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會瓊,蘇 蓉,代顯華,邱 果,劉光迪
(成都大學 a.發展規劃處;b.期刊中心;c.圖書館,成都 610106)
本科教學在高校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2012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第八條中明確要求要“強化實踐育人環節”,《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中也多次提到要加強實踐教學,可見實踐教學在本科教學中的重要性[1]。
從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數據(以下簡稱“質量監測數據”)為切入點,在對質量監測數據中有關實踐教學數據進行歸類比較的基礎上,對數據背后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并提出解決措施。
“應用型”為學界對高校眾多分類中的一種,而最權威的出處來自于《2017年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的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教發〔2017〕3號),該文件對高校的分類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可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2],對這三類高校的內涵界定為“研究型高等學校主要以培養學術研究的創新型人才為主,開展理論研究與創新,學位授予層次覆蓋學士、碩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養占較大比重。應用型高等學校主要從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以上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并從事社會發展與科技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職業技能型高等學校主要從事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專科層次技能型人才培養,并積極開展或參與技術服務及技能應用型改革與創新。”[2]本文中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采用該文件中的分類,具體指的是介于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高專之間的本科院校。
這里的質量監測數據全稱是“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是教育部評估中心研制并在所有本科院校中使用的數據平臺,是新時期“五位一體”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制度的基礎,被廣泛應用于高校自我評估、常態監測、院校評估(合格評估、審核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家評估[3]。
截至2017年6月,在CNKI中以“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關鍵詞分開、組合進行搜索,未檢測到與關鍵詞有關的論文。
此后,繼續在CNKI中以主題詞“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進行搜索,共檢索出有關論文179篇。經過篩選與分析,相關論文大致可分為幾類:①質量監測數據開發人員為作者介紹的數據開發理念、數據結構的論文,如王戰軍等[4]的“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等教育質量監測數據平臺建設”,喬剛等[5]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測數據平臺建設——理念、框架與路徑”。②以實證的角度,研究高校如何開發使用本校的教育質量監測數據平臺。③從比較的角度,介紹英美國家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在此基礎上,再以“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本科”兩個主題詞精確檢索,共檢索出12篇論文,其中7篇為應用型本科(新建本科)院校的角度研究適于全校的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有2篇從教改角度談實踐教學改革創新,其余3篇與主題關系不緊密。
從以上文獻搜索可以看出,學界對本科質量監測數據的研究還不夠,對其在促進實踐教學中的作用研究幾乎還未涉及。正是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筆者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對數據平臺進行研究,希望能促進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的發展。
質量監測數據最早應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新建本科院校。教育部從2007年開始立項建設質量監測數據平臺,2010年開始在部分在以新建本科院校為代表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試采集,2012年在以新建本科院校為代表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確立了數據年度采集制度,2015年實現所有本科院校全覆蓋。質量監測數據伴隨合格評估推出,與合格評估一起極大地促進了以新建本科院校為代表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經過幾年的應用,質量監測數據擴展至所有本科院校。
質量監測數據從推出至今,內容不斷優化,功能不斷拓展,目前已經歷3個版本。從3個版本來看,盡管內容有調整,但是數據框架基本穩定,均涵蓋學校基本情況、學校基本條件、師資隊伍信息、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學生信息與培養效果、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七大方面。下面以2.0版本為例,具體看與實踐教學相關的表格及數據項具體內容[6]:
實踐教學硬件建設情況,包括校內每一個實驗室與科研基地數據、校友會與社會合作數據、本科實驗實習實訓場所、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成果,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項目、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踐教學課程執行及實驗室利用情況,包括分專業(大類)實驗課程開設情況、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門數、實驗開出率、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等數據項。這些數據項涵蓋了高校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既側重校內外實踐教學條件的保障,又重視實踐教學的實施,還關注實踐教學的效果。數據項的系統設計,契合了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由于質量監測數據中數據較多,下面僅選取實踐教學的部分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以新建本科院校為代表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最先使用質量監測數據,主管部門每年對數據進行分析,并于2012年開始形成教學質量監測年度報告。本文中引用的數據均來自于教育主管部門近幾年發布的數據。
僅選取與實踐教學密切相關的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合作單位數量、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接收學生人數、校內實習實訓場所幾個數據舉例說明。
(1) 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反映學校在實踐教學環節的硬件投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教發〔2004〕2號)規定,本科院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元/生)合格標準為5 000元[7]。該類院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2012年度為5 773元[8],2013年度為6 117元[9],2014年度為6 977元[10],均達到合格標準,并且逐年提高,2014年比2012年增長1 204元,增幅21%。
(2) 簽訂合作協議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機構指的是與學校簽署協議,聯合進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生產服務等活動的法人機構的數量,反映學校為培養學生所提供的外部實踐教學條件。從近幾年數據(見表1)來看,該類院校簽訂合作協議的機構總數逐年增加,特別是2014年增長較快。從分類來看,這類院校與行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最多。

表1 2012~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簽訂合作協議機構情況
(3) 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數量與接受學生人數。這里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指的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服務的穩定的且與學校簽訂協議的單位,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2012年,全國該類院校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總數為10 821個[8],2013年為25 724個[9],增幅達138%,2014年僅有30 034個[10],增幅稍微放緩,僅為17%。表明這類院校普遍注意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4) 校內實習場所。校內實習場所按實驗室性質統計學校實驗室名稱、面積、學年度內承擔的實驗教學任務,能直接反映出學校實驗室硬件投入及使用情況。2012年新建本科院校校內實習基地數量為20 024個[8],2013年為14 363個[9]。從這兩年數據來看,呈現下降趨勢。
從以上實踐教學的典型數據可以看出,監測數據的推廣使用以后,能及時直觀了解高校實踐教學的現狀。高校進一步對本校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后,能發現一些問題,有利于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繼續以上面的數據為例,除個別數據外,2012~2014年以新建本科院校為代表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情況在逐年好轉。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簽訂合作與協議機構數、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內實驗場所等數據均逐年變好,說明該類高校普遍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實踐教學硬件投入,也極大地改善了實踐教學條件。
但是,以上數據也表明,這類高校在硬件投入、政產學合作機構數量及接受學生數量、校內實習實訓場所數量方面還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3.3.1 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有增長,但增幅不大
從數據可見,近幾年這類院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在逐年增長,2014比2011年增長1 576元,增幅達29%,但其增幅遠遠低于同期國家對高校的生均撥款增幅。《財政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意見》要求,“原則上,2012年各地地方高校生均撥款水平不低于1.2萬元”[11]。據了解,實施新的生均撥款標準的初期,應用型高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的增幅遠小于生均撥款的增幅。
3.3.2 簽訂合作協議的機構數量有增加,但是合作并不深入
從表1可見,該類院校簽訂協議的合作機構逐年增加,合作最多的單位類型分別為企業、學術機構、政府。說明該類院校近幾年普遍重視與企業、科研機構和事業單位合作,也有較好的合作基礎。但是對該類院校來說,僅有數量還不夠,更應該充分利用合作協議機構,加強與合作協議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在人才培養、實踐能力提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
3.3.3 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際接收學生的能力并不強
從2012~2014年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數量的變化可見,該類院校積極拓展實習實訓基地,2014年實習實訓基地布點大大增加。但是接納學生的數量占比并不太高,說明實習實訓基地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因此,這類院校在注重增加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布點的同時,一定要利用好現有的基地,增強與基地的實際合作能力,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專業技能培養,提升實踐技能。
3.3.4 校內實訓場所建設有減少趨勢
該類院校2013年校內實驗實習場所數量低于2012年,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符。對該類院校來說,要高度重視校內實驗實習場所建設,積極建設高水平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為此可以從實驗室硬件投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驗實習環境;其次要充實實驗技術人員,建立合理的實驗教師隊伍;最后要提高實驗儀器設備的利用率。
質量監測數據作為國家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實施以來,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定期發布年度教學質量監測報告,總結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成效,并及時提出預警,極大地促進了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12]。
我校為首批使用質量監測數據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重視質量監測數據反映出的問題,注重數據分析,強化數據反饋環節,積極采取改進措施。在實踐教學方面,通過明確定位,圍繞辦學定位加大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系列措施,實踐教學質量有效提升。
以質量監測數據體系為框架,以已有數據為基礎,對多年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在實踐教學中取得的成績,準確識別實踐教學的薄弱環節,構建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在該體系的構建中,對實踐教學所有環節重新審視,按照PDCA的思路,將可能影響實踐教學的所有環節都納入體系,對重要環節加強管理,促使實踐教學質量螺旋上升[13]。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合理分配各類課程學時學分,尤其是實踐教學所占比例。具體來說,重點關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驗教學占比、實踐教學占比、課外科技活動占比等環節。
應用型人才培養,涉及各種條件,只有充分重視并加以解決,才能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充足的保障。近年來,學校持續關注辦學條件改善問題,如,加強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出臺雙師型教師培養辦法、加大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加強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等,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充足的條件保障。
有好的培養方案還必須保證能按培養方案開設課程。學校嚴格執行培養方案,綜合運用校內外資源,建設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實驗實習實訓平臺,積極創造條件開好實踐課程,提升課程質量。
我校從2011年開始使用質量監測數據,每年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不定期形成數據分析報告呈有關領導,并反饋至相關部門。在此基礎上,各部門積極開展整改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實踐教學條件明顯改善,實踐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1) 實踐教學條件得以改善。質量監測數據顯示,近幾年,學校實踐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據2016年數據顯示,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高于同類型高校;2012~2014年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數量快速增長;校內實習場所數量保持穩定高于新建本科院校均值。
(2) 產學研合作機構增加。從質量監測數據來看,學校與校外機構有良好的合作條件。從合作類別上看,2014年合作單位最多的是行業、企業,其次為地方政府,最后為學術機構。從2012~2014年,與學校簽訂合作協議的機構高于同類高校。
(3) 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接收學生的能力增強。通過出臺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措施,從而促進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接受學生能力。從質量監測數據來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接收學生的比例大幅增加,為提升實踐技能打好了基礎。
(4) 學生實踐能力顯著提升。質量監測數據顯示,2014~2016年,學生在學科競賽,文藝、體育競賽等方面獲獎數量顯著增加,獎項等級明顯提高。如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專題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學科競賽中,學校本科生學科競賽獲省部級以上獎項數每年均大幅度提升;本科生在國內外及省、部級創新、技能競賽中,參賽人數、獲獎數顯著增加。
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高等教育質量監測的重要內容,質量監測數據中實踐教學數據項與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相契合,可以直觀反映實踐教學的成績與不足。在實踐中,要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重點發現數據反映出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方能有效提升實踐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