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永(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慶安中學,江蘇 徐州 221200)
審美是現代公民應當具備的基礎素養,是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能力,故而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變得越來越重要。由于美術是十分適合培養學生審美的學科,因此改善美術教學,加強對學生審美的引導,逐漸成為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需要充分理解美術教學的審美能力培養優勢,并在教學中采取合理策略,引導學生在美術實踐中不斷提高審美水平。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逐漸成為中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這既是滿足新課標需求的基礎,也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保障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關鍵。而在中學課程之中,美術課程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方面有著諸多優勢,因此通常被視作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陣地。首先,美術本身就是一門美的藝術,美術教學內容中包含了大量具有美感的作品。學生在進行美術學習時,會在感受眾多經典作品的美的過程中受到熏陶與感染,對美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從而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其次,美術教育具極強的系統性與科學性,教師會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欣賞美,利用科學方法引導學生一點點地強化對美的理解,從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相比之下,其他課程在美育方面就顯得較為雜亂無章,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效果較差。最后,要想有效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不能干巴巴地讓學生觀察、鑒賞美的作品、事物等,而是要引導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和創造美。只有在深度實踐中,學生審美素養才能得以有效提升。美術教學不但強調引導學生欣賞美,更鼓勵學生發現、體驗和創造美,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雖然美術課程是最適合培養和提升中學生審美能力的課程,但是當前中學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十分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長期以來,中學教育都是以考試為主,素質教育雖然在近年來廣泛推廣和深入實踐,但還沒有徹底改變廣大師生的應試觀念。這就導致部分學校對美術教育不夠重視,美術課程課時較少,甚至還存在被其他學科教師占用課時的情況,嚴重影響美術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在這種情況下,美術教師自身對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就不高,同時缺乏良好的素質培育意識,往往不會重視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而是完全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地位過于被動,同時教學深度也不夠,只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美術知識技能講授及美術作品欣賞上,導致學生審美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部分美術教師對審美能力的認知不夠全面與深入,沒有充分意識到審美能力是一種內涵豐富、重視實踐的素質,需要長時間的熏陶與培養,學生才能真正提升審美能力,而是片面地認為只要引導學生接觸、欣賞經典美術作品,其審美水平就得有效提升。教師只是紙上談兵式地展開理論教學,在帶領學生欣賞經典美術作品時也往往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忽視了實踐在審美中的重要作用。學生被動地跟著教師了解美術知識,快速、淺顯地欣賞美術作品,并不能真正領略到美術藝術的精髓和內涵,同時其自身美術實踐能力過低也限制了其審美能力的提升。
部分中學教師自身美術素養較低,對美術的理解水平不夠,自然難以在美術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提升審美能力。一方面,中學美術課程不受重視,這就導致部分學校在招聘和管理美術教師時較為寬松,對教師專業素養要求不高,部分美術教師專業水平并不高。另一方面,美術素質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其廣泛包含了美術知識、技巧、技能、歷史、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而中學美術教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導致自身審美能力不高。
為了充分發揮美術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及提升作用,必須提高美術課程地位,讓教師和學生都對此加以重視,從而保障美術教學質量與效率。學校應當在素質教育指導下將美術課程作為中學美育的關鍵,并投入更多資源支持美術課程開展與發展,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師生對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教師則應當改變自身傳統教學觀念,不再將教學目標局限于傳授美術知識和帶領學生欣賞優秀美術作品,而是要更加重視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確保學生能夠在美術學習中發現美,學會欣賞美,掌握挖掘和鑒賞美的方法與技巧,形成系統化的審美體系。而學生也需要更加重視美術教學,積極配合教師認真學習,發現生活和課堂中的各種美。
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對美術教師個人美術素養要求較高,同時需要教師掌握科學的審美素養培育方法。因此針對當前部分中學美術教師綜合素養偏低的問題,學校應當加強美術教師管理,進一步規范美術教師專業要求,嚴格按照要求招聘新任教師,同時積極加強在崗教師培訓,通過專業培訓促使教師美術素養及教學能力得以提升。其中學校既要安排專業人才對美術教師展開專業培訓,也需要積極引導美術教師進行實踐交流,讓教師在美術實踐中進一步理解美的內涵,掌握美的精髓,從而提高教師美術素養。另外學校還應當重視專業考核,結合中學美術教育要求和社會審美發展趨勢,制定完善的美術教師專業素質要求與審美能力要求,并基于這些要求形成對應指標,落實考核工作,將考核與培訓相結合,確保培訓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進而打造一支優秀美術教師團隊。美術教師也應當形成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欣賞優秀美術作品,重視美術實踐,全方位提升自身專業審美水平,從而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審美素養進行培養。
根據學生審美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能夠更加有效地起到審美教育作用。教師應當明白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他們自己對美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和理解,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理論思想,一板一眼地告訴學生什么是美,而是要根據學生審美心理特點針對性進行科學教學。首先教師需要明白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他們正處于審美的探索和塑形期,如果直接向學生灌輸美的事物,他們容易在叛逆心理的影響下產生抵觸情緒,反而會反著來,導致學生審美畸形。因此教師需要從細微處入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生活、課堂中接觸更多美好的事物,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審美觀念,讓學生逐步接受美好的事物。然后教師再對這些美好事物中的美進行具體分析,確保學生能夠理解美,但不用強迫學生認同和接受這種美,而是留給學生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能夠在廣泛的美學領域中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高水平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自然離不開經典美術作品,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作品對學生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及提升。由于中學生美術基礎較差,藝術素養較低,他們往往難以充分理解和欣賞經典名作,如畢加索的《和平鴿》《斗牛士》《格爾尼卡》《夢》等作品對學生而言都顯得十分晦澀難懂。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對這些經典名作進行深度剖析與鑒賞,促進學生審美水平提升。考慮到學生在藝術修養方面的不足,教師應當將經典名作進行拆解,只帶領學生鑒賞其中的部分內容,如線條、顏色、光影等。這樣既能確保學生順利理解經典作品的美,也給學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經典作品的美的空間,對學生個性化審美的形成有著積極意義。當然,教師也應當具有隨機應變的意識,能夠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適當調整教學規劃。在局部鑒賞教學已經取得良好成效后,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從更加深層的角度剖析經典名作,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經典作品的美術魅力,并能引導學生跳脫出美術本身的束縛與限制,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對經典作品加以鑒賞。如教師可以結合畢加索生平以及對應年代背景等,從歷史角度對畢加索經典作品進行更加全面、深度地剖析。
審美能力的提升不僅僅要依靠理解美術知識,欣賞優秀作品,還要在體驗和實踐美的過程中對美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識。因此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除了要帶領學生鑒賞優秀的美術作品外,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發現美、挖掘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美就在我們生活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細微處發現美,并創作相應的美術作品,從而在實踐中強化審美。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進行美術拓展,讓學生明白除了美術作品之外,還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實踐美,如踐行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美德,形成堅韌不拔、頑強奮斗的美好精神等,延伸美的外延,讓學生能夠全方位提高審美能力,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全、品質優秀的人才。例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帶領學生欣賞一系列德育美術作品,既從美術專業角度對這些作品的繪畫技巧等進行分析與研究,也從德育層面對作品內涵進行分析,從而將美育和德育相結合,帶領學生挖掘思想品德實踐中的美,讓學生在感受藝術美的過程中形成良好正確的思想及良好品德。
中學美術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學科,在提高學生審美水平方面有著巨大作用。學校應當積極提高美術課程地位,打造一支優秀的美術教師團隊,而教師則應當積極了解學生審美心理特點,引導學生鑒賞剖析經典名作,加強美術實踐和拓展,充分發揮美術教學優勢并提高學生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