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可(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上海 201900)
由于時代的迅猛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和文化的追求也發生很大改變。在古代繪畫和西方經典作品對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影響下,形成了同時期不同題材、色彩、技巧和構圖形式的繪畫作品。為了推動當代中國工筆畫的發展進程,我們應當承認當代部分工筆人物畫好的形式和創作理念,也要明確工筆人物畫中缺少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胸懷。
受到西方繪畫體系教育的我們,更不應該面對模特或照片照搬照抄,而應經過對人物的觀察研究、內心思想生發出新的有形式意趣的形象。不能只表現出作品中人物活動的場景,更要創造出作品中的“無人之境”。而這些正是中唐就開始盛行的,重視人的內在體驗的自省式藝術。荊浩:“繪畫作為表現人的靈性之術,必須是要反映生命的真實,故外在形象的描摹被他排除出“真”的范圍”。①現在的部分工筆人物畫已經背離傳統的繪畫觀念,單一的復刻、涂抹,更別說畫面超越形似的真實。當然也作出了新的突破,如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出現,更加體現出“盡精微,致遠大”,在重大題材創作上更是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中國特殊文化環境和背景下,必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符合當代藝術審美追求的作品,這其中不乏出現以下四個類型:神、妙、奇、巧。荊浩不僅要求表現對象要以形寫神,更要加上畫家的主觀表達,從而使畫作達到質的飛躍。②從狹義上說,這一見地可以反映先前畫者對古代壁畫的創作經驗,有助于后代畫家在傳統人物畫“飛天”(圖1)等較為狹窄的取材范圍內,取得一定的表現力。從廣義上來說,它客觀反映了佛、道教思想在繪畫創作中的延伸發展進程,擴大了人物畫的容量,發揮了人物畫在他們心中的社會作用,是人物畫的審美作用和認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的探索。工筆人物畫家潘契茲先生修養深厚,繼承了中國古代壁畫及唐代以前的卷軸畫上的嚴謹工細的風格,開拓了以工筆重彩為表現形式的新語言。就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來說,能達到神、妙者亦是少之又少。奇、巧占據多數,多數是為了掩蓋了內心文化涵養的缺乏,為了區分和他人繪畫語言風格上的不同而去創作。那么如何讓工筆人物畫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探索工筆人物畫的繪畫風格和表現力,完成由形式表現層面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層面,在新的語境下創作出劃時代的作品?

(圖1 潘契茲先生飛天作品 來源:網絡)
造型藝術是通過視覺來實現的,現代工筆人物畫造型,不單單依附傳統,更是從傳統中走出來,西方現代主義對當代工筆畫家的影響,在講究以線為造型的基礎上,舍棄光影、立體、追求平面化的造型手法。就工筆畫的總體發展來看,好的作品不僅僅要對“目”,更要對“心”。也就是說,好的作品不僅能讓觀者賞心悅目,而要讓觀者去體驗,融入其中從而獲得生命的感悟。就像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表現了工筆畫中“線”的質感和特點,勻細流暢且富有彈性。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主張,“神”應該是每位畫家作為藝術追求的最高標準,而“形”是每位畫家必備的造型基礎,“神”是建立在“形”的基礎上的?,F代不少鮮有名氣的工筆人物畫家,造型不僅受到中國傳統明清肖像畫的影響,更是吸收和借鑒了西方油畫中的造型模式,一種既是圖像又是裝飾風格的線表現方式,一種現代表現主義的繪畫作品。何家英的工筆人物畫作品,尊重傳統又不拘泥舊規,融合傳統線的表現和西方造型的意味之處,化古為新,把傳統審美精神和現代欣賞習慣進行交融,為人物畫的創新作出探索。
因此,畫家在選擇造型時應結合傳統的理念和現代的技法,從傳統壁畫和優秀民間美術作品中吸收靈感,結合西方藝術造型。與時俱進,要敢于嘗試不同形式的造型表現方法。
唐代工筆人物畫處于工筆繪畫的巔峰時期,符合盛唐的色彩觀,是明艷、亮麗的,加上人物的豐滿造型,營造出富麗華美的盛唐氣象。受中國傳統文化,政治、宗教、哲學的影響,人們對色彩的運用也受到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在審美意識取向的要求下,需要我們確立符合現代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觀。
史前時期,人們用色彩來表現意愿,將色彩作為判斷事物的依據,利用色彩達到精神上的追求。隨著人們腳步的加快,高樓棟棟的崛起,精神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人們需要通過不同色彩的點綴獲得身心上的愉悅。③當代工筆人物畫自然也借鑒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應用方法,如西方畫家莫蘭迪的色彩體系,傳達出寧靜和隱秘的氣息。通過啟發當代工筆人物畫得以更好地表現現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徐華翎的作品就是用清新淡雅的淡彩來描繪女性身體,朦朧虛幻間透露著神秘、隱喻的氣息。色彩是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的,所以人們也總能找到符合自己情感的色彩。因此,把色彩作為重要的表現工筆畫人物的新手段,解放對固有人像色彩的約束,通過巧妙的色彩關系達到空間和視覺的統一,利用色彩效果傳達內心情感,從而達到畫作與觀者頻率上的一致。
國內相對較完整的色彩體系是以胡明哲為主的關于中國巖彩畫創作上研究實驗出來的。今年11月中旬在北京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2019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所以我們要發揚并利用古代關于色彩的資源,適當吸收外來藝術和民間藝術在色彩運用上的經驗,建立更完善的符合中國審美的現代化色彩理論體系。
工筆人物畫題材的多樣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唐宋時期繪畫題材主要是神話傳說、宮廷侍女、王侯將相等,明清肖像畫的流行和關注人民生活題材的出現,直到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文化多元化趨勢,給工筆人物畫的創作提供了更多題材的可能性。人們更加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更加關注社會現狀和內心情感深處的悸動,使工筆人物畫作品更能反映社會時代的特色,更能貼近民生。如李傳真的一系列農民工類型的作品,孫震生關注藏區人們生活的作品,徐華翎對身體隱秘、虛幻和本我之間探索的作品。在十三屆全國美展上,中國畫家通過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感受真情,作品呈現出一個非常廣闊的現實圖景,如快遞小哥、援非隊員、青少年成長、邊疆風情等,這些各具特色的作品匯成了當代現實生活的真實圖景。對當下生活的感知,以準確、豐富的細節,真切地反映大我,與以往作品表現的小我,形成差距。所以不難看出反映內在真情實感、現實題材的畫家已然形成主力軍,推動著工筆人物畫的多元化發展。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指出,“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并立而無愧。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政治的意識上面, 它要有土腥氣, 要有時代的血肉, 縱然它的頭須伸進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雹芩酝瑫r期的工筆人物畫家對社會風貌的感受和出發點的不同,創作出的作品也都是符合這個時代特色的。因此,在建構具備現代人審美意義的工筆人物畫外在形式的同時,保留本民族文化涵養和藝術追求,吸收外來超現實主義和波普藝術等繪畫形式,在融合中創新發展出適應當今時代題材的作品,滿足當代審美想象,客觀反映現實社會,更好地發展工筆人物畫,使工筆人物畫走向全世界。
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創作是民族藝術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表現力和創作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審美觀念。為了推動工筆人物畫熱潮的發展,出現不少以革新為目的的畫家,但在繪畫技法或造型的實驗上,往往很多畫家只是追求技法上的創新,忘記了中國畫的繪畫本質和國家文化涵養。在以往美展上的作品,大多以工筆畫作主導,出現了大量引發學者和畫家熱議的作品,這些一味刻板復制、運用現代技術應運而生的繪畫作品,必定不是大家追求的藝術作品。
中國畫隨著歷史不斷地回望傳統,不斷地再闡釋、再出發。吳冠中認為“畫無中西之分,有筆有墨,純任自然,由形似進入神似,即西法之印象、抽象”。費孝通先生強調“自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⑤用美美與共的心態看待中西方藝術,同時注重中西方藝術,找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在繪畫中共同一致的東西,兼收并蓄創作出自己的畫風。如悠久、豐富的歐洲藝術、現代的美國藝術、夸張變形的非洲藝術、艷麗多彩的拉丁美洲藝術等,取其所長,為我所用。
社會節奏很快,但是作為藝術家,作為藝術創作文化之間的推動者,切勿急躁、急于求成,讓自己真正沉浸在藝術探索中去,打破傳統程式化模式,用正確的藝術見地表現藝術內涵的深度。
注釋:
① 朱良志.南畫十六觀[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② 荊浩.筆法記[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③ 王麗梅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色彩觀[J] .文藝研究,2007(01):159-160.
④ 宗白華 .美學散步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⑤ 李夜冰 .繼承與借鑒[M]//中央文史研究館.談藝集(全兩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