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歷史幽深處的秦直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次年,他下令修筑以國都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供皇帝視察專用的馳道。馳道中著名的有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等9條,其中一條從咸陽(起點為現咸陽淳化縣)到九原郡(現包頭附近)的道路,由名將蒙恬率領30萬民工歷時兩年半以上時間修建而成,因為是由咸陽通往北部邊境上陰山之間最近的道路,南北大體相直,所以被稱作“直道”。
秦直道最早記載于《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鼻厥蓟市拊熘钡赖哪康模饕枪┳约撼鲅病!妒酚洝っ商窳袀鳌酚涊d說:“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币驗榈匦螐碗s,道路險峻,所以建設進展緩慢,以至于蒙恬被賜死時尚未完工。在秦始皇身后,秦二世還續修過直道,但史志中沒有記錄具體的完成時間。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多次提及秦直道,還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埋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笔窌想m然寫下了秦直道的起訖地點和里程,但并未詳錄其經由地點,這為歷時久遠的秦直道線路研究留下了重重疑問。
當前的研究者對秦直道持“東線說”和“西線說”兩種不同意見;東線說指秦直道北上至興隆關后,向東過蚰蜒嶺,再向北經陜北抵達包頭;西線說認為,秦直道至興隆關后,繼續向北,再轉西北,經甘肅和陜西定邊,再折向東北,一路到包頭。一部分人認定,東線才是真正的秦直道。
歷史的十字通道上
秦始皇統治期間,曾下令修建秦長城,這段西起臨洮(今甘肅臨洮)東至遼東郡(今遼寧?。┑娜f里長城,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后,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的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等地,是珍貴的世界級文化遺產。這條橫向的秦長城和縱向的秦直道,兩大工程交織在一起,使秦直道沿線更富有內涵和滄桑感,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都與這兩條通道相關。
漢匈戰爭
曾經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匈奴,是古代中國最大的威脅。漢文帝三年(公園前177年),劉恒從林光宮(當時甘泉宮還未建造)到延安走秦直道去慰問與匈奴作戰的軍隊,成為最早驅車走過秦直道的漢代皇帝;漢武帝劉徹則多次親率大軍沿秦直道北巡,大大震懾了匈奴,其中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馬遷還曾隨漢武帝統率的18萬大軍沿直道走了一遍。秉承“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將們沿秦直道與匈奴拼殺,如著名的飛將軍李廣曾經從直道進軍,驃騎大將軍衛青沿秦直道等進發,重創匈奴。可以說,秦直道在西漢時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軍事作用。
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被北匈奴郅支單于打敗的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歸附,并于次年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并自請為婿。元帝遂將宮女王昭君(名嬙)賜給了呼韓邪。昭君沿直道出關,遠嫁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以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漢朝遠征軍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后,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
出使西域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打算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從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歸漢,歷時共13年,開辟了經甘肅、新疆至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西北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主要以長安或甘泉宮為出發點,沿秦直道起點北上至石門關,到敦煌分三條線路行進?,F今有敦煌石窟第323窟中有漢武帝在甘泉宮為張騫送行的壁畫,作為那段重要歷史的證明。
文姬歸漢
東漢末年,天下動亂,四處交兵。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蔡琰(字明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在戰亂中為南匈奴所俘,后嫁匈奴右賢王為閼氏,這過程中走的就是秦直道。蔡文姬思鄉心切,但是因受單于所阻,久久不能返鄉。曹操因對故人蔡邕一直憐惜與懷念,所以率大軍沿秦直道前往匈奴邊界施壓,并遣使者以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蔡文姬沿著漫漫的秦直道別親歸漢,返國后曾參與編撰《續漢書》,并整理了父親遺留的文稿。
公元540年,“突厥”這個詞出現在中國史冊。作為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突厥頻繁南侵,給唐朝帶來很大威脅,其中一次十萬鐵騎直達渭河岸邊,兵鋒威逼長安。經過連年征戰,唐王朝轉守為攻,并設置東、中、西三個受降城控制陰山防線,通過秦直道聯系北邊諸軍要鎮。
乾隆《正寧縣志》記載:“此路—往康莊,修整之則可通車轍。明時以其道直抵銀、夏,故商賈經行。今則塘汛廢弛,通衢化為榛莽?!笨梢娭钡矫鞔?,秦直道仍舊是一條重要通途,當時居住在鄂爾多斯草原的蒙、漢人民,沿著“秦直道”舊路,驅趕著牛羊,用駱駝、馬匹馱著皮毛和奶制品來出售,并換回布匹和日用品。根據史志分析,秦直道是自清朝初期才開始曰趨沉寂的。
離我們較近的時代,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陜北后,一些運往延安的物資和投身解放區的有志青年,也都走過秦直道老路。1946年9月,王震率領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從中原突圍后,也是由“秦直道”回到陜甘寧邊區。
不曾湮沒的古代良心工程
馳道,作為古代皇帝出巡的專用車道,原定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親國戚都是沒有權利走的,所以在修建時特別注重質量,要求遠不止“良心工程”那么簡單。
秦朝實行了極為嚴酷的法律,體現在工程建造方面,每一級都有監造者,他們都要為工程質量負責,哪里出了問題就找誰的責任,出錯懲戒力度極重。在如此大環境下,陳勝吳廣不得已起義,而秦直道的所有施工建造者更不敢大意馬虎,更別提偷工減料了。
據研究,秦直道所使用的土壤必須經過燒或炒等高溫處理,所以這種土里不僅水分稀少,而且還沒有草籽及其他有機物;建造路面時,嚴格要求將土都反復夯實,土壤緊致瓷實,周邊的草種也很難扎根其上,所以,秦直道在2000年來的大多數時間主路都不長草,即便后來被廢棄,也很少見多少植被冒出,如今有些路段即使年代久遠有雜草生長也十分低矮。
Tips
古道擷珍
■大秦直道文化旅游景區
這是依托秦直道歷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重點文化產業和旅游開發項目。它以秦直道文化為主題,以秦漢邊塞文化和匈奴故地文化為特色,“一道、兩樓、三區”為其整體的布局。一道即“模擬秦直道”,兩樓即“甘泉宮”、“九原郡城樓”,三區為“秦漢邊塞文化區”、“匈奴故地文化區”和“直道演藝廣場區”。遺憾的是,我幾次前往,景區都處于關閉狀態,在此衷心希望它充分發揮作用。
古道美食
秦直道線路較長,涉及地區很多,我們從途經的三省各選一民間特色飲食作為代表。
■油潑面
陜西面食花樣繁多,名揚天下,據說最能代表陜西人豪邁爽朗性格的面食就是“油潑面”。這是一種是以做法命名的面食,一般是將煮熟的面條盛出來后,再撒上蔥花、辣子面,然后加少許醬油和香醋,最后再潑上一勺燒熱的菜油,隨著“嗞啦嗞啦”的聲音,碗中激出蔥的香味和辣子的香味,讓人胃口大開。
■燕麥柔柔
燕麥是一種世界性的栽培作物,在我國的內蒙古、河北、吉林、山西、陜西、青海和甘肅等地都有種植,營養價值較高。燕麥柔柔是把燕麥放入開水鍋,煮三成熟后晾干,再磨成面,然后用水攪成團或餅狀入籠蒸熟,出籠切成薄片后配以佐料即可食用?,F在它已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慶陽等地區款待嘉賓的特色面點。
■莜面
莜麥是燕麥屬植物,在我國已有五千年的栽種歷史。莜麥是塞北高寒農作物,人稱“內蒙古三件寶”之一,據說其脂肪含量是小麥、大米、高粱、蕎麥、黃米等作物的6倍。包頭人像山西人一樣,會制作炒莜面、蒸莜面、湯莜面、涼拌莜面、莜面窩窩、莜面魚魚、莜面炸糕等面點,其中“蒸莜面卷卷”尤具特色。
(本文選自:中國國家旅游 202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