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信息社會的普及,大眾音樂快速傳播,新媒體迅猛發展,各類選秀節目興起,許多音樂人開始對少數民族音樂元素進行采集,融入流行音樂風格加以創作,運用流行唱法加以演繹,呈現一種全新的聽覺、視覺給大眾,讓人們耳目一新。流行音樂具有傳播快、受眾廣、內容豐富、演唱方式和形式獨特等特征,對讓大眾快速認識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有一定促進作用。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彝族音樂人,及對彝族音樂進行改編創作的作曲家,他們創作了一系列運用流行音樂為載體,兼具民族獨特氣質特點的音樂作品。彝族原創流行音樂在少數民族原創歌曲中占據較大比例,此文通過闡述流行唱法在彝族原創流行音樂作品中的運用,繼而對流行唱法在少數民族原創歌曲中的運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流行唱法;少數民族原創音樂;彝族原創音樂流行化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7-0159-03
回顧流行音樂的歷程,能夠看到中國流行音樂中曾經流淌著民族音樂的血脈,其中引起世界對中國流行音樂融入少數民族民間音樂題材關注的是朱哲琴和何訓田的《阿姐鼓》,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少數民族音樂創作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月光下的鳳尾竹》《翻身農奴把歌唱》《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民族歌曲都具有優美易唱的旋律,這些歌曲都是采用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作,歌手采用流行的演唱方法表演,易于傳唱。進入21世紀后,流行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結合進一步創新,如騰格爾的《蒙古人》和《天堂》,采用蒙古族風格;刀郎的《阿里孝與賽乃姆》具有新疆民族風格的特點;《回到拉薩》《坐著火車去拉薩》采用西藏民族風格,這些作品將現代的電子樂器及編配手法進行融合,讓人耳目一新。
一、彝族原創流行音樂的興起
彝族人們生活的地理位置分布在云南、貴州一帶,群山包圍,環境相對封閉,其完整的音樂文化傳承是靠單一的一輩傳一輩方式建立的,這種祖輩傳承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國家的扶持,網絡社會的發達,現代文明的進入,越來越多的彝族人民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彝族文化與現代文明產生強烈的碰撞與融合。在彝族本土文化與音樂傳承方面,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文明的進入,各種現代化文明對原本單純的群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大部分彝族人都會選擇外出務工,有些彝族人逐漸融入漢民族文化,直至被漢化。
進入2000年后,“中國風”風靡一時,這使得流行音樂界開始思考:流行音樂該如何具有本土文化的辨識度和認同感;流行音樂風格如何融入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將少數民族音樂進行傳承和創新。
隨著我國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第一批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應用于流行音樂的實踐者是彝族的音樂人,如“山鷹” “彝族制造”等。以“山鷹”組合為代表,彝族原創歌曲取材于彝族傳統文化風俗及特有的音樂元素,并時而加入母語演唱,將彝族傳統音樂流行化,加入現代音樂技術手段,運用流行唱法技術進行演繹,彝族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相融合,豐富歌曲的表現力。近年來,彝族流行歌手吉杰、莫西子詩進一步發展了彝族的音樂內容,充分發揮了民族個性文化中的流行音樂形式,將流行歌曲的風格和技巧融入了少數民族音樂的原創歌曲中。如吉杰推出的《自深深處/Yisoul》的唱片將流行音樂與索爾的演唱方式結合在一起。莫西子詩推出了專輯《原野》,將一種本真的彝族音樂元素注入民謠folk風格中,被眾人所熟悉的作品還有《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不要怕》等,被譽為彝族民謠創始人。通過《中國好聲音》選秀節目脫穎而出的歌手李維真推出的原創作品《云南》,將彝族的海菜腔融入流行音樂創作風格中,運用現代流行唱法,聲音高亢不失穿透力,民族性不失現代性,演繹出完美的作品掌控力和極強的聲音辨識度。亦如黃齡運用流行唱法將彝族民歌《心肝妹心肝郎》進行重新改編演繹,別有一番風味,旋律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讓人一聽便能了解彝族音樂的精髓。
二、彝族原創流行音樂的發展
彝族音樂包括純彝族音樂、歌舞,屬民樂范疇彝族原創性流行音樂[1];原創音樂包括典型彝族流行音樂群體和個人創作的原創音樂,如“山鷹組合” “彝人制造”、吉杰、莫西子詩等。這些集流行與彝族音樂元素為一體的原創音樂是彝族民間文化融入流行音樂的開始,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
原創性彝族流行音樂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2—1995年,在流行領域,全國有幾個較為聞名的樂隊出現,并占據一定的地位,出版專輯數量到達高峰期;第二個階段是1996—1999年,原創性流行音樂處于低谷,歌手及錄制專輯數都大量減少;第三個階段是2002—2006年,流行音樂民族化得到進一步認同,在原創性彝族流行音樂開啟了一個質的飛躍;第四個階段是2008年至今,隨著選秀節目的興起,電視網絡媒體傳播的發達,吉杰、莫西子詩、吉克雋逸、阿魯阿卓等新生代原創歌手開始迅猛發展,作品傳唱度高,進入一個高峰期。
三、流行唱法在彝族原創歌曲中的運用
流行演唱風格多樣,富于變化。演唱風格追求自然性和隨意性,主張說話式的自然唱法,運用真實樸實的聲音呈現,展示聲音的個性和特點。強調情感的自然流露,演出的即興性和煽動性是最打動觀眾的。舞臺氣氛往往通過電子樂隊伴奏、舞蹈、和聲的伴唱和一些高科技手段來表現。它是集音樂制作、身體律動、情感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形式。流行的演唱風格有:索爾、爵士、藍調、搖滾、節奏藍調、說唱、民歌、靈魂歌等。
(一)索爾唱法在彝族原創歌曲中的運用
索爾的唱法起源于20世紀的美國。它是一種混合了宗教音樂、福音歌曲和節奏藍調的黑人流行音樂。這種音樂形式使用較多的節奏型為切分,強調后拍為重音,如2/4拍子的第二拍為重音,演唱時隨音樂律動帶動身體律動,推進情感動力,旋律及華彩部分具有即興性,具有一定的宗教音樂色彩的演唱方式及情感表達特點。如吉杰創作演唱的歌曲《花兒》,編曲是由英國音樂制作人Tim Hutton編曲,運用索爾音樂風格與彝族音樂元素無縫融合,沒有完全采用彝族民間音樂素材,而是將西方流行音樂嫁接于彝族音樂元素之上,演唱上吉杰運用彝語和普通話的結合,并且用彝語口音的假聲模仿女聲聲部演來完成女聲與男聲的對唱,表達彝族姑娘對心上人走出大山到城里打拼的思念,都市流浪的男子對大山深處女子的無奈。
《花兒》這首歌的唱法來源于四川涼山彝族[2]的假聲高歌的高腔[3]唱法“央”或“央合”。“央”是山區和當地方言中的稱詞。同時,彝族的這種唱法在音樂語言上也與索爾的唱法不謀而合,其皆以五聲音階為基本調式,加入裝飾性音符,強調切分和后附點的節奏。歌曲起唱以高音開始,以低音結束,旋律線條從上往下走,彝族少數民族特有的節奏織體,及彝族特有的民族方言,在自然語言節奏上天然一致,彝族方言的節奏重音后置,與其詞曲在“一字一音”的搭配上非常突出,彝族音樂的節奏是非均分的短長型和長短型的特點,《花兒》以短長附點的節奏型× · × × · |× × × × | × ×· 作為此歌曲的基本節奏型。此曲由英國制作人Tim Hutton編曲,讓一個英國人作為此類作品的編曲乃是史無前例,如此的編曲讓一首“山歌”元素的歌曲變得極具時尚感染力,用流行唱法進行演繹,使歌曲流露出深層內在的情感。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理解作者對彝族音樂傳統的深刻而樸素的傳承。
(二)民謠唱法在彝族原創歌曲中的運用
民謠唱法是一種對生活的訴說,是人們對寨子里生活狀態、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當我們一直在模仿西方流行音樂制作的時候,莫西子詩卻將自己與音樂帶回自己生活的大山里。莫西子詩發表的彝語唱片《原野》,是利用彝族民謠元素創作的,畢竟,如果要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母語會比任何一種語言更直接,那就是內心情感的升華。今天我們所說的民間音樂,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流行音樂形式,它已經從“民族民間”升華到跨地區的“時尚流行”。歌手主要演奏吉他、手鼓等簡單樂器,口語化、直白的歌詞是生活的紀實。運用民謠演唱形式與彝族音樂結合創作出來的作品,可保留彝族人民世世代代通過民間口頭傳承的方式,這種口述般的音樂形式在莫西子詩的音樂表現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其彝語專輯《原野》中,每一首歌詞都可以成為獨立的詩詞,長短不一的句子。內容從對母親、故鄉的思念,到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反映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對話”的情景。《丟雞》唱出了彝族鄉鄰生活,“雞丟了,客人來了怎么辦?姑娘來了怎么辦?”哪怕是對于生活中的一只雞,大山里樸實的人們也是緊張對待,這是一種惜人、惜物的精神;《媽媽的歌謠》是對家鄉生活場景的敘述,“媽媽,我愿是你腳下的每一寸土,讓你輕輕,踩在我背上”,從對媽媽的思念映射出對家鄉的想念、眷念。莫西子詩的彝族歌謠,在追求歌詞及旋律貼近生活化的同時,不失彰顯地域文化的民族藝術個性,運用民謠唱法將音樂與人的距離拉得更近。在演唱上,其歌聲像在訴說,訴說民族文化,亦像在山林間原生態般的呼喊,一些地方的語調音調被自然地融入其韻律中,舒展而自由。樂器排列相對簡單,除了所需的吉他、口琴外,還增加了彝族的笙、馬布,追求自然原始、民族和時尚。莫西子詩的音樂雖然運用母語,且不失流行音樂的創作元素,讓非彝族人也一樣易于接受,對傳播彝族音樂元素有深遠的作用。
再如,莫西子詩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同樣運用五聲音階,在歌曲中唱到“這顆心就稀巴爛”中使用了彝族少數民族中高亢的拖腔,節拍自由,然后婉轉下行,連綿不斷,這種民謠唱法類似于黑人的藍調布魯斯。
(三)流行唱法的技巧運用
除了上述比較典型且運用較多的索爾唱法和民謠唱法與彝族音樂的結合之外,還有彝族搖滾,其采用了電吉他形式的演繹方式的歌曲《巴普杰》;運用流行唱法加入彝族音樂《彝人》《漂人》《七月火把節》;《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中加入搖滾且采用了《A JIE LU》作為背景音樂等。
流行演唱中的演唱特點有“波音”“哭腔”和“挑音”。“波音”是在演唱中通過氣息和喉嚨的相互配合產生的顫音,使聲音聽起來有一種波動感,這種技巧常用于抒情歌中,莫西子詩的《丟雞》里會有所體現;“哭腔”就是通過增加氣息與喉嚨的摩擦產生的爆發力運用在悲情歌中,增加歌曲感染力,這種技巧在莫西子詩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歌曲中也會有所運用;挑音就是在演唱是對歌曲尾音的處理是向下滑時向上一挑發出的音,這是彝族音樂顯著的特點,如海菜腔的演唱。
流行音樂不僅可以是現代音樂文化的載體,也是民族音樂傳播的手段。在90年代,流行音樂民族化就有自己的一定的地位,具體表現為:1.在創作上采用具有民族特點的音調元素,在配器上使用具有少數民族代表的民族樂器;2.在演唱方式上運用流行唱法融入傳統的民族唱法,如騰格爾蒙古族流行歌曲;3.在歌曲的風格上具有民族時尚性,歌詞塑造的意境雖然流行,但也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如《濤聲依舊》的歌詞出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黃齡演唱的云南彝族民歌《心肝妹心肝郎》,在少數民族音樂中加入流行音樂表現技法進行運用改編等。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具有大眾審美的流行音樂范疇內,少數民族音樂這種形式一直被邊緣化,歌手鄭鈞在1980年開始,就在其搖滾音樂創作中加入民樂,直2015年譚維維在一個綜藝節目中演繹的《華陰老腔一聲喊》中將傳統與民間傳統藝術融合起來。流行音樂踐行者一直在以自己的態度在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出力,它所體現的更多為一種民族文化,將流行唱法融入少數民族原創音樂中,是將流行唱法作為一種載體,為少數民族音樂形式的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在中國音樂文化背景下,流行音樂的本質是民間音樂。流行唱法作為一種易理解、易交流、被大眾廣泛接受且傳播性強的大眾文化,通過文化空間的融合,將流行音樂創作、流行唱法技巧運用融入少數民族音樂創作歌曲中,是作為現代音樂人必須要有的創新,在忠于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基礎上,進行實驗與探索,改編與重新創作,運用現代的表現手法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與傳播。將流行唱法運用到少數民族原創歌曲演繹中,這一切才是最接地氣的音樂創作,華語流行音樂的血液里流淌著應該是大中華的民族性[4],有靈魂的音樂才能成為經典,永流傳。
注釋:
[1]李文竹.記錄·解讀·傳播——彝族原創流行音樂的文化傳播研究[C].新聞學論集,2013:90—99.
[2]徐福梅,夏 郁.涼山彝族民歌藝術特征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07):86—89.
[3]張 釩.淺析彝族高腔的分類及其音樂特點[J].中國民族博覽,2015(05):117—118.
[4]李娜娜.為誰歌唱:彝族原創流行音樂的價值解讀[J].貴州民族研究,2016(07):86—89.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