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11月宣布將設立科創板開始,科技股行情就是可以預見的事情。在2019年7月12日第27期封面文章《風格轉換:警惕白馬風險關注中小、科技》中,我們也旗幟鮮明的看多科技股。彼時,資金面較為寬松;經濟面臨產業轉型的重要關口;中美貿易戰各類科技行業自主可控的緊迫性;再疊加注冊制成功試行、再融資新規和新證券法陸續落地,資金聚焦科技股合情合理。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再好的大前提也敵不過泡沫化的估值。截止2020年3月3日,從本輪結構性牛市的主力軍的PE(TTM)估值看,創業板50的已經達到71.81倍。集成電路(申萬)也達到147.95倍;半導體(申萬)為145.17倍,芯片指數(wind)同樣達到了令人炫目的128.73倍。主力戰將之外沾邊的概念,包括計算機、通信、電子等,無論是采用申萬還是中信指數,均處于危險區間。科創板更甚,33只個股動態市盈率超過100倍。其中,優刻得(6881 58)和微芯生物(688321)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597倍和1180倍的市盈率。
站在當下,我們認為科技股已經出現了極大的泡沫,雖然不至于直接吞噬此輪科技股行情,但依舊需要引起投資人足夠的警惕。業績無法兌現的純概念科技股將面臨極大調整壓力,科技行情極有可能分化。我們認為此時更應該關注的機會來自于低估值的藍籌股,特別是大基建相關個股的機會。
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創板上市公司掛牌上市。當月的12日,本刊雜志出版《風格轉換:警惕白馬風險關注中小、科技》的封面文章,旗幟鮮明的看多科技和中小股。其中看衰大消費為核心的白馬股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估值。彼時具有標志的兩只標的:茅臺的PB達到2011年塑化劑事件以來的最高值12.6倍;海天味業動態PE達到驚人的63倍,而PB達到23倍。從目前的結果看,這一判斷基本正確,相關板塊股票8個月時間要么原地踏步,要么沖高后持續下跌。
這種基礎且最簡單的方式,在科技股上依舊適用。以本輪科技股最具代表性的創業板50、芯片指數(wind)和集成電路指數、半導體指數、通信指數、計算機指數和電子指數為例,除創業板50和芯片指數(wind)外,其他指數的編制機構主要有中信和申萬,為了避免被單一數據蒙蔽,我們對兩類數據都進行了整理。(見表一、表二)
若以中信版本為準,截止2020年3月3日,動態PE看創業板50為71.81倍、芯片指數(wind)128.73倍、集成電路(中信)150.85倍、半導體(中信)163.13倍、通信(中信)173.87倍、計算機(中信)175.4倍和電子(中信)69.37倍。除了創業板50和電子板塊外,其他熱門指數的PE估值都在128倍及以上運行。


對比下來,申萬指數的PE(TTM)估值整體偏低,而偏低的領域主要為通信(申萬)46.52倍、電子(申萬)52.34倍、計算機(申萬)73.13倍。但是,此輪結構牛市的集成電路、半導體和芯片依舊是泡沫狀態。其中,集成電路(申萬)147.95倍,半導體(申萬)145.17倍。這些差異可能是對公司和行業理解的差異,導致指數編制存在出人。我們暫時不深究其中差異的具體內容,為避免“故意”選取夸張數字嚇唬讀者的嫌疑,在下文均選用申萬指數估值進行討論。
作為重資產的制造業,因為周期性的盈利差異會導致PE呈現天差地別的狀態,比如芯片指數(wind)在2014年發布,動態PE動輒4000倍不具備參考價值(見圖一)
相比而言,PB的參考價值更大。本輪行情的三大主力戰將,芯片(wind)、半導體(申萬)和集成電路(申萬)的PB倍數分別為8.18倍、6.08倍和5.77倍。通過回溯指數的歷史估值可以看到泡沫化十分嚴重。
從芯片指數(wind)看,當前的8.18倍PB是6年來最高PB估值的98.65%的百分位,遠超5.17倍的危險值,僅次于上一輪創業板的瘋狂。(見圖二)
半導體(申萬)和集成電路(申萬)走勢與芯片指數(wind)大同小異。半導體(申萬)6.08的PB估值處于近10年來最高PB估值的98.35%的百分位,遠高于4.57的危險值。集成電路(申萬)當前5.77倍估值,同樣處于近10年來最高估值倍數的95.04%百分位,超過4.73的危險值。兩個指數都僅次于2015年創業板瘋狂時的估值。(見圖三、四)




圖片數據來源:wind
三大主力軍之后,電子(申萬)、通信(申萬)和計算機(申萬)的近10年PB估值分位數分別為:83.47%、72.42%和67.06%。除了計算機(申萬)相對較低以外,電子和通信的估值同樣有泡沫化的傾向。
同時,科創板掛牌企業的估值同樣夠勁爆。按照PE(TTM)排列,前20只股票的估值都在125倍以上。此外,科創板已經掛牌的91家公司的算數平均PB達到7.47倍,而剔除虧損的百奧泰和澤璟制藥后的算數平均PE(TTM)為130.74倍。(見表三)
我們認為,即使未來相關個股擁有令人羨慕的增長空間,也敵不過動輒300、400倍的PE估值,警惕科技股泡沫不能僅僅是一句口號。
2019年是ETF指數基金的崛起之年,本刊在2019年第19期和37期的文章《“價格戰”驟起ETF基金持續膨脹》和《ETF基金“大時代”降臨》中有詳細的敘述,而科技類ETF基金首當其沖。
筆者通過統計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3日成立的259家股票型基金和178家偏股基金,剔除股票型基金中全部增強型指數基金(主要是跟蹤大指數的寬基為主),剔除被動指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基金中,肉眼可觀察的非科技類基金(不好判斷的基金通過查看基金詳細介紹進行篩選,但鑒于工作量較大,并未一一核對,存在極大的錯刪概率)。以此得出的科技類基金總數為127只,基金總份額高達2059.89億份。其中,華夏基金堪稱科技ETF大戶,其發行的華夏中證新能源汽車ETF,是ETF基金中首只發行規模超100億元的行業ETF,這還不算厲害,因為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隨著資金的不斷流入,已經無限迫近200億的份額。到目前為止,2019年7月以來發行的科技類行業ETF基金,已經有5只份額超過100億,這創造了ETF基金的歷史。(見表四)


這僅僅是8個月出頭的數據。在2019年4月,第16期文章《首批7只科創板基金獲批估值、風控體系或大變臉》中,我們就曾提到,伴隨著首批7只科創板基金的成立,有超過70只科創型基金同期申報。市場用了持續1年多的時間籌集資金,又用了8、9個月時間把科技股炒到天上。這還不包括去年5月就進入13萬億規模的私募資金的流入,已經在市場中國流通的大量科技類普通股基金,以及疫情期間在家閑得無聊的“大媽”資金的涌入。
而以中國平安、貴州茅臺、恒瑞醫藥等曾經基金扎堆的白馬股則遭遇持續大減倉,資金騰挪的跡象非常明顯。(見表五)
大基建板塊除了水泥、玻璃等建材板塊外受益于環保去產能導致的業績飆升外,核心標的股價下跌的已經有4、5年時間。借用國君建筑分析師韓其成呼告式的發言:“我們整整跌了5年,最多中國鐵建跌了60%、東方園林跌了80%。估值創10年新低!2019年漲幅倒數第一!估值倒數第一!基金配置倒數第一!”

表一至表五數據來源:Wind

數據來源:Wind《4級行業、PE數據剔除負值》
本來國家向高科技產業轉型的戰略,萬萬不會和傳統的大基建板塊扯上關系,但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產、羸弱的經濟再次遭受打擊。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2月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35.7%,環比下降14.3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29.6%,環比下降24.5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為28.9%,環比下降24.1個百分點。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放緩,制造業和非制造業經濟大幅回落。根據Wind預測數據,3月制造業PMI數據為42.5%,將依舊顯著低于榮枯線。
主要機構預測的一季度GDP增長在3%左右。如果此時政府不介入,任由全國經濟“自由發揮”的話,今年經濟增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將極有可能擱淺。
基建投資是逆周期調節的主要工具,是目前穩定宏觀經濟最有效選擇。政策方面,2月在政治局會議上就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資金面看,專項債規模再次擴容,地方政府融資能力在目前低利率環境下有望擴張,資金面有望持續邊際改善。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以及專項債發行落地,最近1-2周基建審批投資出現明顯好轉,3月僅僅過去了3天,基建審批額已經達到3720億元(占2月審批額的比例為49%),審批項目數量達到4677個(占2月審批數量的比例為47%)。據不完全統計,近期各省份的重大項目投資清單投資已經突破25萬億元,2020年度計劃完成3.5萬億元。其中,福建、四川、云南、河南、重慶、河北和江西等省份總投資額突破萬億元。從投放領域來看,軌道建設(公路、高鐵)、輸變電工程、生態環保等基礎建設為重要投資方向。在海外疫情持續發展,國內經濟增長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基建投資預期有望持續升溫。
值得注意的是,大基建板塊的估值也十分誘人。從申萬4級行業來看,截止3月3日A股市場PE(TTM)整體估值在12倍以下的行業,除了銀行外,其余細分行業都有著濃濃的大基建色彩。(見表六)
1、建筑:受益于訂單穩定、財務壓力減輕和低估值。建筑板塊往往會受益于穩增長調節措施,如基建投資力度加大、借貸成本降低等。目前來看,基建類建筑央企新簽訂單保持較快增長,利率中樞下移將會緩解財務費用壓力。同時估值具備優勢,核心標的總體才0.8倍出頭的PB,這些全球最具技術實力的核心基建資產,再漲3倍,才剛剛和國際對標的建筑公司萬喜的估值一致。同時,該板塊集中了大型央企建筑企業或與設計相關的公司,將會受益于大型基建項目的落地,龍頭建筑央企具備盈利增厚和估值提升的機會。可重點關注中國中鐵(601390)、中國鐵建(601186)、中國建筑(601668)、中國化學(601117)和中國交建(601800)等。
2、建材和工程機械:逆周期調節下需求韌性較強。隨著復工企業數量的增多和下游需求的恢復,建材價格將會出現邊際改善。在復工率擴大和基建項目落地的作用下,水泥、玻璃等建材價格具備較強的支撐。此外,工程機械行業(尤其是挖掘機)正處于自身更新換代周期中,疫情干擾將會使得更新周期出現一定的延長;另一方面,在逆周期調節措施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各省份將會陸續展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如軌道交通、路橋軌交等大型基建工程,工程機械需求將會迎來反彈??芍攸c關注海螺水泥(600585)、華新水泥(600801)、塔牌集團(002233)、三一重工(600031)、中聯重科(000157)等。
3、環保:再融資松綁,風險出清,業績有望底部反轉且符合“美麗中國”的發展要求。2018-2019年是環保行業的陣痛年,多家公司發生了控股股東的變更,由于新的控股股東的支持,疊加再融資新規的出爐,融資環境大為改善。此外,部分公司這兩年實現了“壯士斷腕”,逐漸退出效率低下的存量項目,2018年PPP投資相關的上市公司計提的資產減值規模達到歷史最高值,此類公司的業績低點也基本在2018年。從已經披露的2019年業績預告的情況看,絕大部分公司已實現扭虧為盈或者業績的同比上升??芍攸c關注碧水源(300070)、國禎環保(300388)、博世科(300422)、偉明環保(603568)、瀚藍環境(600323)等。
4、新基建:指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概念的核心囊括了通信、電子和計算機三大行業下面的5G(基站建設)、工業互聯、云計算基礎設施(IDC)、云平臺建設(IaaA、PaaS、SaaS)等多個子版塊,內容極為龐雜。如果再進行一些概念擴展,還有諸如以北斗為標桿的衛星產業建設、人工智能、AR/VR和環保產業等區別于傳統基建的行業,目前都在被稱為“新基建”。由于其中核心標的和前文“警惕科技泡沫”的標的有大量重疊,在此不做重點介紹。
大基建板塊投資者還可以關注特高壓,此外還有以銀行、地產為主的低估藍籌股。當然,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利率下滑可能帶來利差收窄。同時,政府指導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更為寬松的貸款,意味著銀行未來將面臨較大的壞賬壓力,因此吸引力相比大基建稍遜。同時房地產龍頭企業也具備股價起飛的低估值基礎,但鑒于“房住不炒”的戰略依舊沒有大改變,且核心標的一目了然,我們在此也不再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