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修例風波”后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其通識教育科考題備受關注。
據香港《東方日報》28日報道,27日結束的通識科試卷分為卷一必答題和卷二選答題,其中必答題第三題涉及“今日香港”單元。題目列出2013年至2018年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平均評分,要求考生描述主要特征,并參考一份《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評論文章,寫出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有港媒記者發現,題目給出的第一份資料正是公信力全無的“記協”持續多年、抹黑香港新聞自由的“新聞自由指數”調查,而進行調查的機構是反對派分子鐘庭耀當年主導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題目要求考生指出“兩難情境”,這種答題的“開放性”貌似客觀公平,其實有很大的迷惑性,考生無論主張什么都可以,認為“違法達義”“公民抗命”有理一樣能得到高分。
不少考生都表示對這類試題感到困惑,擔心舉例時不知道評卷員的政治立場如何,可能會影響評分。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稱,有學生擔心評卷員立場問題,作答時刻意迎合某方立場或政治正確,但通識科理念并非如此,“通識科有很多問題,不應成為DSE必修科”。另外,卷二選答題出現的題目為“中國國有企業應否比民營企業擔當更主導的角色”,引用的資料稱內地民營企業“被視為二等企業”,而國營單位獲政府優待。但事實上中國民營經濟近年飛速發展,許多民企如騰訊、阿里巴巴都位列全球500強。有意見認為,試題中引用的資料無視客觀現實,誤導考生,令人質疑別有用心。有家長表示,“這是逼子女進行政治表態”。
香港《大公報》28日評論稱,通識科教師賴得鐘去年被披露在社交網站發布“黑警死全家”的惡毒言論,但正是這名“黃師”曾擔任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科目委員會主席、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副主席。在經歷了“修例風波”、社會分化的今天,還允許如此政治化的試題出籠,正反映了香港教育的深層次問題,“教育不止是病了,而且病得很重,非動手術不可”。▲
(程東)
環球時報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