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Editorial Department

1羅克斯·佩恩(Roxy Paine)結合不銹鋼12.19m×13.72m×8.53m2007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外景
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位于沃斯堡著名的文化區,致力于收藏、展示和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種媒介的藝術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并為公眾創造了良好的欣賞環境和氛圍。博物館通過策展研究、出版物,以及各類教育項目,包括講座、導覽、課程和工作坊促進人們對藝術和藝術家的理解和興趣。
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了近3000件藏品,包括繪畫、雕塑、視頻、照片和印刷品。大部分藏品的創作年代在1945年以后,對主要的國際思潮都有展現,包括抽象現實主義,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波普藝術,色域繪畫,極簡主義,概念論,后極簡主義,新形象繪畫和新表現主義,其中,波普藝術和極簡主義尤其盛行,而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德國藝術亦是如此。

2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夜景
博物館獲得了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認證,這是美國對博物館的最高國家認可。對博物館、政府、對外機構和前往博物館公眾來說,聯盟的認證意味著卓越和責任。
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創始于1892年,由一群具有前瞻思想的女性建立,是德克薩斯州最古老的博物館,也是美國西部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幾十年間,博物館經歷了數次更名和搬遷,名字和職能也不斷演變:卡內基公共圖書館美術館(1901)、沃斯堡藝術博物館(1910)、沃斯堡藝術中心(1954)、沃斯堡藝術博物館中心(1971)、沃斯堡藝術博物館(1974)、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1987)。雖然“現代”一詞在1987年才成為博物館名字的一部分,但它一直致力于展現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

3卡瓦斯(KAWS)重新出發青銅高6.4米,重5606.4千克2018
博物館的第一座永久性建筑由包豪斯(Bauhaus)的學生,建筑師赫伯特·拜爾(Herbert Bayer)設計,并于1954年開放。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文化區開始在周邊發展,隨著阿蒙·卡特博物館(Amon Carter Museum)和金貝爾藝術博物館(Kimbell Art Museum)等新博物館的到來,博物館把重心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際藝術轉移到了當下。2002年,博物館搬遷至文化區由安藤忠雄(Tadao Ando)設計的建筑內。
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博物館建筑被《旅游休閑》雜志評為“世界最美藝術博物館”之一。設計充分體現了現代藝術作品中純粹、樸實的元素,博物館由5個長條平頂場館組成,座落于一個1.5英畝的池塘上。
“……場館似乎漂浮在水面……”——《悅游Traveler》
建筑混凝土筑成的巨大平面墻清晰地展現了博物館的基本結構,同時也保護了館內的藏品。40英尺高的金屬框架玻璃幕墻環繞著混凝土外殼,打造出了絕佳的公共交流空間,從這里可以看到周圍的建筑、巨大的景觀池塘、戶外雕塑和精致的園林。希望在展館內部空間中利用漫射和反射的自然光線的愿望對建筑的設計方案產生了極大影響。巨大帶支架的澆筑混凝土屋頂遮蔽了建筑的外部,由連續的“一字型”天窗和高側窗構成的精密系統的運用讓自然光線得以照進展館內。支撐混凝土屋頂板的是五根40英尺高的Y形混凝土柱。白天,博物館的自然景觀——包括戶外雕塑花園和露臺、建筑外圍的巨大景觀池塘柔化了博物館剛直有力的建筑。夜晚,混凝土墻沐浴在柔和的燈光下,透明的玻璃鋼走廊就像一盞大燈籠漂浮在水面上,映射在池塘里。
在美國中部地區,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是擁有最著名的戰后藝術藏品的博物館之一,包括近3000件意義非凡的現當代國際藝術佳作。博物館展廳占地53,000平方英尺,建筑為簡約的模塊化設計,各個展廳分布于博物館的兩層。3個兩層高的空間讓展示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此外,博物館的兩層空間讓策展人可以在一層展示永久收藏作品,同時在另一層舉辦大型巡回展覽。
本次展覽聚焦于藝術家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職業生涯早期使用的重要材料和基本主題,周期性地回顧了藝術家過去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包括約35件來自私人和公共收藏的襯紙作品,以及馬克為本次展覽創作的新作。

4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性現代收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藝術大都是關于普通材料的使用,而馬克·布拉德福德是其中一個獨特的例子。正如許多極簡主義藝術家們會不可避免地與他們的標志性材料聯系在一起,襯紙是布拉德福德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布拉德福德曾經在他母親洛杉磯南部的美容店里做過理發師,并學習使用襯紙,這些半透明的小紙片可以在使用卷發器燙發的過程中保護頭發不會過度受熱。本次展覽中的核心作品主要是由襯紙制作而成。布拉德福德最近談到:“通過襯紙,我學到了自己作畫的方式——怎樣創造空間,怎樣運用色彩,以及怎樣呈現新的內容。它們是我的啟蒙。”
由沃斯堡現代藝術博物館主辦的“焦點”系列項目,每年會舉辦三場個展。自2005年以來,該系列致力于向觀眾介紹世界范圍內具有一定聲譽的新興藝術家,以及本地區受人敬重、處于職業生涯中期的藝術家,而他們之前并未獲得足夠的認可度。
十多年來,馬麗娜·亞當斯(Marina Adams)一直在探索顏色和形式之間的關系。在她的布面丙烯作品中,生物形態相互銜接,每種結構都有一片固定的色域。每幅畫都有自己獨特的調色板,形成各種各樣、超乎尋常的顏色組合。亞當斯在作畫之前會先用炭畫筆勾勒出形狀,她的作品以松散、自信的線條表現出直觀性,畫布上的點點滴滴和不同顏色的線條交疊在一起,在條理性和即興創作之間創造出一種平衡。雖然她的作品常常被認為是沒有參照物的,但她的創作靈感來自紡織設計和建筑形態。正如她所說,“我讓自己對圖形的熱愛在繪畫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一個原因是,圖形是一種超越了國界的語言,它有著共同的基礎。相似的圖形運用在世界上各個地方,并且這些地方之間很可能沒有直接的接觸,我認為這很有趣。我們可以在最基本的事物中看到圖形,我想我熱愛的正是它驅使你接近本初,我們可以在簡單的真理中進行交流,并發現我們是多么地相似,而不是總想著我們是多么地不同。”文學和詩歌在亞當斯的作品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她對參考標題的使用,這為觀眾提供了另一種進入她作品的途徑。正如亞當斯這樣談到自己的作品名,“如果你沒有敘述、沒有故事情節,只是呈現一段經歷的話,它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我們所處的文字世界里,尤其是西方,人們渴求和相信的是道理和觀點,而我并不會給與這些。語言可以存在,顏色也能以同樣的方式存在;它本身就可以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