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音樂教育的任務之一,是讓學生在審美體驗和音樂實踐活動中激發興趣愛好,培養表現、欣賞和創造音樂的能力。打擊樂器集豐富的實踐性和表現性成為新課標理念下豐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媒介。
[關鍵詞]打擊樂器;音樂教學;小學中年段
新課標提出音樂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表現、欣賞和創造音樂的能力。[1]由于我國城鄉教育長期存在發展水平的差異,絕大多數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和能力都非常缺失。因此,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整合可行可用的教學資源則非常必要。對比之下,集易學易奏、形式多樣等特點的打擊樂器是最優資源之一。本文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小學中年級為切入點,結合筆者教學經驗綜合闡述打擊樂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讓課堂煥發藝術的生命力。
一、打擊樂器概述
打擊樂器又稱敲打樂器,是樂器家族中歷史悠久、跨度廣泛的族種。它通過搖動、摩擦等敲打樂器本身的方式來發出聲音。打擊樂器具有品種多樣、易學易奏、合作性強等特點而受到師生喜愛,并被廣泛應用于音樂課堂中。
二、小學中年段音樂教學中運用打擊樂器具有優勢性
小學中年級即三四年級。該年段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他們模仿性強,想象力豐富,對音樂有著濃厚興趣,學習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一方面,他們能積極參與教師設計的音樂活動,不會出現低年級自控性差和高年級心理尷尬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個人特性,使課程的美育功能得到有效體現。因此,在中年段音樂教學中加入打擊樂器對于實現課程目標和發展學生潛力都具有很強的優勢性。[2]
三、打擊樂器讓音樂教學煥發藝術的生命力
(一)打擊樂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對于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關注和發展學生對于學科的興趣愛好是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學生在音樂學習上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打擊樂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各類打擊樂器經過不斷研發改良,音響效果也更加豐富多樣。如今,經過簡化的打擊樂器被廣泛利用于音樂課堂中。學生們三兩組合就能感受到與人合作的樂趣。中年段學生在亦玩亦動的過程中不但發揮了個性,還能形成音樂學習持久、濃厚的興趣愛好。
(二)打擊樂器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痹谝魳方虒W中,學生只有親身參與聽、唱、奏等過程才能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教師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在平時的常規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中年段學生有了較好的規則意識,也樂于參與各項教學活動。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巧用打擊樂器調控課堂和組織教學,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生良好習慣的支撐下一氣呵成。例如我常在組織教學時用木魚等打擊樂器敲出不同節奏,學生根據節奏的不同完成相應的課堂指令達到熱身效果,而這一過程則需要學生先認真聆聽教師敲出的節奏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這就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從而為接下來環節的順利進行做好了準備。
(三)打擊樂器能豐富音樂課堂
音樂課程的內容涵蓋了眾多領域,每種形式都是音樂文化與要素的集中表達。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只有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達音樂。由于我國城鄉教育長期存在發展水平的差異,大部分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能力非常缺失。[3]因此,教師在探索小學中年段音樂教學的有效途徑中應多用打擊樂器豐富音樂課堂。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嘗試:
1.聽——學會聆聽,探索音響的奧秘。打擊樂器音響豐富,要激發學生對“聽”的樂趣,教師可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環節。例如我在每學習一種新的打擊樂器時都會先把樂器藏起來并和學生做“猜一猜”的游戲,同時提問:“這種聲音像什么?有什么特點?”諸多問題,使得學生在安靜的聆聽中探索了音響的奧秘,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2.看——觀察樂器和演奏形式,加深了解。打擊樂器外形迥異,“看”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樂器的形狀和材質,結合聽到的聲音找出樂器特點,從而加深對樂器的了解和認識。如我在介紹木魚給學生認識時就提問:“你覺得它看起來像什么?”答:“它看起來像一只張著大嘴的魚。”我繼續提問:“你看它是用什么做的呢?”學生摸了摸回答:“木頭。”我順勢追問:“那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有學生便立馬說出:“木魚?!庇纱丝梢姡诶蠋煹囊龑拢瑢W生通過仔細觀察自己發現了樂器的特點,不但加深了對樂器的認識,更培養了細致認真的良好品格。
3.試——親身參與,體驗演奏的樂趣。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教師可以放手讓他們親身參與各類樂器的體驗活動,這樣既能釋放學生的天性,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我常在每節課的過程中,根據學生上課的認真表現隨機派發樂器給他們,并在后續的環節中讓拿到樂器的同學參與到相應活動。學生們由于好奇心和表現欲的驅使必定會認真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這樣既保證了課堂紀律,又能讓每位學生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可謂一舉兩得。
四、科學發揮打擊樂器在中年段音樂教學的作用
(一)不同課型的音樂教學應活用打擊樂器
1.歌唱教學:勞逸結合,調動氛圍
唱歌課是音樂課程中最常見的一種課型,學生能自然、自信、有表情、有感情地歌唱是演唱教學的主要目標。由于小學中年段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還不強,在面對單純的音樂內容時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常將打擊樂器加入學唱后的拓展環節,以小組比賽唱、對唱、輪唱等形式配合器樂進行表演。如此學生們不但做到了勞逸結合,還充分調動了課堂氛圍,其后續參與熱情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聽賞教學:豐富形式,加深理解
音樂欣賞以一定的音樂為有效途徑,以參與欣賞活動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照。教師進行聽賞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會聽”,即能理解作品。小學生通常因為生活經驗的欠缺和認知水平的有限使得對作品的理解很難深入。為此教師應在把握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助其獲得對作品充分的審美認知。例如我在執教花城版三年級上冊《杜鵑圓舞曲》時,我選取了該曲最富表現力的第三樂段“歌唱圓舞曲”進行拓展。該段旋律極富歌唱性又加入了豎笛、電子音樂等模仿杜鵑鳴叫,因此我讓絕大多數學生圍圈跳圓舞曲并每人手持小鈴鼓在每小節第三拍時輕擊鼓面,同時選出十名同學用彈舌的聲音模仿杜鵑。鈴鼓的輕快和彈舌的輕巧使得課堂氛圍頓時活躍了起來,學生們也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對作品的理解。
3.創編教學(綜合性藝術表演):鼓勵創新,挖掘潛能
創作作為一個基礎音樂教學的新領域,其挖掘潛能和升華育人功能的價值已獲得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打擊樂器作為基礎音樂課堂創作、創編的主要工具將發揮巨大作用,如可以用打擊樂器編配器樂成品進行直接表演,還可以自編節奏為某些特定的音樂場景增加氛圍等。為更好地發揮打擊樂器的創編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時應充分認識以下兩點。(1)要充分了解各打擊樂器的特性、音高、材質、音色等相關知識,以便全面分配;(2)在進行創編前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如節奏型等,使各樂器間能科學有規律地組合。在以上基礎上再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學生的自信心將明顯增強,藝術潛必將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自制打擊樂器,開發動手能力,充實教育裝備
基礎音樂階段的每冊教材中都穿插了對課堂樂器的認識和應用,但由于農村學校教學資源和教育裝備所限,使得很多打擊樂器無法做到人手一件。為此我認為還可以充分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制打擊樂器,不但能探索音響和音樂世界,還能開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實教育裝備。比如在利用好學?,F有的課堂打擊樂器后,我就鼓勵學生制作以下幾種樂器:用紙箱、紙盒、筷子等制作鼓;用塑料瓶、罐子等裝上豆子、米粒做成沙錘;用幾個玻璃杯裝上不同的水位變成音樂杯。諸如此類……
綜上所述,打擊樂器形式多樣,功能豐富,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給學生感受、表現、創造音樂的機會,更能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獲得充分的審美體驗,對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培育和個人潛能的發揮都有著重要作用。在小學基礎教育的各個階段,教師應積極探索、挖掘教材,深度解析課程標準,充分利用打擊樂器等多種教學手段豐富音樂課堂,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課堂煥發藝術的生命力!
注釋: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S].
[2]《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2011版)[S].
[3]金 卉.巧妙利用打擊樂器創建多彩課堂[J].現代閱讀,2011(11):109.
[收稿日期]2019-10-17
[作者簡介]潘園芳(1987— ),女,廣州市獅嶺鎮新莊村新莊小學教師。(廣州 510800)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