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這對于高中音樂教師們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應圍繞著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這一目標來進行。通過《陽關三疊》一課的教學設計案例來分析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實于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設計之中,發現在教學設計中要站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下去設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過程等內容。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7-0054-02
2017年12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教學設計的所有內容應該以“新課標”為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而音樂學科應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作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基本目標?!皩W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新課標”的音樂鑒賞課內容要求中提到“掌握音樂欣賞的基本方法,養成聽賞音樂的習慣”“認識、了解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常見音樂體裁及表現形式”“感受、體驗、了解音樂作品的音樂風格及文化特征,理解音樂表現要素在音樂情感和思想內涵表達中的作用”[2]。這些均應成為音樂鑒賞課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站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來宏觀把握整節課?!蛾栮P三疊》一課來自人民音樂出版社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2009年7月出版)第十四單元“文人情致”中第二十五節“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單元選擇了我國古代音樂中具有古代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樂作品和藝術歌曲作品。該課體現了我國古代文人音樂中的雅致與意境。本文以《陽關三疊》為例,簡要分析高中音樂鑒賞課應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一、基于審美感知的教學設計
“審美感知”是指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3]如今,學校教育中提倡美育全覆蓋,而音樂課又是國家在基礎教育中進行美育的主要方式與途徑。因此,將“審美感知”作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是音樂審美性的體現。這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認識與了解音樂的各種基本要素發掘音樂的深刻內涵及音樂本體價值,由外及內地感知、認識以及領悟音樂。
在音樂鑒賞模塊教學設計中,可通過聆聽、體驗、理解、比較等途徑,使學生初步了解音樂的一般規律,認知不同音樂種類的主要特點,同時又能理解音樂中各要素在音樂中的作用。首先要基于“審美感知”來設定教學目標,如在《陽關三疊》一課中,學生能夠認識作品的表現形式、表現要素以及表現手段,并對此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同時能夠掌握中國古代藝術歌曲的基礎知識。那么教學過程的設計則可以選擇在導入部分提出問題,如“該曲與上節課聽到的古琴曲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猜測三疊是什么意思?該曲運用了哪些音樂表現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從旋律、音色、節奏、速度以及力度等方面回答)”,讓學生帶著問題欣賞琴歌版《陽關三疊》可以使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集中注意力,通過聽到的音樂要素去判斷音樂的風格與情感。此外,還可以準備多種版本的《陽關三疊》,如琴歌版、獨唱版、古琴版等,為學生提供同一音樂的不同形式,此舉意在學生通過聆聽不同版本的《陽關三疊》,可以體驗各種不同文化環境下產生的不同藝術風格,學會用多種角度去欣賞、感受音樂形式、體裁的不同所帶來的不一樣的觸動。這充分體現了教學中“審美感知”的內涵指向。
二、基于藝術表現的教學設計
“藝術表現”是指通過歌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活動,表達音樂藝術美感和情感內涵的實踐能力。[4]音樂的實踐特性是眾所周知的,無論是音樂創作、演奏(演唱)或是欣賞都離不開實踐,因此,“藝術表現”對于高中生來說同樣是音樂課中必須形成的一個核心素養。通過親身體驗音樂、參與到音樂形成的各個環節中,學生能夠更好地主動進行音樂實踐,從事音樂生產,進而提高自身的“藝術表現”能力。
在音樂鑒賞模塊教學設計中,應適當地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歌曲或樂曲的主題旋律演唱,以多樣的形式使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中,將被動的聽與主動的實踐相結合,以此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核心素養。高中階段的學生在之前的課堂上感受過中國的民族民間歌曲(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中國的京?。ǖ谒膯卧皣鍖殹﹦ 保?、歐洲藝術歌曲(第九單元“浪漫幻想的音樂世界”)等,對中國古代的藝術歌曲的探索則是初次嘗試?;诖?,《陽關三疊》一課的“藝術表現”目標則可以設為“學生能通過模唱、跟唱等方法去演唱與體驗音樂主題,進一步加深對音樂的理解”。相應地,教學過程部分的設計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入學唱歌曲主題這一部分,如在《陽關三疊》一課中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樂譜學習兩首歌曲的主題部分,通過再次聆聽音響、播放視頻或教師范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模唱,讓學生參與到表演中,關注歌曲的韻味,之后教師再通過一段旁白引導學生進入歌曲情境進行主題部分演唱。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對音樂片段的體驗,可初步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既能夠加深對該音樂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表演的自信心、獲得成就感。這樣一來,學生能通過演唱實踐豐富自身的音樂體驗,在實踐中去深化對音樂的理解,從而提升藝術實踐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充分地發展學生“藝術表現”核心素養。
三、基于文化理解的教學設計
“文化理解”是指通過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等途徑,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5]當今,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運用多元文化音樂這一視角來探討音樂教育的種種問題?!耙魳返谋举|和價值在根本上總是多元的、變化的,經常是矛盾的?!盵6]世界各地的音樂產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音樂本身就是文化,對于多元音樂的學習也就是多元文化的學習。因此,學生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樂的學習,體悟到音樂當中的文化內涵,并認識與了解更多樣的音樂文化,也是高中音樂課程學習的目的之一。
教師在音樂鑒賞課中應站在“文化理解”的角度去考慮怎樣的設計能使學生能夠理解音樂所反映的歷史現象及其背后的藝術價值,并且感悟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中豐富的內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簡要介紹從原始社會開始直至明清時期的歌曲發展概況,這既能夠拓展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面,又能使學生有全局意識,了解古代歌曲的來龍去脈,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歌曲。不同歷史背景下所產生的藝術,是不同人文精神的體現,絕不能以同一種思維、同一種眼光去對待,應擁有尊重文化多樣性的人文情懷。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歷史時期、社會背景、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方面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了解。除此之外,教師應幫助學生或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和構建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己形成學習的小群體。例如課前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去搜集《陽關三疊》創作背景的相關資料,然后在課上進行匯報,這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發揮和想象的空間,促使每個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而且這種特點的教學設計,更適用于高中階段的學生。立足“文化理解”這一核心素養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文化,體悟音樂背后的文化厚重感,形成音樂文化的積淀,學生對音樂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認識到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從而逐步地培養學生“文化理解”這一核心素養。
結 語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首先能夠在賞析音樂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提煉出欣賞音樂的關鍵要素,此舉有助于學生后續的音樂欣賞與評析的活動,掌握了鑒賞音樂的方法可以在之后的音樂學習中更深刻地理解音樂,不論遇到什么類型的音樂都知道該如何欣賞。其次,小組討論與報告的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前做資料搜集、小組整合以及課上做匯報,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主動學習能力。最后教師通過情境創設,將學生們帶入想象的空間,學生們在自己想象的情景中唱出歌曲主題,此舉能加深學生音樂的實踐能力,并親身體驗音樂、參與到音樂中,感受音樂中深刻的人文內涵并進行藝術實踐活動。綜上所述,將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融合進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設計中,可以使教學目的更加明確、有的放矢,同時也會使課堂更加靈活多樣、豐富多姿。音樂教師應仔細研究與探索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刻內涵,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每一個細節,以保證學生在音樂課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音樂思維。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
[3]同[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
[5]同[1].
[6]韋恩·鮑曼.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M].黃瓊瑤等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251.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