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18世紀法國作曲家拉莫,最杰出之處莫過于他在和聲領域做出的貢獻,1722年發表的《論和聲》,奠定其“和聲學之父”的地位。不僅在音樂理論方面成就突出,在鍵盤樂器演奏方面同樣體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其羽管鍵琴作品《鈴鼓舞曲》,全曲僅用主部的兩個重要素材作為源頭,進行了豐富多樣化的發展,顯示出作曲家的音樂創作特色,其創新性的作曲手法同時也預示了前古典主義風格。
[關鍵詞]古回旋曲式;主部;插部;“x”素材;“y”素材
[中圖分類號]J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0)12-0098-03
拉莫與A.斯卡拉蒂、亨德爾、巴赫都屬于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代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拉莫之所以被世人認知,是他于1722年出版了第一部理論著作《和聲學》,成為了偉大的理論家。除此之外,他還是法國18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鍵盤演奏家,他在音樂上涉獵廣泛,在相當多的領域上留下了經典之作。拉莫一共創作了4卷羽管鍵琴獨奏曲(共53首)[1],這些作品成為了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代表,在體裁上以標題性的小品為主,在織體上采用純粹的主調寫法,在旋律上常以短小的動機代替寬廣延綿的大山型旋律,在和聲上以三和弦為主,和聲功能清晰明了;整體的曲調簡樸,并富有裝飾性,這些作曲手法都豐富了巴洛克時期的鍵盤音樂。《鈴鼓舞曲》是拉莫鍵盤音樂的典范之作,充滿了生活的場景氣息,具有風俗性,表現力豐富,全曲僅用主部的兩個重要素材作為整首作品的源頭,三個插部分別對主題材料進行了豐富多樣化的處理,深刻地展示出作曲家精致高超的創作手法。
一、關于古回旋曲式
古回旋曲式產生于17世紀、18世紀上半葉,出現在法國作曲家呂利、庫普蘭、拉莫等作曲家的古鋼琴作品中。它的音樂性常與歌曲性相關,表現富有生活氣息、詼諧、幽默的題材內容。主部插部規模比較短小,但部分的數量較多,有時主部達7—9次,甚至更多;常為樂段結構,和聲以收攏為主,每次再現幾乎都保持原型。插部常常采用主部的材料,具備展開性質,對比并不太明顯;調性可能用主調或者近關系轉調,常以開放結束。總的來說,古回旋曲式樂曲的整體發展清晰明了,各個部分相對獨立,較少使用連接。
拉莫的《鈴鼓舞曲》為典型的古回旋曲式,主部重復了四次,彼此之間插入了三個插部,全曲建立在單一的e和聲小調上。曲式結構如圖所示:
二、關于主部的兩個重要素材
主部(1-8小節):8小節的樂段可分出4+4的樂句,又可分出2+2的樂節,為并行二句式方正樂段,整體旋律活潑,具備舞曲風格的鋸齒型旋律,從下譜中可以看到,主部開端呈現出兩種素材:
(一)由弱起的音階級進上下行加五度大跳,節奏為等分的八分音符以及兩個四分音符,形成逆分節奏的形態,可設為“x”素材。
(二)音階級進下行,形成“四音音列”,其中第二小節強拍加入了裝飾音。節奏為連續等分的四分音符(四個發音點),可設為“y”素材,如譜例1所示。
三、兩個重要素材在插部的發展情況
(一)插部一(9-16小節)
結構為并行二句式方正樂段,8小節的樂段可分為4+4的樂句,又可分出2+2的樂節。兩樂句之間運用了貫穿句法,保持音樂的連貫性特點。插部運用了主部的材料進行展開,首先表現為第一樂句用“x”“y”兩種素材作發展,“x”素材音區提高八度,音程作了方向的改變;而“y”素材僅運用了帶裝飾音的音階二度下行,如譜例2所示。
第二樂句則建立在“y”素材上,以“四音音列”為單位,重復三次。最后一個樂匯旋律做音階級進下行,從b1下行至e1,自然而然地導向主部第一次再現。
(二)插部二(24-36小節)
12小節的樂段可分出4+4+4的樂句,結構為非方正的對比,并行三句式樂段,與插部一相比改變了素材的順序,比前面處理得更為復雜,具體表現為:
第一樂句運用了“y”材料做發展,旋律與和聲作半音下行。旋律上以四音音列為一組,做了四次下行模進,形成階梯型旋律,最后以八度大跳結束樂句。
和聲建立在主持續音上,中間經過了一系列的離調和弦,強調屬功能,增加了動力性,內聲部形成了半音階級進下行。這也是全曲唯一運用了離調和弦的地方,充分展示出作曲家大膽的和聲思維。
第二樂句對比進入,在“x”素材上進行了變化發展,旋律是插部一開端主題低八度的重復,隨后進行了連續的同音反復,后出現了上行11度大跳,以相隔兩拍的距離,左手聲部出現了“x”素材的原型,后樂節完全重復一次。
第三樂句僅僅用了“x”素材中的等分節奏作連續音階進上下行,最后以b1級進下行至f1結束,起到連接的作用,水到渠成到達了主部再現的e1。和聲上全終止于屬和弦,為主部第三次再現做好充分的屬準備。
(三)插部三(45-56小節)
12小節的樂段分為4+4+4的樂句,結構為非方正并行對比三句式樂段,展開具有更大的動力。第一樂句運用了“y”素材做發展,“四音音型”有規律地重復,并且兩樂節之間為重復關系,如譜例8所示。
第二樂句貫穿進入,兩樂節之間為重復關系。同樣運用了“y”素材展開,以“b1”為中心音,音型有規律地重復著,旋律形成環繞音型,同時不斷強調音程的跳動,伴隨著展開的動力,最終在52小節達到全曲最高潮“b2”。
第三樂句對比進入,運用“x”素材中的等分節奏,從高音區過渡到中音區,于54小節開始出現“x”素材中的四音音組,重復了四次。整個樂句持續在八分音符,使得音樂律動性較強,并毫無痕跡地滲入再現,由此引起了主部第四次再現少了兩個小節,給音樂帶來連貫性的效果。
四、全曲的材料發展特色
主部均為收攏性方正二句式樂段(開端建立“x”“y”兩種動機素材),典型的舞蹈風格。和聲在e小調上作主持續音,只用了主屬兩個和弦,單純的正格進行。三個插部的材料均為主部的展開,第一插部保持與主部相同的句法、結構,和聲無變化,半終止于屬和弦,開放樂段。材料上由“x”素材引入,第二句則全部運用“y”素材。第二插部結構擴大,三句式樂段,改變“x”“y”兩種動機素材的順序,尤其旋律與和聲在主持續音的基礎上,作了半音化的下行,最后終止于屬和弦,動力性增強。第三插部也是三句式樂段,更具備展開的寫法,用內部結構不斷展開帶來了全曲高潮,然后以下行八分音符平息高潮,引出全曲最后一次再現[2]。三個插部逐漸變大,從而帶來逐步增長的效果,全曲的材料示意圖如下。
通過以上的材料分析,主部中的“x”“y”兩種動機作為整首作品的核心素材,被三個插部有力地結合一起,三個插部的共同點是用主部的材料,但安排得十分巧妙,“x”“y”兩種動機素材分別做了不同層次的處理和發展。這首作品不但體現了古回旋曲的曲式結構特點,符合其結構的規律,同時也深刻反映了拉莫大膽創新的作曲手法,形式均衡嚴謹、音樂細膩典雅。作為“和聲學之父”的拉莫,在和聲領域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直至今天,仍然有許多的和聲學者鉆研其和聲理論,有利于我們對功能和聲發展的深入了解。同樣,他的作品在巴洛克時期影響甚大,對法國音樂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歌劇的創新成功推動了法國歌劇的發展。他的鍵盤音樂更是有著先驅的力量,令人驚嘆,比起巴洛克時期宏偉壯觀的風格,他的羽管鍵琴作品體現的是一種優雅、精致,具有宮廷裝飾性的風格。《鈴鼓舞曲》這首羽管鍵琴作品不僅是拉莫的代表之作,更成為了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典范之作。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