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社會不斷發展,我國音樂創作在地理與文化因素影響下與西方國家音樂結構組織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在中西方不斷流傳這種組織結構差異的過程中,促使不同音樂結構促使音樂創作逐漸擴大發展空間。在此情況下,我國當代音樂創作家需要不斷研究與分析最新創作技法,促使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形成完整理論系統。
[關鍵詞]當代;音樂創作;結構性;變速原則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1-0094-02
音樂結構因素不單單只存在于全部結構變速原則,它還是音樂結構中不可缺少的調式、音色等因素,從而需要我們高度關注我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以此創新、改革、優化與研究音樂創作方法,才可促進我國音樂藝術發展,創作出更多優秀音樂作品。
一、當代中國音樂創作的發展趨勢及結構特征
(一)當代中國音樂創作的發展趨勢
隨著歷史不斷發展,我國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音樂創作風格更是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當東方民族音樂風格與西方音樂發生碰撞,二者在相互融合與借鑒中形成一種創新風格。此時,諸多音樂家針對東西方音樂結構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并將最終成果與中國音樂相融合,為中國當代音樂創作打下堅實基礎,促使我國當代音樂創作更具有民族性認知與創作靈感。
(二)當代中國音樂創作的結構特征
我國當代音樂創作不斷創新創作形式與創作手法,將其與音樂作品相融入,帶給全世界音樂傾聽者耳目一新的傾聽體驗感。當代音樂創作基本具備以下幾方面特征:第一,民族性創作,需要音樂創作者創作音樂時在音樂中呈現出中國民族特色風格。第二,改變創作思想,中國當代音樂創作者融合西方音樂創作思想,改進與優化創作審美、創作技巧,促使中國音樂在不同音樂風格、文化中更加多元化發展,帶給人們全新藝術感受。第三,音樂題材豐富。想要體現出多樣化音樂藝術風格,形成具有個性化的音樂作品,便需要采用豐富的音樂題材進行創作,根據不同音樂創作理論及創作題材形成不同創作結構,充分體現出音樂創作個性化藝術風格。例如《荒漠暮色》便以《梅花三弄》為創作音樂主要題材,通過創新音樂創作結構,在和聲、中胡、交響樂部分創作而成的特色作品。同時,該作品還利用合并中西創作特色方法,有效融合音樂創作形式,在現代思維指導下充分體現出音樂創作時代性與中國文化深厚底蘊。
二、我國當代音樂結構性變速原則中的單章與套曲曲式
在創作音樂作品時,一般作曲家都會在結構性變速原則方面遵守聽眾特定審美情趣發展,由此獲取廣泛聽眾對作品的認同感。眾所周知,多數西方音樂作品都以聲部為主體,歷經數百年寫作與發展共性時期后,逐漸形成循環、并列、變奏、套曲、共鳴、再現、奏鳴等不同曲式結構變速與組合原則,還有秉承變速原則為組織結構特征的回旋曲式、三部曲式及奏鳴曲式等。但是,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由于受到地域及民族審美差異,從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創作的音樂在發展進程組織邏輯及結構性變速方面有所不同,以上集中曲式仍然難以解釋中國音樂古今中外的復雜結構及多樣形式。同時,中國在傳統音樂創作方面過于注重統一性,強調不同結構之間在組織關系上應具備與審美特征和傳統文化相符合,且能夠推動中國音樂發展的內在動力及邏輯關系。此外,中國音樂創作具有注重漸變性、線性的傳統審美,從而導致中國現代音樂創作速度成為結構性主要原則,而不是調試、和聲與調性的西方音樂。也因如此,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基本以基礎特定曲拍或某個故事特定情節,而所謂的組合套曲主要是指奏鳴曲、協奏曲與交響曲等音樂作品,在不同樂章中根據樂曲發展邏輯從而累積內在規律,促使其形成組合樂章曲式原則。一般來說,這種組合原則可以分為套曲化單章及單章化套曲形式,既是循環、奏鳴與再現等組合原則與套組組合相互結合后的成果,還是西方國家繼浪漫主義后所創作的音樂作品中極為重要的音樂曲式,其影響力對中國音樂創作較為深遠。同時,中國音樂創作家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往往會在作品中融人這種組合套曲原則,與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結合后,由此形成音樂新型結構模式,即單章一套曲式結構,部分音樂創作者會在該曲式中融入奏鳴曲式,在這種不斷探索與研究的精神下,促使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呈現百花齊放趨勢,在中國音樂寶庫中增添一筆豐厚的音樂資源。例如,我國著名音樂家秦文琛在作品《喚風》中便以單樂章協奏為主,通過印象變化及銀色對比作為分類,并由五個部分組成該協奏曲內容。在第一部分中,通過嗩吶獨奏為引子進行演奏,在第二部分通過慢半拍節奏營造出乎穩、清晰的音樂風格,引子部分與音樂速度、節拍及音響完全不同,對比十分鮮明。第三部分作曲家逐步加快速度,變大演奏規模,呈現出豐富音樂氛圍,并利用嗩吶獨奏與樂隊協奏相互交替演奏。第四部分音樂內容較為活躍,呈現出超氣十足的音樂速度。第五部分收尾性質較為突出,音樂節奏逐步回歸到第一部分獨奏,利用緩慢音樂與嗩吶獨奏呼應第一部分音樂,逐漸邁入音樂尾聲。這首音樂單章在整體結構方面充分表達出速度變化及演奏規律,從而帶給觀眾一套完整的單章樂曲曲式特征。
三、我國當代音樂結構性變速原則中的邊緣曲式
20世紀后邊緣曲式逐漸形式,該曲式為一種學術語曲式,在創作整個音樂樂曲結構過程中,通過融合2-3種不同曲式結構所形成,這集中組合曲式結構原則將一種原則作為主導,其他原則作為附屬。由于西方國家與中國在創作音樂曲式結構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彼此相互交流下,促使中國創作音樂作品時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曲式結構進行創作的音樂結構作品十分稀缺,多數中國音樂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多采用中國傳統音樂結構性變速原則和西方國家套曲、奏鳴與再現形式等組合原則有機結合后,所創作而成一種混合型音樂特色結構作品。與邊緣曲式相同,在同一作品中一般只存在一種曲式原則占據組合主導地位,其他音樂作品則充當輔助性質,不同音樂作品在結構性變速原則方面可起到不同作用。例如我國著名音樂創作者趙曉生的作品《太極》便是一首獨奏型的鋼琴樂曲,該樂曲利用太極作曲方法創新而成,在分析《太極》作品組織結構過程中可以發現,該樂曲結構組織是一種較為顯見的結構性變速原則,通過散一中一快一慢為音樂邏輯,并在創作之中融入結構性變速原則。該作品段落基本分為八個層次,在每個段落中都存在固定標題。同時,該作品在第一段利用引子切分節奏與三連音,促使整個音樂段落韻律十分緩慢,并成為作品主體階段,在第三段到第七段時變化音樂速度,從最開始節拍緩慢變化至慢板節奏,逐漸過渡至中板節奏、急板節奏后,最終回歸緩慢引子節拍。作品在開頭與結尾處呈現出極為鮮明的“承”與“破”呼應,不僅可在音樂節奏、材料方面有所體現,更在音樂力度、音型方面形成呼應,促使該作品出現開篇節奏緩慢現象。此外,作曲家在創作時主要考慮因素便是結構性變速原則及曲式變化,再現原則作用雖然存在一些輔助效果,但該曲在力度變化方面也同樣可增強變化形成的速度結構關系。
四、我國當代音樂結構性變速原則結合曲式結構
想要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收獲更多聽眾喜愛,便需要作曲家在創作音樂作品結構時,充分考慮其中邏輯發展問題,并切實與聽眾審美情趣相符合。由于中外文化環境、地理位置與審美觀念有所不同,從而導致不同地區在音樂組織結構方面不盡相同,由此形成世界各地不同音樂組織結構。一般來說,西方國家音樂作品多以多聲部為主體,中國當代音樂則受到傳統文化影響,從而多以單聲部為主體。西方國家音樂創作強調協調各個曲式內容,中國當代音樂則強調統一各個曲式內容。由于我國音樂具有漸變性及顯性思維特征,從而導致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主要結構里因素成為速度變化。因此,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往往以故事情節或曲牌特征為主要創作線路,并在“散一中一快一慢”的速度結構變化中形成音樂作品整體組織結構,該音樂結構性變速常用于我國當代音樂作品中,此類作品皆利用變化速度形成音樂作品。同時,該速度變化對音樂作品具有非常強烈的結構作用,從而將其稱之為中國式音樂結構性變速原則,是我國當代音樂創作中不可忽視的結構因素。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與分析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性變速原則可發現,中國傳統審美在結構變速原則中仍然以漸變思維為主要創作核心,在整體創作音樂結構時,作曲家通過控制音樂節奏速度形成獨特作品結構,并在漸變作品結構與簡化過程中創新該作品組織結構。正是中國作曲家的不斷創新與優化,才為中國音樂作品添上濃厚的藝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