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遠在一起》是反映新時代主流文化意志的優秀歌曲,其集精深的思想、精湛的創作、精良的制作于一體,盡善盡美地呈現出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同源共流,又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頻共振的藝術效應。
[關鍵詞]歌曲;《永遠在一起》;三維之美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4-0159-02
[收稿日期]2020-03-04
[作者簡介]鄭 藝(1972— ),男,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教授;錢今幗(1973— ),女,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長春 130021;長春 130012)
據史料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1],謂之:“盡美矣,又盡善也。”[2]孔子通過對感性愉悅的理性觀照,總結出了好的音樂作品應具備的“一體兩面”——“盡美”指形式之美,主要蘊含在音樂“流動的建筑”之美和交織的聲音之美中;“盡善”則強調內容之善,主要彰顯在音樂兼具價值導引力和精神引領力的思想內核中。音樂的“美”與“善”在創作中孕育,在表演中伸張,在傳播中弘揚,其在后兩者的時空坐標變遷中潛移默化地融入不同歷史時期、地域和種族的文化重構,從而實現所承載智性價值的恒久傳續。由此可見,呈“美”揚“善”問題既關乎音樂本體的存在意義,更關乎社會意識形態的流向,所以從來都受到所屬政治主體的高度關注。
“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3]是黨在新的時期對文藝創作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對如何實現“盡善盡美”的時代回應。是否恪守以正確的思想引人向善,是否堅持以精巧的藝術形態和精致的藝術呈現引人尚美是身處當下的我們觀察和把握文藝創作品級的不二標尺。以此衡量,由陳耀輝作詞、李戈作曲、平安和黃齡演唱的歌曲《永遠在一起》無疑是一首上乘佳作,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其精心制作的MV經由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出品后,更在海內外廣泛傳播,其昭示的中華之善和鋪陳的現世之美得到持續放大。
通過對《永遠在一起》全方位判讀與多層次品鑒,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詮釋其以善御美、以美布善之玄機。
一、歌詞創作高標大氣,呈現思想精深之美
作者立足當下嚴峻的疫情,從融入國人血脈的中國精神里擷取最具感染力和親和力的一隅加以強調和凸顯,并將與現實疫情鏖戰的特殊性和我們在未來必將面對無數次考驗的普遍性相聯通,從而將立意表現放大到中華文化在面臨艱難困境時所展示出的特有自信、自立和自強精神這樣更為波瀾宏闊的視界中。標題雖平實質樸卻隱含直擊心靈的聚變效應,一聲“永遠在一起”,無需絲毫揣測與思考即讓無助的靈魂如沐春風、即如踽踽獨行中得遇良伴、即使原本陌生的彼此也變得如父如兄。作者在行文中通過“不離不棄”“生死相依”“守望相助”“心心相系”“眾志成城”等詞句提供的“永遠在一起”投射在實踐層面、感受層面和情感層面的豐富意象,在我們的腦海中勾勒出一幅華夏各民族同胞無懼風雨、恐懼、噩夢的侵襲,手挽著手巍然屹立天地間,靜待寒冬遠去、“陽光灑滿寰宇”勝利到來的生動畫卷。顯而易見,這一愿景中凝聚的思想意志既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仁者愛人”“天下大同”精神同源共流,又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方面同頻共振。
“我們永遠在一起”——這一最為親民的表述,既可以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4]的起始句,也可以作為“民,吾同胞”[5]的承接語;《永遠在一起》——這一看似平常的詞作,既將“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6]的新時代文化使命熔鑄到字里行間,也將“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7]的新時代文化擔當滲透進辭藻句章。
二、音樂創作不同凡響,呈現藝術精湛之美
作曲家深諳“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8]的歌曲屬性,用音樂特有的語匯恰到好處地對詞的意境進行烘托,形成了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樂曲運用男女聲二重唱的演唱形式創作,前奏從優美深情的b小調旋律進入,隨即從縱橫兩個層面展開,寥寥數筆點化,一幅蘊涵雄渾之氣、底色鮮亮、濃淡相宜的江山遠景圖展現在我們的想象世界中。
音樂主體部分由并列的兩個方整性樂段構成。前一樂段依然躑躅于慰藉、鼓勵和展望性的小調旋律,由男、女聲分擔的兩個頗具相似度的柔聲樂句對歌詞形成情感暈染,好像從兩個方向徐徐伸展出的手臂,將瑟瑟孤單的靈魂擁入溫暖的懷抱。有唱詞相對應的連接句承上啟下,短促的呼吸加之趨強的力度,給人以一往無前的斬釘截鐵之感,而句尾轉入D大調后,音樂在更強大力度的托舉下變得激情昂揚。后一樂段以模仿復調的形式建構,男女聲呼應對答、此起彼伏,將歌詞中明確的“我們永遠在一起,不再有孤獨和恐懼”“戰勝困難的勇氣”以及“創造無限奇跡”的萬丈豪情推向使人熱血澎湃之境。間奏的旋律是對主體樂段的情感潤色和修飾,是以純音樂手段對作品階段性的縱覽,好似一次對既有成就的鳥瞰和巡禮。樂曲的最高潮出現在尾聲部分,幾個處于絕對制高點上的音符聯袂對聽覺構成強大沖擊力,其所形成的聯覺效應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歷盡磨礪、終獲凱旋般的長久喜悅之中。
三、作品展示雅俗共賞,呈現制作精良之美
作曲家本人親自操刀編曲,運用管弦樂隊強大的音響表現力,以豐富的織體語匯描摹情緒走勢,以豐滿的和聲語言表現情感色彩,作品的多維空間感得到很好地拓展,多重通感之美亦得到很好地發掘。平安和黃齡兩位歌者是頗具影響力并廣受好評的年輕唱將,他們的音質純凈、音色圓潤、樂感優異,總能憑借超常的音樂理解力和感悟力使演唱充滿戲劇性,他們對該作品的演繹可用琴瑟相和概括之。
最終以MV形式示人的《永遠在一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完成,是創作團隊對藝術品質精益求精追求的又一體現。畫面表現在多個視角間自由切換,與歌曲的推進緊密同步。在電視語言的陳述中,“我們”的概念得到了最為直觀的多重拓展和深化,即演唱者的“我”與正在一線抗擊疫情的“你”是“我們”,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和疫區的奮戰者是“我們”,患難中的病人和救治他們的醫護人員還是“我們”。對“永遠在一起”的內容、宗旨、價值和意義則用最為鮮活感人的畫面與演唱的內容完美對應,使觀眾在第一時間接收到身處幕后的創作者所要表達的心聲,并由此瞬間心燈閃爍。
結 語
歌曲《永遠在一起》既是中國人在這個特殊歷史時刻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更是華夏民族亙古不變的行為寫真。其在各大主流媒體廣泛傳播和得到業內專家及普通群眾廣泛贊譽的事實,印證了“思想精深”是優秀文藝作品之魂,“藝術精湛”是優秀文藝作品之魄,“制作精良”是優秀文藝作品之裳。精深的思想是“盡善”之本,精湛的藝術和精良的制作是“盡美”之基——它們如舟之兩楫、鳥之雙翼,是美之為美的雙重保障,不可偏廢其一。深入貫徹以上理念,我們的文藝戰線必將涌現出更多讓后世回眸、景仰和感慨這個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
注釋:
[1]《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2]《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N].人民日報,2015-10-15.
[4]《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5]《正蒙·乾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宋)
[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30/c_1112697659.htm.
[7]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18/c40531-20819774.html.
[8]《尚書·虞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責任編輯:張洪全)當代音樂·2020年第4期程迎接 高 磊:音樂對社會公共事件的應急反應——以當前抗擊疫情原創歌曲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