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偉,貢 亮,方 銳,林晨暉,邵悅辰,沈曉曄
(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上海 200240)
隨著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農業正在加速向農業裝備自動化和農業信息數字化方向轉變[1]。其中,設施農業作為一種可控、高效、優質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慢慢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3]。而在設施農業中,植物工廠的技術水平最能體現現代農業的發展層次。
目前植物工廠在蔬菜種植和培養方面的研究已經日趨完善,但采收方面的研究卻并不多。已有的采收相關研究,如日本應用于植物工廠番茄和草莓的機器人采收技術[4],我國一些學者研究、設計的溫室霧培蔬菜的收獲機構[5]等,都解決了部分具體問題,植物工廠采收領域依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葉菜采收領域機械自動化仍達不到生產應用的水平,信息化程度不夠高,植物種植、培養、采收等過程產生的大量數據無法有效存儲和利用。另外,“互聯網+”等概念刺激著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6],物聯網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植物工廠的研究,如植物工廠的監控系統[7-8]、現代農業智能物流系統的搭建[9]等。本文則主要針對目前國內外在中小型葉菜采收方面自動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水平落后等問題[10],設計并實現了采收效率較高的自動化機電平臺,以及穩定可靠、低耦合易擴展的遠程信息服務系統,最終形成了一種中小型葉菜采收的新模式。
如圖1所示,該采收新模式主要由快速采收平臺、信息服務系統兩部分組成,兩者通過調度中心進行連接和信息交互。
采收平臺主要對從培養中心運送過來的葉菜采摘和切根,然后送往包裝運輸工序,需要解決采摘過程中的損傷、效率問題以及切根的速度、整潔問題。相關的工位信息以及攝像頭產生的監控視頻、圖片則通過調度中心,統一傳輸到信息中心進行存儲并提供相應的訪問服務。信息服務系統采取“微服務”的形式,即工位信息服務和視頻圖像信息服務為完全不相關的服務,擁有獨立的數據庫存儲和進程,起到降耦和分布式的作用,提高通信系統的穩定性和擴展性。

圖1 采收新模式整體結構
如圖2所示,整體采用“龍門架”的形式,主要由4040和4080的鋁型材搭建而成。培養穴盤直接平放在支撐架上,可使用自動導引運輸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AGV)進行運輸;采摘裝置在橫梁上可進行x、y、z3個方向的平動;切根裝置在培養穴盤的旁邊,保證采摘后能夠迅速進行切根,同時又不會把根部留在穴盤中。

圖2 采收平臺整體框架設計圖
如圖3所示,整個采摘切根的流程可概括為:通過運輸裝置將培養穴盤放在采收平臺的支撐架上,采摘裝置復位,通過往返采摘、切根、送往傳輸裝置,直至穴盤內所有葉菜采摘切根完畢,換至下一只培養穴盤,重復以上步驟。

圖3 采收平臺工作流程
如圖4所示,葉菜類蔬菜通常是指以葉片和葉柄為食用部分的蔬菜,如小白菜等。這類蔬菜一般具有葉片蓬松,根部相對較小的特點。而植物工廠中對植物進行機械操作,傳統方案是機械手單株操作[11]。若采取單株采收的模式,將會出現采收效率低下、菜葉易損傷、成本較高等問題。圖5、6分別為該采收系統中的采摘結構和切根結構。

圖4 小白菜實物圖

1. 4040主軸; 2. 右擋板; 3. 直線滑軌; 4. 左擋板;5. 直線滑塊; 6. 鈑金a; 7. 鈑金b; 8. 鈑金c; 9.硅膠
圖5 采摘裝置設計圖

1. 4080鋁型材; 2. 8080角件; 3. 鋁板; 4. 刀墊; 5. 切刀滑塊; 6. 減速電動機; 7. 凸輪; 8. 4080鋁型材; 9. 鋼板上; 10. 鋼板下; 11. 4040鋁型材; 12. 切刀滑軌; 13. 滑塊; 14. 拉簧; 15. 電動機固定裝置
圖6 切根裝置設計圖
針對水培的中小型葉菜特點,設計了一種夾板式的采摘方案。夾板采用鏤空設計,保證夾緊部分集中在根部,而不是葉部;夾板表面貼有硅膠層,減小夾緊時對葉片造成的機械損傷;動力方式為步進電動機帶動絲杠運動,從而把轉動轉化為夾緊和松開的平動,考慮到水培方式,夾緊力不需要特別大,本文選取的是1.5 N·m步進電動機;夾板的行程為10 cm,基本滿足中小型葉菜的夾取要求。這種結構一次可以采摘一整排葉菜,效率較高,硅膠以及鏤空設計減少了葉片損傷。
切根部分則是采取“一刀切”的方案,刀片選取類似于切紙機的不銹鋼刀片,經實際測試,韌性和鋒利程度均易滿足要求。考慮到剪切時需要的力較大,選取的是40 N·m的減速電動機。切根時,減速電動機帶動凸輪轉動,凸輪帶動不銹鋼刀片進行平動,完成切根動作,在拉簧的作用下,刀片配合凸輪回復至原始狀態。
信息服務系統中,主要信息可以分為工位信息和視頻監控兩類。其中工位信息包含了采摘夾板的位置信息、工作狀態信息以及用戶的運動控制指令等;視頻監控則包括歷史圖像和實時圖像兩類。為了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以及更加方便的操作,如表1所示,將以上信息數據整合成了數據庫中對應的表的形式,進行數據的存儲和增刪改查。

表1 采收信息系統中所有信息匯總
由于嵌入式系統在物聯網系統中應用廣泛[12],如樹莓派已經有應用于網關[13]、安防[14]、監控[15]等系統的案例,所以信息系統與采收平臺以樹莓派作為調度中心進行信息交互,即視頻圖像、工位信息和控制信號的上傳下達。
另外,隨著大數據和云技術[16]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已經從早先的一站式服務架構發展到如今的分布式架構[17]以及進一步延伸出來的面向服務的架構[18]。物聯網系統將同樣面對大數據、信息技術的革新[19-22],而現在大多物聯網系統卻仍停留在一站式服務的階段[23]。本文采取面向服務的架構,將信息服務拆分為工位服務和視頻服務,并部署在不同的服務器上。
基于前面兩點,最終信息服務系統的架構如圖7所示。

圖7 信息服務系統的架構
樹莓派作為調度中心,只負責信息的上傳下達,而不負責存儲或者提供服務。信息服務被拆分為相互獨立的工位服務和視頻服務,各自擁有MySQL數據庫存儲、進程服務等。這樣做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1) 樹莓派的存儲壓力和帶寬壓力大大減小。
(2) 工位服務和視頻服務相互獨立,耦合度低,故障互不影響且容易維護。
(3) 可以通過對服務進行水平擴展解決多終端帶來的高并發問題。
(4) 服務進行集群化更容易,單一服務的集群化只需要考慮該服務所需要的計算機資源,以更低的成本解決單點故障問題(若提供服務的機器只有一臺,則該機器故障后,整個系統無法正常運行)。
樹莓派基于TCP/IP協議進行信息傳輸,通過較為底層的socket實現,信息傳輸效率高。工位服務器和視頻服務器均基于http協議提供服務,其優點在于java、python、C/C++、C#等常見的客戶端(如Android客戶端[24-25])編程語言均提供了支持良好的http協議開發庫,便于快速開發應用。
該采收系統的硬件部分的實現效果如圖8所示。實驗中選擇了小白菜、小蔥兩種形態不同的中小型葉菜類蔬菜進行測試。成功率定義為單排成功采收的株數與單排總株數的比值,采摘與切根獨立計算。

圖8 采收平臺實物圖
經過測試,該裝置的采收(包括采摘和切根)周期為2min/排,對每種類別的中小型葉菜,采摘成功率均在85%以上,切根成功率均在90%以上。
軟件方面服務采取分布式部署的方式,實現了如圖9所示的實時監控與如圖10所示的數字孿生(真實機械運動與計算機模擬機械運動實時同步)。Android客戶端可以實時監測當前的工作狀態,通過桌面客戶端的拖拽動作可以讓采收裝置同步運動。信息流的傳輸與獲取比較穩定,且單臺服務器故障后,系統仍然正常運行。如視頻服務器宕機后,Android客戶端監控畫面則不再更新,但狀態信息可以依然不斷更新,桌面客戶端的數字孿生功能也不會受其影響。

圖9 實時視頻及工作狀態監控

圖10 數字孿生應用
本文設計并實現的中小型葉菜采收新模式,倡導高效、低損傷的自動化生產和面向服務、低耦合易擴展的遠程信息服務系統,順應了現代農業中自動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并適應了大數據環境下,預防單點故障,應對高并發等潛在要求。未來這種模式將會以更多衍生品的形式,出現在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