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強

疫情沖擊下,國內體育賽事停擺。但是對于職業聯賽和中國職業足球而言,冠狀病毒爆發之前,自身的“疫情”已經十分嚴重──在中國足協規定的時間內,至少有3家中甲俱樂部和6家中乙俱樂部無法達成賽季注冊要求。倘若不是疫情導致聯賽開啟時間延后,這兩級聯賽的運行將會千瘡百孔。
按照中國足協的要求,所有中超中甲中乙俱樂部要遞交關于未來賽季聯賽的相關資料,這當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俱樂部要提供具有球員簽字的賽季工資獎金確認表。按照足協的聯賽財務管理制度,設定交表的截止時間是1月15日。這一天到來時,中超16支球隊都已經遞交完畢,中甲和中乙則是滿目瘡痍。
四川FC宣布解散,之后廣東華南虎也宣布解散,遼寧俱樂部日子非常不好過,上海申鑫同樣存在嚴重問題。中乙俱樂部狀況更慘,欠薪更加普遍。由于疫情原因,材料遞交截止時間延長到2月3日,可整體情況根本沒有好轉。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是對全社會的巨大挑戰,聯賽重啟遙遙無期,所以暫時還沒有對這些未交表俱樂部的最終判定。涉及的上海申鑫、廣東華南虎、四川隆發、南京沙葉、福建天信、大連千兆、銀川賀蘭山、延邊北國和吉林百嘉俱樂部,現在也在停擺之中。
然而,可以確定,對這些已經難以為繼的俱樂部,疫情爆發只會使情況更差。2月3日交不了表,疫情過后就更難了。本來就大面積存在的欠薪以及解散之后球員再就業問題都會更嚴重。對很多俱樂部和球員來講,中國職業足球的停擺稱為滅頂之災也不為過。
中國足協對職業聯賽有過不同時期的規劃,近年幾次管理層重組,對整個聯賽的發展、管理和政策也有不斷的調整。新一任足協管理層對于聯賽保持了比較客觀的態度,在現實環境下,之前像中甲擴軍的說法成了公認的拔苗助長。
如果從更大視角、更長時間去觀察職業聯賽,多家俱樂部難以為繼、冠狀病毒疫情沖擊或許是中國職業足球實施“休克療法”的時機。
職業俱樂部不能保證基本健康運行,這是必須面對的現實。雖然有廣州恒大這樣的俱樂部登上了新三板,但是從俱樂部的成本控制和運營來說,姑且不提盈利,收支平衡都是奇跡,職業足球在中國屬于燒錢而看不到回報的狀態。
觀察這些職業俱樂部背后的投資機構,很容易找到為什么要去燒錢的原因。大家的投資帶有各自目的,真正為足球運動發展而來的投資相對罕見,因而形成了職業俱樂部以及聯賽運營的不健康,各種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頻繁出現。
職業聯賽停擺是危機,同時也是職業足球自我振作的機會,不會有比此時更好的“休克療法”時機了。
如何改變現狀?有一些臨時性的建議,例如為了保證生存,優化股權結構,讓俱樂部不被唯一的大投資控制。但這種做法仍然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多家出資,大家承擔的責任也被攤勻,真正能夠對俱樂部運營負責的投資人和管理者還是會缺乏。所以,足球俱樂部需要回到市場,需要回到民間,需要真正是從基本用戶抓起,哪怕整個聯賽出現很大的震蕩,導致競技水平、國際化程度、受歡迎程度等嚴重下降,這樣的努力也要嘗試。
職業聯賽和國家隊之間的關聯不能無限放大,聯賽更應該依托于俱樂部和市場。地域關聯和情感關聯至關重要,俱樂部不僅代表出了錢可別有算盤的投資機構,還應該代表不同的城市、社區乃至街區,這樣的聯賽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根,才不會像目前的職業聯賽這樣每兩三年就有一大票投資失敗的俱樂部消失。這些俱樂部的消失是對球迷和足球市場的嚴重打擊,從根子上毒害著中國足球。
“休克療法”會被認為危言聳聽,行動節奏上,也許步步為營更妥當──先嚴格約束現有俱樂部的經營標準,該退出的退出,該消失的消失。雙重疫情,豈不是破釜沉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