面容和善,目光溫柔地注視著前方的小鹿,五官刻畫細膩,神態自然,兩手交錯搭在枯樹枝上,露出的肩部和胳膊的肌肉骨骼比例準確。人物服飾用線細密剛勁,運用了鐵線描。配景豐富,枯樹行筆爽朗,皴擦繁復不呆板,雙鹿雙猿和人類互動,形態鮮活。畫面整體構圖嚴謹,疏密有致,凸顯出了畫家的技巧水平之高,是一幅極富生活情趣的優秀之作。
在主流化的理學思想影響下,畫家們秉持著嚴謹客觀的審物精神和觀物方式,因此作品中人物形象以及周圍環境物象,更具有自然美、鮮活化和真實化,對后代工筆人物畫審美和創作發展有著積極影響,也為后世研究宋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圖像資料。
宋代工筆人物畫不僅在形象表現的精細程度上有顯著的提高,而且由于題材內容和風格的較為不受限,在筆墨表現手法等方面也有相應的突破,宋人僅線的描法就總結出了十八種。在《冬日戲嬰圖》中,蘇漢臣描繪了一幅在冬日里姐弟二人凝神專注嬉戲的祥和情景。畫家用不同的線條來表現人物、玩具和巨石花木不同的質感。人物臉部線條圓潤,運用了流暢的“高古游絲描”,為傳達衣物綢緞挺拔的質感,使用了勁利的“釘頭鼠尾描”,后方配景巨型石頭顯得十分厚重粗澀,是由于畫家活用了澀筆。多樣的筆墨表現手法,顯現出其高超的畫技功力。蘇漢臣的嬰戲圖有別于前朝歷代的嬰戲圖,備受稱贊,其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技法精湛,這種精細化、體制化的藝術風格的形成深受“格物致知”等理學觀念的影響,是宋代思想文化的產物,啟發著后代乃至今日的繪畫創作。
宋代理學家們開始反抗漢儒“經學” 桎梏思想,崇尚革新,注重自身的獨創性。在這類觀念的波及下,畫家們逐漸掙脫原有的束縛,熱心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開始在畫面中引入新的題材、形象和各類技法,使宋代工筆人物更具有創新性。這種創新思維,在許多工筆人物畫中都有明顯的映現。李嵩就把他對死亡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深刻感悟融入到《骷髏幻戲圖》中,為美術史留下一個畫謎。畫中描繪的是宋代的懸絲傀儡木偶表演,但操控著小骷髏的卻是一個大骷髏,而這個大骷髏正是畫面的重心,其骨骼結構刻畫干練精準。畫面整體氛圍恐怖怪誕,不同于往前工筆人物畫中的含蓄、儒雅,表現出了兩宋時期繪畫風格的個性凸顯,蘊含著畫家們不同的人生感悟,展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筆者在深入了解了宋代理學以及宋代工筆人物畫之后,認為在宋代繪畫達到了一個頂峰,這與宋代特殊的以理學為主導的時代文化思潮有著很大的關系,在以理為主導的思潮下,宋代的畫家更加地關注對于現實世界的表達,理學在滲透文人士大夫與畫家之后對審美原則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這更促進了宋代獨特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宋代的工筆人物畫不同于唐及之前,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遵循“理”與“法”,提倡實踐、寫真傳神以及細致精巧。理學不僅影響了畫家的思想,更是給宋代的繪畫提供了思想基礎。本著趙佶“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的思想,能夠做到提升自我的修養,朱熹“格物致知”強調即物求理,同時更是要求自己誠心誠意。宋代工筆人物畫不論是在構圖、形式、色彩或者題材上都有著很大的變化,這與理學在宋代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積極意義。
注釋:
①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冊)[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