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羅龍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前段時間發布所謂《出售維吾爾族(Uyghursforsale)》的報告宣稱,2017年至2019年間,新疆強迫至少8萬多名維吾爾族人到內地的工廠勞動,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勞動權益和宗教信仰得不到保障。報告聲稱,在內地務工人員中,有的是從“再教育營”中調來的學員,這種“強迫勞動”是“再教育營政策”的延伸。該報告乍看上去頗有迷惑性:內容“完整”,地點指向“明確”,采訪對象“真實”,現場觀察“詳細”。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筆者專程前往江西、廣東等地,與50多名正在內地務工的南疆各族群眾深入交談,對此事進行再調查。
“我想到更大的世界看看”
艾薩·玉努斯是和田地區洛浦縣山普魯鎮闊其坎村村民,從小到大,他沒有離開過家鄉。2018年,他第一次走出和田,來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家新媒體技術公司工作。筆者見到艾薩·玉努斯時,他正在生產線上忙著手機屏幕的加工工作。聽到筆者的采訪請求,艾薩·玉努斯欣然接受。
艾薩·玉努斯告訴筆者,他是看到當地人力資源市場發布的招聘啟事,主動報名來到江西工作的。“為什么選擇來江西這么遠的地方工作,家鄉不好嗎?”面對筆者的這一提問,他回答:“家鄉當然好,那是我成長的地方。但是那里太‘小了,我想到更大的世界看看。”“和田也有很多企業呀,為什么不愿意留在那里?”筆者再次問道。“和內地相比,那里的企業不太多,適合我們這樣年輕人的崗位很少,工資也比不上內地。”艾薩·玉努斯說出了很多選擇到內地務工的南疆各族群眾的初衷。
現在,艾薩·玉努斯已成為企業的業務骨干,2019年,他還被公司評為“民族團結優秀員工”。靠著這份工作,艾薩·玉努斯給家里添置了電瓶車、洗衣機,供弟弟妹妹上學,全家人的生活好了起來。
阿克蘇市阿依庫勒鎮貧困戶艾比布拉·馬木提與艾薩·玉努斯有著相似的經歷。2018年,他主動報名到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電器企業工作,并逐漸成長為崗位能手,年收入達5.5萬元,僅一年時間就實現了脫貧。
據相關部門統計,自2018年以來,新疆南疆貧困家庭富余勞動力,通過同鄉介紹、親戚幫帶、人力資源市場匹配崗位等方式,自愿到內地就業約15.1萬人,大部分從事制衣制鞋、電子電器產品制造、食品加工、餐飲服務、包裝等行業,人均年收入在4.5萬元以上,遠遠高于在南疆務農的收入,全部實現了脫貧。
“強迫勞動還能這么自由?”
來自和田地區墨玉縣加汗巴格鄉阿依瑪克村的阿卜力米提·麥提庫爾班是廣東省一家電子公司的普通工人。2017年,他和妻子阿爾孜古通過市場招聘來到廣東工作,夫妻倆每月收入有8000多元。
筆者在生產車間采訪了阿卜力米提·麥提庫爾班和他的妻子,夫妻倆身著藍色工裝,笑臉盈盈。“國外有媒體說,你們都是政府強迫來內地工作的,是這樣的嗎?”筆者向阿卜力米提·麥提庫爾班介紹了《出售維吾爾族》這份報告。“怎么可能,強迫勞動還能這么自由?你們別聽那些外國人胡說八道!”阿卜力米提·麥提庫爾班笑著說。
阿卜力米提·麥提庫爾班告訴筆者,他們在外出務工前,都會弄清楚去內地省市務工的有關情況,比如,當地氣候怎么樣,干什么工作,住宿、飲食條件如何,收入有多少等等。了解清楚這些問題后,他們才會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和自身技能條件,自愿報名,想來就來,沒有人勉強。
一旁的阿爾孜古補充道:“我們村里很多人想來卻來不了,沒有辦法,企業崗位有限。我聽說,村里有兩家人為爭一個工作名額吵了起來。說我們是被強迫來的人,一定別有用心!”
據筆者了解,這些年,許多在內地務工的南疆少數民族群眾在合同期滿后,都主動要求繼續留在內地企業務工。有的在假期結束后返崗時,還會帶上自己的親戚朋友一起到內地企業工作。看到同鄉們在內地務工掙到了錢,越來越多的南疆少數民族群眾主動報名前往內地企業就業。
阿麗婭·斯迪克來自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希依提墩鄉英格孜艾日克村,家中人多地少,傳統種植是全家人唯一的收入來源。2016年,阿麗婭·斯迪克在麥蓋提縣人力資源市場的介紹下來到山東省青島市的一家制衣廠工作,月收入4000余元,成為村民羨慕的“務工模范”。
帕夏古麗·克熱木曾是克州烏恰縣膘爾托闊依鄉貧困戶,多年前,她主動報名前往廣東省東莞市的企業工作,現在已實現年收入4.5萬元。在她的帶領下,500多名克州籍人員前往廣東務工,很多人都實現了脫貧。帕夏古麗也因此獲得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獎勵。
來內地工作后發現,“這些顧慮都是多余的”
努熱曼古麗·阿不都薩達是克州阿克陶縣玉麥鄉蘭干村村民,2019年1月,她和同村的11名好友一起來到浙江省寧波市的一家電器廠工作。她住在一間溫馨的四人集體宿舍,筆者看到,房間里電視、空調、洗衣機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桌上還擺放著努熱曼古麗·阿不都薩達與室友一起外出游玩的合影照。
“第一次離開家鄉,第一次到內地,第一次參加工作。來之前,我總擔心自己適應不了這里的生活。”努熱曼古麗·阿不都薩達對筆者說,“但后來我發現,這些顧慮都是多余的。”她說,為了歡迎新員工,廠里特意舉辦隆重的入職儀式,現場簽訂勞動合同, 每月收入4000 元,干得好有獎金。公司為他們購買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這讓她非常感動。為幫助新員工盡快適應新環境,廠里精心安排同鄉與她們結成“一對一”幫帶對子。
“每逢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廠領導都會來陪我們一起過。生日到了,廠里會專門給我們買蛋糕,組織生日派對。我們穿著漂亮的民族服飾和漢族員工一起,打起手鼓唱起歌,跳起歡快的‘麥西來甫,非常開心。在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覺。”努熱曼古麗·阿不都薩達動情地說道。
“在這里,你們吃得習慣嗎?”對于筆者的這個問題,努熱曼古麗·阿不都薩達選擇用事實來回答。她熱情地邀請筆者一起前往工廠的清真食堂,品嘗地道的新疆美食:一盤香噴噴的牛肉抓飯,配上一小碟干爽、清脆的“皮辣紅”。據該企業負責人介紹,為尊重少數民族工人的飲食習慣,公司特意從新疆招聘維吾爾族廚師,“只有讓大家吃得好,工作才能干得好,企業的效益才能越來越好”。
關于新疆籍員工權益保障情況,筆者做了詳細調查。新疆赴內地務工人員和所有勞動者一樣,都與企業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明確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勞動工時、勞動報酬、社會保險、休息休假等權益,建立了受法律保護的勞動關系。企業按照《勞動法》規定,為新疆籍務工人員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與此同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工會與內地相關省市總工會建立雙向依法維權工作機制,共同做好新疆籍赴內地務工人員權益保障工作,積極引導他們加入當地工會組織,免費發放《職工維權服務手冊》,及時幫助解決困難訴求。
這份報告實際上是“剝奪新疆勞動者的就業權利”
一個個真實事例足以證明,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發布的這份報告通篇都是謊言,完全是蓄意抹黑。
在調研過程中,采訪對象都對這份報告感到很憤怒。他們對筆者說:“追求幸福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與族別無關,與地域無關。這份報告表面上是為新疆籍務工人員‘抱不平,實際上卻是置大家的利益于不顧,剝奪新疆勞動者的就業權利。用心太險惡,手段太卑劣。不勞動,靠什么生活?不勞動,靠什么脫貧?不外出務工,永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展有多快;不外出務工,永遠不知道現代化都市是如此精彩。這樣的報告,必須堅決反對。”
據了解,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長期接受來自美國政府和軍火商的資助,為了金主利益,四處散布謠言,丑化、妖魔化中國。在涉疆問題上,該智庫一再拋出毫無事實根據、充滿偏見的謬論,配合美國反華勢力污蔑抹黑新疆反恐、去極端化的努力。該智庫的偏頗立場也遭到澳大利亞國內一些人的批評:前駐華大使芮捷銳將其視為“澳大利亞‘中國威脅論的總設計師”;前新州州長鮑勃·卡爾稱其拋出“片面、親美的世界觀”;前澳航首席執行官約翰·梅納杜更認定其“缺少誠實,讓澳大利亞蒙羞”。
這一次,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又在金主的唆使鼓動下,杜撰一堆毫無事實根據、東拼西湊的“故事”,講著那些早已被多次辟謠的陳詞濫調,刻意將南疆貧困群眾前往內地務工就業、脫貧增收的正常勞動行為,歪曲為“強迫勞動”,目的就是抹黑中國,配合美西方打壓中國企業,影響外國企業來華投資信心,最終實現他們丑惡的陰謀。▲
環球時報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