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1月17日,湖南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新股份”或“公司”)首發申請獲證監會通過,將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A股不超過2835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25.01%。據招股書顯示,宇新股份擬募集資金10億元,其中8.4億元將支援總投資12.93億元,年產15萬噸順酐的擴產項目。剩余1.6億元將用于補充營運資金。
宇新股份成立于2009年,基地位于廣東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總部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一直致力于以LPG為原料的有機化工產品的工藝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是以LPG中的碳四(C4)組分為原料生產的異辛烷、MTBE和SBAC;同時,宇新股份還利用LPG中的碳三(C3)原料生產銷售了少量異丙醇、乙酸甲酯等產品,并對外銷售戊烷發泡劑等副產品。
《股市動態分析》記者通過深入研讀宇新股份招股書發現,雖然已經過會,但宇新股份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全行業性質的產能過剩問題;募投產能消化問題;毛利率遠高于同行業水平問題;固定資產占資產比重高,但折舊費用行業最低等問題。投資者需要特別注意。
2018年數據顯示,宇新股份主營產品之一,異辛烷的烷基化裝置產能全國已達到1815萬噸,對應產量962萬噸,開工率僅有約53%。同時,公司主營產品之一的MTBE,全國裝置產能為2123萬噸/年,相較于2017年同期增長3.51%,總產量達1208.44萬噸,平均開工率為56.92%。可以看到,宇新股份主營產品的市場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是什么原因導致行業性產能利用率如此之低呢?宇新股份在招股書中表示,產能利用率過低的原因在于原材料醚后碳四等供應有限導致行業性產能利用率極低。但這一說法與智研咨詢和卓創報告等相關產業研究報告“行業性產能過剩困局”的說法并不一致。
此外,從公司公布的MTBE的進出口統計數據看,相關數據量少得可憐,可以判斷,行業目前的產出完全能夠滿足全國需求,所謂“結構性產能過剩”說法似乎有待商榷。反而說明:1、需求量確實并不高(如果是原材料制約產量,應該用進口彌補,但進口數據并不高);2、行業盲目擴張,進入壁壘不算高且競爭極為激烈。
此外,從國家統計局、Wind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到,異辛烷、MTBE各區域的報價走勢基本一致,且報價價差不大,由此可知,宇新股份描述的區域性的產能和消費不匹配帶來的“所謂機會”更像個偽命題,跨區域的產品調配并不是大問題。
宇新股份也表示,從統計的產能數據來看,國內異辛烷和MTBE的產能確實過剩嚴重。但公司也聲明,由于實際受原材料、裝置運行成本、市場行情等多種因素影響,實際產量遠低于裝置產能。此外,公司稱,理論上講LPG、異辛烷和MTBE等產品的流通并沒有區域限制,但這些產品均屬于危險化學品,遠距離運輸成本較高,對于這種大宗商品來說,運輸成本對產品市場競爭力影響非常大,因此除非因區域供需矛盾突出導致價差足夠大,否則產品一般不會跨區域遠距離流通。
根據募投項目信息,宇新股份擬總計募資高達10億元,其中8.4億元將用于年產15萬噸的順酐項目的建設。從公司的描述上看,該項目可以說是當前產品“廢物”利用,節約單位產出成本的完美鏈條(利用公司生產MTBE和異辛烷過程中大量剩余的正丁烷成分)。
遺憾的是,公司在可行性報告中對順酐項目的介紹僅僅限于全國產能情況、區域產能分布和下游主要的消費領域。并未對全國產量情況進行說明,筆者在簡單查詢順酐的相關產業報告后發現,順酐與公司主營產品面臨同樣產能過剩的嚴峻問題,近年來產能在180萬和190萬噸之間,但需求卻僅有70萬噸到80萬噸,這一需求量比公司異辛烷和MTBE行業50%多的開工率還要低。
這意味著宇新股份15萬噸的順酐產能一經投產,立即將面臨十分嚴峻的銷售困局。且公司15萬噸的順酐產能在全國主要企業中。規模并不算大,開工后的成本優勢并不會太大。
不過,宇新股份對上述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公司表示,國內現有順酐裝置產能確實較大,但一些裝置因工藝較老、生產成本較高、原料成本較高等原因屬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而公司順酐項目建成后,綜合競爭力十分突出,將成為行業的優勢企業。主要因為公司采用了新技術;同時利用多產品互補生產實現循環經濟;最后,珠三角地區對順酐需求旺盛。
截止2019上半年,宇新股份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齊翔騰達、石大勝華和德美化工,上述公司和宇新股份的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32.06%、37.13%、19.48%和33.9%。除了德美化工外(德美化工與公司的業務差異較大),宇新股份與其余可比公司的比例接近。
但是,從折舊率上看,公司在可比公司中各項固定資產的年折舊率最低,折舊年限最長。而公司在機器設備和房屋及建筑上的固定資產規模較高。
顯然,利用較低的折舊方法,將變相提高各期凈利潤,采用與行業相比較低的折舊率和較長的折舊年限的似乎有點不妥。不過,宇新股份對此問題的回答略顯官方:“公司在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基礎上,根據各固定資產的性質確定其折舊年限,從上表可以看出,公司各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總體上與同行企業一致。”(見表一、二、三)



數據來源:招股書、公司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