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籍華人在馬來西亞各地均有社團,在社團儀式中多有音樂呈現。本文通過對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廣西會館華人儀式音樂中的舞蹈實地考察,分析其舞蹈的特點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馬來西亞新山;廣西會館;華人儀式音樂;舞蹈
馬來西亞柔佛州是廣西籍華人的重要居住地,該地有許多廣西籍華人的社團,如溫輝廷等人1938創建的柔佛廣西同鄉總會、馬振榮等人1939年創建的居鑾廣西同鄉會、陳和等人1941年發起的哥打丁宜廣西同鄉會、張福廷等人1941年籌建的巴株巴轄廣西會館、韋石等人1942年發起的昔加末廣西同鄉會、溫輝廷等人二戰前創建的古來廣西同鄉會、楊榮元等人2005年籌建的新山廣西會館。[1]廣西同鄉們在華人傳統節日中歡聚一堂,踏歌起舞,在馬來西亞攜手共度美好時光。筆者通過對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廣西會館(以下簡稱新山廣西會館)華人儀式音樂中的舞蹈實地考察,分析其舞蹈的特點和文化內涵。
一、新山廣西會館的歷史沿革
19世紀,新山是廣西籍華人南去的一個驛站。一部分擅長農活的老鄉,在經過新山這個驛站之后,選擇了去可以施展務農技能的地方,如古來、哥打丁宜。一部分老鄉選擇了去避蘭東、淡杯等小鎮,從事采石礦工等行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鄉在新山本地留了下來,從事經營餐飲和承包建筑的工作。
新山明里南街的南洋棧是廣西同鄉所經營,由于老板的樂善好施被同鄉們所稱道,慢慢地南洋棧便成了廣西籍華人同鄉們歇腳和聯絡親朋的地方。新山作為廣西籍華人的驛站,沒有太多的老鄉長居于此,因此在20世紀之前就一直沒有成立社團,但是南洋棧卻保留著作為廣西老鄉交流感情、結交朋友的功能,因此可默認為是新山廣西會館的前身。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廣西籍華人來到新山生活和工作,不斷的商業活動和娛樂活動使得同鄉們互相認識,在情感加深的催化之下,同鄉們越來越自發地緊緊團結在一起,萌生了成立團隊的念頭。大家于是推舉楊榮元等人為籌委會負責人,推動成立組織的事宜。經過多次籌劃和討論,新山廣西會館終于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注冊成功。從此該會館便成為柔佛第14個廣西會館,同時也是馬來西亞第39個廣西會館。幾經波折,目前的會館地址坐落于新山百萬鎮,會長是李志文,會員人數為350人。
新山廣西會館自成立以來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馬來西亞華人的社會服務當中,同時也籌辦了諸如“劉三姐廣西之夜”“歌舞表演及廣西美食展”等眾多社團活動。
二、新山廣西會館儀式音樂中的舞蹈特點
(一)中國古典舞與廣西壯族舞蹈相結合
在新山廣西會館節日儀式中,新山歌舞團表演了舞蹈《山歌好比春江水》。
節目開始前,舞者的統一造型是:中國古典舞式的踏步、順風旗。前奏開始后,舞者走圓場步,舞起雙晃手。進入歌曲呈示部后,舞者動作依次變化為雙托掌前延伸,八字步;旁弓步,柔臂延伸;大掖步,平側位上下擺動。這時動作稍稍變快,腳的位置依次變化為:八字步—大八字步—踏步—八字步—踏步—翻身步。手的動作依次變化為:合掌—平側位—合掌—平側位—旁側位—穿掌—平側位。
音樂進入高潮部分,造型與舞姿風格變為:壯族式鳳凰手,搖擺律動,前點步、后點步等等,最后結束在鳳凰手造型姿態上。
從舞蹈整體看,舞蹈的前半部分呈現的都是中國古典舞的基本造型和動作,舞蹈后半部分呈現的都是廣西壯族舞蹈的造型與動作。兩種舞蹈動作相互結合,融合成了《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舞蹈成品。
(二)廣西壯族與廣西其他民族舞蹈文化相交融
在新山廣西會館的節日儀式中,除了舞蹈《山歌好比春江水》,新山歌舞團還表演了《豐收歌》和《多謝了》兩個舞蹈。
在《山歌好比春江水》舞蹈中,舞者的飾物多呈現苗族元素:頭戴銀色花冠,頂端有形狀似枝葉的銀片,底端下垂一排小銀花墜。置于胸前的銀項圈,由銀片打制的小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下方懸掛密密麻麻的小銀鈴,小銀鈴下方再飄著一個銀鎖。
在《豐收歌》舞蹈中,舞者身穿壯族元素明顯的服飾,分別為:褐色為主色調的連衣裙,領口、袖口、衣襟、裙擺各處都繡了形似花朵的菱形圖案。腰上系了圍裙,正中間繪了一朵掌形大的綠葉配鮮花,鮮花成粉紅色,從花心到花瓣呈白色——粉色的過渡。舞者腳上綁了布質腳套,呈紅、褐、藍三色交匯。每位舞者手上都舞動著一頂京族尖頂斗笠,通過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轉動,變化出圓形動律。
在《多謝了》舞蹈中,舞者踩著苗族“趕鴨步”出來,時而矮子步,時而蹲跳步,時而踩跺步、時而蹲顫步,動律多以跳和踩為主。服飾是彝族風格:頭戴黃色頭帕,白色鏈墜沿著臉頰兩旁下垂。上衣主色調為紅色,衣襟處為黃色花紋帶,下身為6色拖地寬擺大長裙,從腰往下依次顏色為綠色、白色、淺藍色、深藍色、黃色、紅色。
在這三個舞蹈的服飾選擇和舞蹈動作方面,融合了壯族、苗族、彝族、京族的特點。這樣一種以壯族舞蹈文化為主體,結合了苗、彝、京文化,體現了馬來西亞廣西籍華人對祖籍地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三)樂觀的情緒和向上的精神由內而外
三個舞蹈作品呈現中,舞蹈隊員們的揚歌起舞幾乎貫穿始終。在《山歌好比春江水》舞蹈中,“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的吟唱伴隨著舞蹈本能進行,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幕律動感十足、樂舞相和的歡樂景象。
只見舞蹈隊員們臉上始終洋溢著樂觀情緒,那是一種已經超越了演員表演情緒的狀態。你可見隊員跳錯了或者忘記了舞蹈動作,觀察了一下旁邊伙伴之后,繼續歡快舞蹈。也可見隊員在隊形變換時撞到其他同伴或者使用道具錯拿了伙伴的斗笠時,他們都是四目相接會心一笑,接著翩翩起舞。你可見隊員不管隊形如何變化,無論處于前排還是后排角落,他們都能讓笑容灑滿舞臺每個角落的融洽場面。
此外,舞蹈動作也大多使用了歡快和向上的舞姿。向上的舞姿既有中國古典舞的雙手托掌上延伸和穿掌、雙晃手,也有廣西壯族的鳳凰手。歡快的舞姿既有壯族的點步動律,也有苗族的“趕鴨步”踩跳步動律。他們時而牽引裙擺默契旋轉,描繪出百花齊放的絢爛畫面。時而相對搖臂律動,演繹著百花爭艷的五彩映像。
三、新山廣西會館儀式音樂中的舞蹈文化內涵
(一)中國心,廣西情,華人團結一家親
馬來西亞廣西籍華人雖身份歸屬于馬來西亞,但對華人文化的承襲和祖籍鄉村的記憶并未減退。[1]新山歌舞團的舞蹈選曲便證明了這一事實。在新山廣西會館中,同鄉們以舞會友,以“壯”求同,只要劉三姐音樂一起,壯族動律一舞,八桂兒女之情就油然而生。
新山廣西會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將眾同鄉聯結在一起,通過壯家舞蹈,喚起大家的祖籍記憶和鄉土情節。尤其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節日中,趨同情緒總能把他們凝聚成一家人。
(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攜手向前進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苗、京、彝等12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在全國居第一位。各民族互相融合,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大家庭。
苗族女性飾物的最大特點是銀制品,一個盛裝的苗族女性身上的幾乎所有的飾物都為銀制品。身穿壯族服裝、佩戴銀色花冠和項圈服飾的舞者翩翩起舞,是新山廣西會館儀式的別樣風情。
在新山廣西會館中,廣西傳統文化審美已逐漸滲透。這些女性隊員們都愛美,身穿壯族服裝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把銀色花冠和項圈一裝飾,頓時覺著美輪美奐。舞蹈講究造型美,拿起一把京族斗笠,時而化作擋風遮雨的帽子,時而化作采摘茶葉的竹籃,既可把女性勞作的姿態完美展現,也可豐富舞蹈動作和造型。多種民族文化的交融,背后流淌著廣西會館的同鄉們的濃濃鄉情。
在新山廣西會館的官方網頁上的會館簡史中有這樣一段話:新山會館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推動會務,要歸功于內部的團結,領導人之間和諧不爭……參加會館的人士大都本著一股鄉情,認同于會館的宗旨而來。
(三)工作如意,生活順心,甜美日子萬代長
廣西籍華僑華人向來以勤勞、勇敢、智慧著稱,[2]他們在馬來西亞主要從事商貿、科技、文教事業,與當地人民一起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與國內的經貿和旅游的交流合作也越發增多,既推動了中馬關系發展,也維護和發揚了中華文化。
經濟的發展直接使得同鄉們在生活上事事順心,甜美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子孫后代的美好生活也持續可期。這直接反映在他們舞蹈的情緒和動作上,那由內而外、溢于言表的快樂感染了觀看他們演出的每一個人。
通過對新山廣西會館華人儀式音樂中的舞蹈實地考察,直觀感受到了廣西籍華僑華人的熱情好客,言語間透露出他們在馬來西亞的美好生活,祝愿他們在馬來西亞的日子越來越紅火,為中國與馬來西亞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1]石滄金.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史研究[D].暨南大學,2003.
[2]舒慶祥.馬來西亞柔佛新山華人文化研究[D].華僑大學,2017.
[收稿日期]2019-10-08
[項目基金]2017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17FGJ006)。
[作者簡介]劉 喜(1978— ),男,北部灣大學人文學院講師;薛 可(1983— ),女,北部灣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欽州 53500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