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我國音樂教育工作的地位在逐漸提高,甚至逐漸發展成為教育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它對于學生的想象力培育以及心理素質的提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教師要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心理素質工作重視起來。本文著重分析了在大提琴演奏中實現對學生想象力以及心理素質提升的有效路徑,希望可以為促進學生學習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提琴演奏;學生想象力;心理素質;路徑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音樂感知以及音樂想象。尤其是大提琴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者具備相對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穩健的心理素質。在進行大提琴演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的想象力充分調動起來,并且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多種技能的積累以及藝術的吸收,繼而促使學生的大提琴技能可以逐漸變得更加嫻熟。[1]
一、大提琴演奏的相關概述
就大提琴演奏的角度來說,演奏者不僅要對弓法、指法等相對專業的技巧進行深入的學習,還需要具備相對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相對機械式的演奏方式,無法實現對演奏者技能的提升,因此一定要注入情感。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對心理進行表達以及感應的重要方式,另外,開展大提琴演奏活動,也可以實現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聯系不斷加深。為了將大提琴的音樂美感充分體現出來,進一步體現它所包含的想象力以及表現力,對大提琴演奏者也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具備相對較好的想象力以及心理素質,繼而逐漸避免大提琴演奏過程中出現緊張以及焦慮等情緒。由此可知,在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的自身素質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二、想象力對大提琴演奏的必要性
(一)對音樂作品進行情感體驗
在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要將音樂作品中的藝術感染力充分表現出來。從演奏者角度來說,一定要將想象力的作用重視起來,首先需要對作品進行情感式的體驗,繼而快速以及全面地掌握作品的實際演奏節奏以及整體特點。通過這種方式為大提琴的演奏充分奠定相對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在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演奏人員要通過對音樂作品進行情感式的體驗,將自身的想象力充分發揮出來,這種方式同樣也可以拉近演奏人員與聽眾之間的心靈距離。對于演奏人員來說,只有對音樂作品的藝術美感有深刻的感知,還能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來進行表現,進而為欣賞者創造一定的美感演奏。
(二)表達抽象的音樂感知
在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的作用進行抽象音樂感知的表達,對于演奏人員來說,可以借助大提琴的聲音,對音樂的流動性以及藝術的美感有更加深入的體驗。在一般情況下,大提琴的實際演奏難度相對比較大,因此對于大提琴演奏人員來說,需要充分具備熟練的專業技巧以及想象力,繼而充分克服演奏表演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在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只有發揮想象力的作用才能感知音樂作品的舒緩節奏,進而實現相對流暢的演奏表演。在這一過程中,演奏人員的想象力十分重要。基于此,依據想象力來進行抽象的音樂感知,可以有效提高演奏者的音樂水準。[2]
三、心理素質在演奏中的必要性
(一)提高演奏技巧
在開展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需要演奏人員具備相對比較強大的心理素質。而對于大提琴教師來說,對于心理素質的探究十分重視。因為對于演奏者來說,只有具備了相對較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促使演奏技巧得到充分提高,實現音樂作品藝術性的體現。另一方面,靈活地將演奏技巧利用起來同樣是大提琴演奏者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基于此,充分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二)適應各種類型演奏活動
對于大提琴演奏者來說,要將音樂中的情感表現出來,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將演奏過程中存在的緊張情緒充分克服掉,繼而順利地完成大提琴演奏活動。演奏者需要在進行演奏的過程中充分適應相對不同類型的演奏活動的難度,這是學習大提琴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人員具備相對扎實的心理素質,在保持優良心理素質的前提下進行演奏表演,才能更好地適應各種不同類型的演奏活動。
四、培養學生想象力與心理素質的有效路徑
(一)深入了解作品
為了實現培養學生想象力以及心理素質的目的,對于演奏人員來說,需要在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的前提下,對演奏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3]近年來,有關大提琴音樂演奏事業的發展十分迅速,而學習者以及演奏者都十分重視有關銀色、節奏以及技巧等方面的知識,對需要表演的作品背景以及內容等方面的了解都十分少。因此在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也就無法促使自己在明了作品背景的基礎上進行正確方向的想象力發揮,因此,大提琴演奏人員需要對作品的內涵進行深入的了解與掌握,繼而逐漸了解作者的實際思想,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與發揮,不斷在演奏過程中實現與受眾的共鳴。
(二)重視大提琴演奏的基本功練習
大提琴演奏總的來說是一門樂器課程,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本功。因此,一定要將學生的基本功的練習重視起來,促使學生逐漸掌握各種有關大提琴的相關演奏技巧。在日常的基本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充分明確有關訓練的相關目的。一定要注意使用相對科學以及合理的方式,一定不能盲目地進行訓練。另一方面,如果在訓練過程中出現了任何有關技巧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向教師求助,繼而逐漸實現對問題以及不足的克服。在這一過程中,擁有了相對良好的綜合文化素養,才能促使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心理素質得到發展的基礎。促使大提琴的演奏與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結合,進而逐漸收獲相對良好的演奏效果。在提高基本功水平的前提下,促使學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奏自信心與積極性,進而不會對各種演奏形勢與活動產生懼怕心理。
(三)具備良好文化素養
大提琴演奏者除了要學習大提琴的相關知識,還要進行文化課的學習,因此他們的實際學習時間相對比較有限,如果花費過多時間進行音樂課的學習,難免會對學生的專業課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促使學生的文化素質出現缺乏現象。另外,在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除了學習大提琴演奏的相關技巧以及知識以外,還要實現文化以及美學類的相關知識,進而深入地了解大提琴音樂作品的實際內涵。同時,在心理素質的支撐下,將其相對獨特的風格充分展示出來。基于此,在進行大提琴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將文化修養以及心理素質等重視起來,充分發揮課堂時間來進行文化知識的鉆研,在此基礎上促使音樂素養以及文化修養得到充分提升,只有提升了文化素養以及音樂方面的修養,才能保證學生能有足夠的底氣不斷進行大提琴演奏的相關活動。換言之,這也是保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對策。[4]
(四)創設情景培養想象力
可以利用創設情景的方式,通過具體的情景,深入地感受相對抽象的大提琴音符語言所表達的意境,繼而將學生的想象力充分喚醒。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相對豐富的聯想,進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此來實現大提琴教學的最終目的。
(五)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
總體來說,大提琴的相關音樂是一種無法觸摸以及看到的存在,它與造型以及雕塑等可以直觀反映世界的東西不同,主要以旋律、節奏以及音色等相關要素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以聲音作為主要媒介來對人們的聽覺器官進行刺激,促使人們在頭腦中通過現象來收獲相關的聽覺形象,因此它具有相對模糊的特征。另一方面,學生在剛開始進行大提琴樂曲的欣賞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摸不著頭腦的現象,甚至存在著相對比較嚴重的,對音樂的不理解現象,但是,正是由于大提琴音樂作品中的模糊以及非語義性的特點,才能促使其具有比其他藝術形式更加廣泛的聯想空間以及無盡的魅力。
但是由于學生的實際閱歷以及知識積累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他們對于音樂作品的實際接觸機會相對比較少,因此對大提琴作品的理解也就缺乏一定的深入性。基于此,一定要將各種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起來。在進行大提琴演奏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使用各種視覺性手段,促使音樂作品逐漸趨向于形象化。使用相對形象化的畫面,不斷啟發學生的聯想以及想象,這樣可以有效地起到教學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 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大提琴演奏的過程中,需要演奏者一定要具備相對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質以及想象力。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相對長時間的積累與鍛煉,不僅要對相關作品進行深入的了解,重視大提琴基本功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逐漸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還要相對靈活地進行相對合理的情景創設,引導學生在有關情景的代入之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當今這個大數據的時代,還要重視多媒體等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漸提高學生的大提琴專業技術。
注釋:
[1]張 華.大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現力的提升分析[J].黃河之聲,2018(06):30.
[2]趙 娜.大提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質與美感意識[J].北方音樂,2017,37(02):214.
[3]肖 婷.職業大提琴演奏員綜合素質的培養[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02):148—150.
[4]任志奇.試論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和運用[J].黃河之聲,2015(13):68.
[收稿日期]2019-10-21
[作者簡介]胡天縱(1965— ),男,博士,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沈陽 11000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