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蔡劍洪,黃綿松
(1.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寧夏首創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寧夏 固原 756000)
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不斷加大,大規模小區建設和城市道路硬化導致城市地表透水效率急劇下降,加之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候條件頻繁發生,尤其是暴雨氣象事件極易導致城市內澇發生,“城市看海”現象頻繁出現[1-3]。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部署推行海綿城市建設計劃,其宗旨是注重對城市水資源的保護利用,推行海綿城市建設戰略,以降低城市內澇的發生,改善城市水環境和用水安全。
海綿城市建設實踐表明,項目建設規劃和實施運營并充分發揮其經濟和生態效益,不僅需要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更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海綿城市建設需要組織、制度、技術、資金和公眾參與作為保障,而眾多影響因素中公眾參與是基礎。公眾參與可使海綿城市的規劃設計更加合理,建設布局更加科學,提高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公眾參與,能有效支持海綿城市決策規劃與建設運營[4]。因此,如何提高公眾在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中的參與意愿和參與效率,使海綿城市建設更加切合公眾利益與需求,充分發揮其對城市水生態的調節功能,是當前海綿城市建設需要重視的關鍵問題。然而,我國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常常僅關注工程的設計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的技術經濟問題,缺乏對公眾參與的重視,公眾參與程度較淺,參與方式被動單一。
針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中公眾參與意愿不足的問題,研究海綿城市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公眾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以我國第二批海綿試點建設城市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海綿城市PPP項目為例,通過實地問卷調研和訪談,了解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現狀,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識別影響公眾參與海綿城市規劃建設[5]的意愿和要素,以期為提高我國重大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和效率提供政策建議。
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女性通常承擔多重角色,且女性的發展機會相對男性缺乏,由此造成女性對各項事務的參與意愿不高。同時,若公眾的文化教育程度較高,則看待事物通常更為全面,亦更能表達自己的看法。由此,公眾不同的文化教育程度,導致其眾參與意愿的程度亦不一樣,即受教育程度愈高的公眾,參與意愿愈強烈[6-8]。因此提出假設:
H1:受訪者基本特征影響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
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工程的設計、規劃和決策等環節對社會影響較大,公眾參與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然而,現實海綿城市建設中常常存在多種阻礙公眾參與的因素。黃海艷等[6]研究指出,公眾參與深度受到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家庭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張銳[9]指出,公眾的個人素質、信息來源渠道及參與渠道、公眾參與的成本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參與公共建筑投資項目決策的積極性。馬輝等[10]對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提升公眾參與有效性的路徑進行了研究,發現公眾參與主體、參與形式等對其參與有效性有很大影響。同時,參與方式形式化、參與過程信息不對稱以及參與結果反饋機制缺失等都會阻礙公眾參與重大建設項目的決策與規劃[11]。在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進程中亦可能存在同樣的阻礙因素,且每一個阻礙因素對公眾參與意愿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提出假設:
H2:阻礙參與因素影響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
受工程項目直接影響較小或無法獲取其相關利益時,公眾就不會積極參與工程項目的規劃建設,因此公眾的行為動機對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具有明顯影響。參與動機一般是由需要產生的,當人的需要達到某種強度時,即會轉化為動機,因此,動機是公眾行為的根本原因和動力。國內外學者對公眾參與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進行了廣泛研究,明確了不同類型的動機是基于不同原因或目標而產生的行動[12]。內在動機使人獲得內心喜悅,外在動機是完成某件事情會獲得一定的獎勵,導致可分離的結果。Chiang[13]等研究發現,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能激勵人的行為。在許多工程建設項目中,公眾參與意愿和參與程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公眾的需求層次、參與成本與效益關系等[6]。在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動機不盡相同,存在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區別,且公眾參與意愿可能會受到其參與動機的影響,因此提出假設:
H3:公眾參與動機影響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
期望價值理論常用以解釋個人在各種行為選擇上做出決定的過程,而期望是人們為滿足自身需求去努力實現的目標。當目標沒有實現時,表現為一種人的期望,此時目標對人的動機是一種激發力量。因此,公眾參與期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參與意愿。Olander[14]研究表明,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公眾參與,不同的類型及不一致的利益都會受到積極和消極期望的影響。同時,公眾的期望也是多樣化的,并不是都能實現。Atkin等[15]研究表明,在許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若未滿足公眾的期望,極有可能導致項目的失敗。Li等[16]建立了一個評價公眾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利益相關者滿意度的方法。Lubell等[17]研究表明,面對全球變暖問題時,公眾參與期望會直接影響公眾參與意愿。針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不同利益相關方期望不同,可能會對其有不同的態度。當公眾參與期望較強烈時,會對公眾參與意愿有很強的促進作用。若考慮個人特點的不確定性,特定條件下該情況亦可能適得其反,會削弱公眾參與意愿。因此提出假設:
H4:公眾參與期望影響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
公眾參與意愿可能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對公眾參與起促進作用的正向因素和起阻礙作用的負向因素。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問卷設計了有關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公眾參與意愿的四方面潛在影響因素,包括受訪者基本特征、阻礙參與因素、公眾參與動機和公眾參與期望等,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形式。
公眾參與意愿潛在影響因素其解釋變量的意義及賦值如下。
a. 受訪者特征變量:①性別,男1,女2;②年齡,25歲以下1,25~35歲2,36~45歲3,46~55歲4,56歲以上5;③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初中2,高中或中專3,大專或本科4,研究生及以上5。
b. 阻礙參與因素變量,包括缺乏專業知識、支付一定成本、信息不透明、無人引導、缺乏參與政策、缺乏參與渠道和平臺,其賦值為完全不贊同1,不贊同2,一般3,贊同4,非常贊同5。
c. 參與動機變量,包括給個人帶來收益、給他人帶來收益、提高生活水平、為社區做貢獻、自我滿足、學習相關知識、提升興趣和熱情,其賦值為非常小1,較小2,一般3,較大4,非常大5。
d. 參與期望變量,包括創造就業機會、減少生活成本、改善基礎設施、保障居民權力、減少沖突、改善水環境、改善飲水條件和促進水資源利用,其賦值為完全沒期望1,沒期望2,一般3,比較期望4,非常期望5。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地處西北,是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固原市降雨量較少,水資源短缺,利用效率較低,而城市管網老化和合流制管網,導致暴雨時段溢流,污染嚴重,因此在固原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具有現實意義。固原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采用PPP模式,建設周期為3年,建設范圍44 km2,總投資約50億元,分為兩期,第一期投資約30億元。固原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包括清水河整治、污水廠工程及建筑與小區海綿化改造等。
研究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對固原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實地調查獲取,調查于2018年10月和11月進行,歷時14天,采取面對面訪談的方式。調查范圍包括固原海綿城市建設新型社區、海綿化改造完成以及正在改造的老舊社區,調查范圍如圖1所示。海綿城市項目具有投資大、范圍廣、影響大等特點。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意愿存在差異,因此調查對象包括固原市政府單位職員,固原市部分企業單位職員以及受海綿城市改造影響的社區居民,獲得其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為保證問卷的真實性,調查者在填寫問卷的過程中禁止向受訪者表達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看法。本次共發放問卷739份,全部回收,有效問卷687份,問卷有效率為92.96%。

圖1 調查范圍
有58%的公眾愿意參與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和決策;56%的公眾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表明公眾對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性較高,公眾的參與意愿和支持態度存在差異。

(a) 海綿城市公眾參與意愿

(b) 公眾對海綿城市的態度
根據Arnstein[18]提出的公眾參與階梯理論,參與程度和效力逐層遞增,并將公眾參與劃分為完全無參與、象征性參與和實質性參與三大層次,8個階梯。第1層次為完全無參與,有兩個階梯分別是主導性參與和誘惑性參與,參與程度幾乎為零。第2層次為象征性參與,有3個階梯,分別是告知性參與、咨詢性參與和安撫性參與,參與程度相對于第1層有所提高。第3層次為實質性參與,有3個階梯,分別是合作性參與、代表性參與和決策性參與,參與程度最高,參與程度和效力逐層遞增。采用公眾參與時間和形式來度量其參與程度。公眾參與時間越長,公眾參與形式越具體,其公眾參與程度越深。問卷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公眾參與海綿城市時間及形式
為了解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程度,問卷題目設置為“您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時間?”答案按照五分法設置為零參與、基本參與、部分參與、大部分參與和完全參與。由表1可知,公眾參與的時間為零的比例為40.3%,時間為基本參與的比例為39.4%,隨著參與時間的增多,其比例在減少,公眾參與海綿城市的程度在減少。
為了解公眾參與海綿城市的形式,問卷題目設置為“您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形式?”答案設置為信息公示、通知通告,填寫問卷調查,參加政府或單位組織的座談會、聽證會,向政府相關部門寫信、來電等表達意見,全程參與項目的決策、建造和監督等。由表1可知,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政府或相關部門的信息公示和通知通告,而全程參與海綿城市建設過程的比例很小。由表1可知,目前公眾參與的形式過于單一,參與時間非常少,參與程度基本處于象征性與被動式參與。
為探討影響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的關鍵因素,將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設置為因變量。在調查問卷設置中的選項為愿意/不愿意兩種。由此,選擇二分變量的計量模型與之相適應,用1表示公眾愿意參與海綿城市建設,0表示公眾不愿意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將參與意愿設為因變量y,各個影響因素設為自變量X1、X2、…、Xm,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其基本表達形式為
(1)
式中:Pj為個體采取某一行為的概率,在此表示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概率;Xj為解釋變量,表示第j個影響因素;βi為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α為常數項。
個人基本特征方面,受訪者男性比例占44.1%,女性占55.9%,多數受訪者為中青年。受教育程度處于高中或大專階段,說明受訪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在阻礙公眾參與的因素中,缺乏參與渠道和平臺的均值最高,其次是信息不透明和無人引導,最低是缺乏專業知識,說明在固原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外部阻礙因素對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的阻礙大于公眾的內部因素。在公眾參與動機中,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大程度地提高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意愿。在公眾參與期望中,公眾參與期望均值較高,說明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期望很高,調查結果見表2。
為了驗證模型的適用性,運用SPSS 24.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其模型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的-2對數似然值為701.205, NagelkerkeR方的值為0.255, Cox & SnellR方的值為0.203,其模型擬合結果較好,回歸結果是可信的。由表3回歸結果可知,自變量X6、X9、X10、X17、X22、X24是顯著影響因素。
4.3.1受訪者基本特征
受訪者基本特征對海綿城市建設公眾參與意愿沒有顯著影響,即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不受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性別年齡的系數符號為負,與預期結果不一致。這可能是因為年齡小的受訪者,在受教育過程中受新理念的影響,更愿意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積極參與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4.3.2阻礙公眾參與
在阻礙公眾參與因素中,缺乏公眾參與渠道和平臺,以及信息不透明為顯著性影響因素。缺乏專業知識、支付一定成本、無人引導和缺乏參與政策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沒有顯著影響。

表2 問卷變量的統計性描述(N=687)
在P<0.05顯著性水平下,缺乏公眾參與渠道和平臺對公眾參與意愿影響為顯著,其系數為 -0.307,表明缺乏公眾參與渠道和平臺與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存在負相關性。公眾參與渠道和平臺缺乏,進而使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減弱。政府需制定有關辦法,開放相關平臺及擴寬參與渠道,以最大的可能性來增加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民眾認可度,鼓勵提高公眾的參與意愿。
在P<0.1的顯著性水平下,信息不透明會降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其系數為 -0.144,表明信息透明會使公眾迅速了解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信息及動態,公眾對海綿城市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使得海綿城市建設實現效益最大化,以及對公眾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應著力推行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決策信息公開,政府相關部門要靈活運用各種媒介向社會發布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各項事宜,讓公眾充分獲取相關信息,使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保持高度關注并積極參與。
4.3.3公眾參與動機
在公眾參與動機因素中,給個人帶來收益是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的顯著影響因素。給他人帶來收益、提高生活水平、為社區做貢獻、自我滿足、學習相關知識、提升興趣和熱情不是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的顯著影響因素。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從心理上首要的出發點是保護個人的利益,此目的削弱了其他需求,即其他動機因素不是公眾參與意愿的顯著影響因素。

表3 模型回歸結果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在P<0.1的顯著性水平下,給個人帶來收益對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有顯著性正影響。即海綿城市給個人帶來的收益(如生活條件的改善)越大,公眾參與意愿就越高。表明個人的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能增強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意愿,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能激勵人的行為[16]。
4.3.4公眾參與期望
在公眾參與期望因素中,創造就業機會、改善水環境和促進水資源利用是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公眾參與意愿的顯著影響因素。減少生活成本、改善基礎設施、保障居民權力、減少沖突、改善飲水條件對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沒有顯著影響。
在P<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公眾期望海綿城市建設能創造就業機會對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有顯著性影響,其系數為0.305,表明公眾期望海綿城市建成后,其就業機會越來越多。改善水環境和促進水資源利用分別在P<0.05和P<0.1的顯著性水平下,對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意愿有顯著性正影響。表明公眾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目的是看好的,建設海綿城市是為了減少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固原作為一個西北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因此公眾期望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夠改善水環境,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增強公眾參與意愿,支持海綿城市的建設。
本文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進行了實地問卷調查,了解了公眾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現狀,并運用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影響海綿城市公眾參與意愿的潛在因素,結論如下。
a. 阻礙參與因素方面,公眾參與渠道和平臺的缺乏、信息不透明對公眾參與意愿有顯著影響。為改善溝通交流渠道,首先,政府部門應拓寬參與渠道,除原有傳統論證會、聽證會、座談會等制度化參與渠道,還應積極推動公眾號、微博和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運用,讓普通公眾更易獲得信息并參與其中。其次,應構建暢通有效的信息公開平臺,讓公眾了解更多與工程相關的真實信息,才有可能吸引其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決策和規劃中。目前,工程信息發布不規范、信息內容不完全,常導致公眾獲得的工程信息不完整。政府與公眾信息不對稱,公眾無法獲得有效的信息,會較大減弱公眾參與意愿。因此,政府及相關公共部門作為信息發布者,應及時有效地對公眾提出的看法和建議做出反饋,這將極大地影響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b. 公眾參與動機因素方面,個人潛在收益感知對公眾參與意愿有顯著影響。由于公眾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和保護是與生俱來的,由此,個人潛在收益感知將極大推動公眾參與意愿。同時,若過分強調某些利益相關方的特殊利益,可能導致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利益沖突,從而導致項目失敗。因此,應建立公眾參與需求搜集與利益協調機制,更多地了解不同利益相關方的需求,以期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c. 公眾參與期望因素方面,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高度期望是形成參與意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海綿城市本身應強調其改善城市水環境和促進城市水資源利用的主要目標;另一方面,海綿城市建設也應尋求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公眾在經濟和就業方面實實在在受益。同時,應關注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差異,尋求海綿城市建設的最大效用,由此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