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英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一直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張靜女士是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第一位國際研究員,曾任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高等教育總監、英國國家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中國首席代表、英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首席代表等職務,目前是創展英國(Enterprise Evolution UK)唯一一位中國合伙人,對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及未來發展趨勢有深入研究。采訪圍繞全球化背景下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生態系統建設、創業文化、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法、創業計劃競賽、國際交流合作等話題展開,主要介紹了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向。
一、注重內涵式發展,
實現知識交換的雙向流動
在全球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背景下,英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張靜:英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重視內涵式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能力和態度為主要目標,強調知識的應用在于創造經濟價值、社會和文化價值等。畢業生無論是選擇創業、自我雇傭(self-employed)或就業,都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面臨不確定性時,能夠發揮自我效能。
2012年,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發布《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南》(Enterpris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idance for UK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該指南明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定義。創新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旨在培養畢業生的思維和技能,當發現需求不足的時候,他們能夠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并付諸實踐。創新技能包括:積極主動、直覺性決策、執行力強、拓展人際關系網絡、發現機會、創造性解決問題、戰略思維以及自我效能。創新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也涉及情感、智力、社會和實踐范疇。創業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的重點是在特定環境下,如成立新公司,拓展現有公司業務或設計創新型機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技能提供應用場景。
英國高校的教師認識到未來畢業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都嘗試通過在自己的課程中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Enterprise Educators UK,EEUK)每年9月都會召開國際創新創業者教育大會(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Conference),為各個學科的教師展示自己的研究和教學提供平臺和機會。2020年9月9-11日,第15屆國際創新創業者教育大會將在阿斯頓大學舉辦。
此外,2018年11月,英國的所有政黨議會集團(All Party Parliament Group)向英國政府建言獻策,建議政府應確保創業教育貫穿整個教育體系,從小學到大學,并且要讓學生意識到創業也是一種職業選擇。
政府、高校、企業等不同利益相關者在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過程中分別發揮什么作用?
張靜:英國的教育政策實行權力下放,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政府分別制定自己的政策,包括創新創業教育政策。雖然英國高校是高度自治的,政府無權干預高校的內部事務,但是政府的資金撥款以及對成果的要求對學校起到了引導作用。就創新創業教育而言,教育專家的實踐先行于政府政策的頒布。他們需要政府出臺政策,給予資金支持,希望以此來說服和影響校領導和更多利益相關者對這一領域的關注、支持和參與。
20年前,英國政府提出,大學除了教學和研究,還應該有“第三股溪流”(third stream),即知識轉化(knowledge transfer)。知識轉化是單向的,由學校向外流,由此,政府希望大學通過這條渠道能夠獲取更多的收入。近年來,這個詞逐漸被知識交換(knowledge exchange)所替代,學校和企業/社區雙向流動,互利互惠。政府設立了高等教育創新基金(HE Innovation Funds)支持知識交換,并用高等教育社區商務交流調查(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Business Interaction Survey)來監督和衡量其實施效果。政府希望大學能夠發揮引擎作用,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在“脫歐”的背景下,政府再次將重心轉向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希望高校的理工科能夠出現新的大的亮點。大學都非常重視和社區及當地、區域、國家和國際企業的關系,合作內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大學為企業提供有償咨詢服務。企業為學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項目、導師、培訓和講座等支持。
就高校自身而言,內部生態系統的建立非常關鍵。目前普遍存在的“豎井式”工作狀態,使課程設置存在重疊和不完整之處。高校需要在適當的監督和戰略管理下,以協調的方式提供創新創業教育,打破各種戰略、目標、指標、報告機制和效果評估的障礙,做到資源整合,為每一名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
英國是一個具有鮮明民族性特點的國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博弈中發展,其創業文化呈現怎樣的特征?
張靜:在過去的20年中,英國的創業文化逐漸發生了變化。之前想創業的人數相對較少,主要的兩個原因是人們能夠找到長期穩定的工作,對創業失敗的結果接受度低。現在大學和學生都意識到,長期穩定的工作正在逐漸減少,考慮和正在從事自我雇傭的人數在逐年上升。
2018年,國際專業和自雇人員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s and the Self-Employed)發布研究報告,表明在過去的10年間,英國自雇人數增長迅猛,達到了440萬,占英國勞動力人口的14%。相比2008年,自雇的人數增長了35%。在這群人中,那些具有高技能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被稱為自由職業者(freelancer),這群人在過去10年的增長率高達47%。在這種形式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為準備在畢業后選擇自雇的學生提供相應的課程和指導。
在“脫歐”的背景下,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會有哪些新的變化?
張靜:“脫歐”以后,英國的發展和成功有賴于培養本國人才,激勵年輕人發揮創意,不斷創新。過去,歐盟是英國的自然合作伙伴,高校也可以申請歐盟的資金支持。“脫歐”以后,各高校會把眼光放到歐盟之外的國家,延續或拓展國際合作伙伴關系,并希望政府能夠出資替代歐盟資金。就創新創業教育而言,目前英國的國際合作伙伴還不多,但是高校的興趣和意愿強烈,障礙是資金短缺。
二、設置創業學位項目,
構建專業化課程體系
近年來,創業學位項目在全球呈發展趨勢,英國有哪些高校開設了專門的本科或研究生階段的創業學位項目?
張靜:英國的主流模式是教師在專業課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滴灌”模式。近年來,部分院校也設置了創業學位項目或相關課程,如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提供創意產業創業方向的課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提供創意和文化創業學位課程,并設有時尚、媒體、音樂、戲劇等特定專業方向;華威大學提供創意與媒體行業的碩士研究生課程,藝術、創新與發展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課程,以及創意產業的博士研究生課程;利茲大學在創意類學位課程中加入創新創業內容,包括音樂與創新、時尚與創新、創新與社會,開設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學士學位;法爾茅斯大學推出了創業孵化碩士研究生課程;考文垂大學提供創新與創業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以及全球創業碩士學位;紐卡斯爾大學提供藝術、商業與創意碩士學位,以及創新、創意與創業碩士學位;倫敦舞蹈與戲劇藝術學院提供舞蹈與創意企業碩士學位;倫敦藝術大學設立了時尚創業與創新碩士學位等。
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英國高校形成了哪些不同的模式?
張靜:2018年5月,工業事實與預測(Industrial Facts and Forecasting)研究院為英國文化協會撰寫了一份有關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報告《激發創意:高等教育創新合作項目》(Creative Spark: Higher Education Enterprise Programme)①。報告指出,在英國169所公立大學中,幾乎所有大學都在學位學習和就業指導服務方面提供創新創業教育,此類創新創業教育被稱為“標配”。此外,約50%左右的院校還提供其他形式的服務。通過深入研究和分析,研究人員將“標配”之外的模式分成了四類,共14單項。第一類是培訓和體驗,具體包括工作坊、專題班、訓練營等各種培訓,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帶薪實習或休學創業,解決企業提出的真實問題。第二類是競賽和獎勵,競賽包括提供獎金的比賽、技能發展競賽、具體主題的微型競賽,獎勵包括Tier 1 創業畢業生簽證②、學生創業獎表彰。第三類是孵化服務,具體包括孵化器和項目孵化,大學創新中心和商務咨詢。第四類是合作伙伴關系和合作項目,具體包括校際合作項目、校企合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
英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在構建課程體系和運用教學方法方面有什么特色?
張靜:QAA是成立于1997年的獨立組織。英國大學是高度自治的,英國政府不干涉大學的內部事務,特意在政府和大學之間設立了很多中間緩沖機構(buffer organisation),這和小區路面上設置的減速障礙是一個道理。QAA的作用是保證英國國內外的課程質量,如中英合作學位課程需符合其標準。每個專業都有質量代碼和基準說明,并會定期更新,幾乎所有專業的基準說明中都有對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標準。2012年頒布的《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南》是針對所有學科的指南。該指南的2018年版參考了歐盟的創業能力框架(European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e Framework)。QAA制定標準和指南,并評估效果,實施部分則由各高校把握,沒有統一的教材和教學方法。雖然各校課程內容可能因大學的專業知識和設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課程的總體結構與傳統學位是一致的。越來越多的學校采取做中學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專門建立了分享創新教學法的網站(https://www.etctoolkit.org.uk/),全球的教師都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案例,比如我的雙創師資培訓項目就發布在該網站上。
除了專業教學之外,英國高校還通過哪些途徑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和體驗?
張靜:工業事實與預測研究院的研究發現,英國169所公立院校都在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主題各異的創業培訓和體驗,以使學生具備未來就業所需的技能和經驗。例如,工作坊或專題班通常采取“講座+活動”的形式,每次一般持續一到幾個小時,講座時間會給學生提供完整的說明或就某一主題進行深入講解,活動時間則主要鞏固所學知識。訓練營會持續1~3天,帶領學生了解創業流程及具體步驟,穿插活動和練習,旨在強化內容理解,開發技能,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嘉賓演講通常是邀請校友或企業合作伙伴,聚焦某一主題,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學生提供建議或啟發。系列講座每周都有固定時間,通常延續幾周或幾個月。培訓的主題通常與創業知識和技能相關,調研發現,比較受歡迎的內容有五項:如何創業、自由職業、商業技能、行業前景、商業規劃。培訓的主講人通常是由學校內部的教育管理者擔任,也會邀請校外嘉賓在某些特定活動中來分享,或者請近幾年畢業的校友來做同行經驗分享。
能否請您介紹一下英國相關創新創業教育組織,它們各自的職能是什么?
張靜:英國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組織有很多個,職能分工比較明確。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就是一個全國性的網絡,其會員包括100多所高校,職責是為政府建言獻策,為高校教師提供教學法培訓,分享創新教學經驗的平臺和課題研究資助,每年組織全球創新創業教育者大會,并設立了研究員資格(EEUK Fellowship)認證,以證明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作出貢獻的教師、實踐者和影響者。我的研究員資格就是通過“影響者”這個路徑進行申請并通過認證而獲得的。
英國高等教育學會(Advance HE)是加強高等教育教學的國家級組織。它的使命是通過培訓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它們有一個提升學生就業力的框架(employability framework)和相應的師資培訓項目。我是這個機構的第一位中國首席代表。
英國國家創新創業教育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NCEE)也是一個國家級的機構,在2004年建立之初被命名為畢業生創業全國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NCGE)。在2011年更名為國家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后,該中心一直在繼續教育與高等教育領域提高創業教育形象,提供領導力和師資培訓,資助《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對創新型大學的評選。
全國高校學生創業者協會(National Consortium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NACUE)是一個民間慈善機構,致力于支持、連接和代表世界各地的學生創業協會和學生創業者。它與大學生合作,通過學生主導的創業社團、實踐項目和活動,為年輕人提供提升技能、信心和抱負的機會。
畢業生職業咨詢服務協會(Association of Graduate Careers Advisory Services,AGCAS)是由高等教育職業從業者和專業指導人員組成的專業協會,為學生提供關于職業和就業的信息,為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人員提供培訓、資源和交流的機會。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機構通過機構認證、咨詢、培訓等方式參與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
三、實施內外并舉的創業孵化,
開展多類型創業計劃競賽
英國高校在實施創業孵化的過程中有哪些區別于其他歐美國家的做法或特色?
張靜:英國高校的孵化分成對內和對外兩種形式。對內是提供給學生的服務和指導;對外是學校的創收項目,由教師向企業提供有償咨詢服務。針對在校學生的支持從創意階段開始,其中既有輔導也有培訓,重點是開發學生的技能,提供學生所需的資源,與一般的培訓比起來,該形式的結構性較強,幫扶更具有針對性。英國高校的孵化一般都是免費提供的,有的學校也對剛畢業的學生開放,并收取少量租金,具體服務內容包括一對一輔導,導師或企業家的指導,訓練營、研討會或工作坊,提供包括工位、實驗室、材料、工具等資源,以及提供融資渠道等。
創業計劃競賽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標配”,那么英國高校在競賽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
張靜:英國高校的創業競賽一般分成以下三類。第一類是提供獎金的比賽。這種比賽的形式是演講,可以是錄像也可以是現場,評委評出名次,組織者為獲獎者提供現金,支持選手落地他們的創意。學校通常會給學生組織一個工作坊,目的是準備競賽路演。這種比賽幾乎不涉及學生的技能發展,賽后也很少提供輔導或支持。評委通常是本校教師,或是從校外邀請的企業家。項目階段不同,獎金數量也有變化。比如,布里斯托大學的創業競賽,創意階段獎金為500英鎊,開發驗證階段為1000英鎊,企業成長階段為1萬英鎊。巴斯大學每年舉辦兩次創業競賽,秋季比賽一般是創意組,獎金不高于500英鎊;春季是產品開發組,捐款最多5000英鎊。每次比賽耗時半天(含6個項目),邀請校友當評委。校友一般會給自己看重的項目一些獎金,不是投資,也不與股權掛鉤,就是給高潛能的項目的捐款。大多數的校友都樂于看到學生再次參賽,秋季賽事時為參賽學生提出建議,春季賽事時學生的項目有了進展,便對其捐款。雖然數額不大,但學生還是愿意接觸校友,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校友更愿意為某一特定項目捐款,而不是泛泛地捐給學校。
第二類是技能發展競賽。這類比賽結構性強,包括培訓工作坊、導師輔導、路演和其他有助于學生提升能力的活動,持續時間長達數月,以推進項目的發展。一些競賽的賽制是,學生在推進項目的過程中,在一個個關鍵節點(里程碑)一波波地被淘汰;也有一些競賽的賽制是在前期不使用淘汰制,最后一關再篩選;一些競賽提供獎金,也有一些學校認為,直接發現金作為獎勵無法保證學生會用這筆資金繼續推進項目的發展;一些競賽為獲勝者提供向投資者進行路演或同企業專家一起工作的機會。例如,巴斯大學已經舉辦這類比賽10年之久,從每年10月到來年3月,一點點推動項目進展。近來年的獎勵是,帶領獲獎團隊去大城市參觀,如倫敦、紐約和舊金山(硅谷)。
第三類是微型競賽。沒有前兩種競賽那么普遍,規模較小,時間持續幾周,通常在某一特定領域提出一個挑戰,針對的是有某些特定技能或興趣的學生。比如,在創意產業和數字技術領域,學校會讓學生設計一個應用程序(APP),學生可以個體參賽,也可以組隊參賽。
四、構建完整的評估體系,
衡量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效果
不同形式的教學與實踐在實施效果上會有差異,英國有沒有一套評估與監測體系來評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效果與質量?
張靜:英國有一套完整的宏觀評估體系,其中各評估框架的目的有所不同。例如,知識交換框架(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評估的是大學與企業/社區的知識交換互動。高等教育社區商務交流調查用來監督衡量高等教育創新基金的使用成效。教學卓越框架(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用來評估教學質量。科研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用來評估科研的質量,尤其是科研對利益相關者所產生的影響。
英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高校整體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評估,但是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研究員資格是比較權威的,同時會認可單個創業教育工作者的實踐和成果。此外,英國的兩家媒體,《泰晤士高等教育》和《衛報》(Guardian),每年也會根據各自的標準選出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有突出貢獻的高校。
《泰晤士高等教育》創新型大學獎(Times Higher Education Award: Outstand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表彰有抱負并致力于創業學習、教學和工作的高等教育機構。參評條件是:設計強調和鼓勵創造性、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課程;為員工和學生提供創業培訓;對學生和校友創辦的初創企業進行投資并持續提供支持;與當地企業和國際企業合作。2019年獲此獎項的是拉夫堡大學,2018年是倫敦國王學院,2017年是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2016年是倫敦南岸大學,2015年是利茲大學。2020年花落誰家將在11月公布。
《衛報》就業和創業獎(The Guardian: Employ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d)表彰的是具體的有關就業力和創業的項目。這些項目使學生掌握了就業市場所需的技能,提供了建立人際關系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接觸到潛在雇主,并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支持他們創辦自己的企業。評估的方面包括:創新——項目的新穎、獨特和鼓舞人心之處是什么?交付——它是否在規劃、團隊合作、伙伴關系和價值方面提供卓越的服務?影響——大學內外因為它而產生了哪些變化?證據——向《衛報》申報評獎的文件中,需對以上內容提供證據支持。2018年是法爾茅斯大學摘得桂冠,2019年是諾里奇藝術大學,2020年的獲獎名單在4月初公布。
注釋:
①英國文化協會計劃在大歐洲地區的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7個國家設立高等教育合作項目,目的是為參與者提供創新技能,特委托工業事實與預測研究院梳理全英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情況。
②Tier1創業畢業生簽證為持Tier4簽證的國際學生畢業后繼續留在英國創業而換發的簽證類別。參與該項目的英國院校每年有20個簽發該簽證的名額。為了申請這類簽證,學生必須提供詳細的商業計劃書和財務計劃,并在面試環節詳細介紹其個人素質、商業計劃和潛能。一旦獲批,學生所在的大學要為其一年至少提供4次輔導,大學根據自身情況還會提供諸如繼續培訓、一對一的商業輔導等服務和支持。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徐玲玲
采訪整理:施永川,溫州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基金項目:溫州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社會治理創新背景下溫州社會組織向社會企業轉型機制研究”(編號:19jd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