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地質工程相關概念:水文、工程、環境三個方面的地質概念;提出了地質工程的作業內容:科學布局、分析地質災害、勘察水資源;探索了地質工程的科技發展:隧道工程、巖石邊坡、水資源綜合利用。地質工程的作業研究,旨在全面維護地質工程作業安全,保障工程質量。
關鍵詞:水文地質;地質災害;隧道工程
水文、工程、環境三個方面的地質研究,作為國內兼具基礎發展與環保公益的綜合性工作,關聯著國內生態環保、資源有效分配、經濟有序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國內現階段開展了經濟轉型升級,順應國際范圍的經濟發展趨勢。在此經濟發展背景下,水文、工程、環境三個方面的地質工作,較為關鍵。
1 地質概述
1.1 水文地質
水文地質,屬于地質學的一個分支項目,指自然界環境中水資源發生多種變化,產生的地質運動現象。水文地質學科目,旨在有序研究地下水資源的相關內容,具體包括大氣圈、水資源圈、巖石圈等,探索地下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形成所需的自然條件、地下水資源含量及其所具有的物理性質、地下水資源科學利用等。
1.2 工程地質
工程地質的研究項目,旨在精準獲取擬建工程規劃場地區范圍內的地質信息,綜合評價規劃區域范圍內的地質分布特點,加以科學分析與有序預測,以此確定工程建筑重力作用附加時,規劃區域內地質條件極有可能產生的變化。依據分析與預測結果,選擇最優建設區域,制定不良地質問題的解決方案,保障工程設計的合理性,提升作業安全性,為工程地質建設提供參考依據[1]。
1.3 環境地質
環境地質的研究項目,具體指各類生態資源在時間變化的背景下,產生了相互作用,造成巖石圈內部的地殼結構發生變化,形成具有地質環境特點的變化。地質環境的研究項目中,以環境地質為核心。由于人類作為環境內生存主體,對地球生態、大氣、巖石、水四類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此,應科學開展地質勘察作業,加強環保力度,減少環境破壞。
2 地質工作內容
2.1 科學布局
建設工程中包括的作業項目有:交通體系、民用住宅、廠房修建等,應為其融合地質勘察工作,分別從環境、水文兩個方面落實地質勘察作業,繼而針對地質勘察結果,選擇具有建設價值的區域,以此保障建筑項目的整體質量。綜合開展環境與水文兩類地質勘察工作,以此科學分析建筑位置發生沉降、地下水影響地面性質等問題,綜合開展建筑工程的作業項目,為城市規劃與科學開展地質布局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在勘測作業中獲取的各類數據信息,有助于解決建筑用地存在的問題,保障建筑工程質量。
2.2 分析地質災害
科學開展查驗地質災害的各項工作,以地面為研究視角,查驗其沉降、裂縫、凹陷等問題,有效借助實際勘察所獲得的數據信息,科學開展數據分析與地質情況總結,結合工程建設的地質需求、區域內地質實際情況等信息,以此選擇具有針對性、適應性的防范措施。有序開展地質災害查驗工作,結合查驗結果制定預防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為人們生活與生產帶來的影響,尤其地震災害,具有較為嚴重的破壞能力,危及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應對其開展有效的分析與預測,發揮地質工作的綜合價值。
2.3 水資源勘察
在國內人口基數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各地區均在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生活與工業兩個方面的用水。大部分地區發生較為嚴重的水污染問題,水資源勘察工作,有助于有序開展各類水資源保護措施,確定水污染來源,緩解用水緊張問題。結合國內經濟發展現狀,其穩定態勢取決于水資源質量、供水連續性等方面。國內東部沿海區域,發生了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負面現象,一部分城市水資源處于待開發狀態。為此,水資源勘察工作尤為關鍵,有助于科學分析國內水資源整體情況,保障供水質量,高效解決水資源污染問題,適時控制地下水開發數量,合理開展地下水資源排布,具有重要發展意義。
3 科技發展
3.1 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的建設領域包括:軍事、地鐵、采礦、水利、交通等。此類隧道工程為人們生活與生產活動帶來了諸多便利,具有建設的必要性。鐵路交通隧道工程建設項目,現有60余年的發展歷程,在隧道工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巖溶地層治水,問題較為典型的隧道工程為大瑤山隧道項目,此隧道工程全長總計不足15千米,在巖溶區深埋距離在[400,500]米范圍內,長度大約為1千米,在上世紀90年代發生一次較為嚴重的涌水事件,引起鐵路交通運輸體系癱瘓。由此國內開展治水研究,旨在解決隧道工程中深層巖溶治水問題,提升鐵路交通運輸的有序性,展現科研活動的研究意義[2]。
3.2 巖石邊坡
巖石邊坡問題較為普遍,比如水庫發生回水的位置,工程壩基、交通工程沿線、水運航道等。形成巖石邊坡的原因有:圍湖造田、采煤作業項目等。為增加耕地占比面積,開展了大規模的填海造田工程項目,湖泊面積被動控制,引起泥沙沉積現象,加速水文與環境兩方面地質結構發生變化,形成較為嚴重水災問題,引起持續性洪澇災害。為此,應以巖石邊坡問題為研究方向,加強水文與環境兩方面的地質勘察能力,繼而開展相關的科技化研究,提升地質工程研究能力。
3.3 干旱區域的水資源綜合利用
國內水資源較為緊張,西北地區的干旱問題較為嚴重。水資源穩定供應,有助于保障工業、農業等相關產業的有序發展。現有水資源依賴于冰川與雪融化,經由河道流向地下,形成水資源豐盈的綠洲。在此基礎上,開展人工水資源調節措施,延伸發展形成地下節水灌溉技術,減少水資源浪費,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發揮水文地質勘察的綜合作用。為此,相關單位應借助地質工程的勘察技術,綜合開展具有民生性、環保性的各項工作,為人們提供優質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緊張問題,增強國內水資源的儲蓄、開發、勘察等綜合能力,為國內生產與生活各項活動的有序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4 結語
綜上所述,精準分析社會發展需求,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發展潛力,改革傳統思維中固有的學科認知,拓展視野范圍等方式,作為加強國內水文、工程、環境三個方面地質研究的基礎條件。相關研究人員應樹立正確、積極的思想觀念,努力開展地質科技研究,改善國內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衛東,李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科技發展趨勢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9(14):244+247.
[2]賴安超,舒珩.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科技發展趨勢分析[J].數碼設計,2017,6(10):82.
作者簡介:姓名:袁堂彩(1978.09--);性別:女,籍貫:山東省臨沭人,學歷:本科,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現有職稱: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地質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