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哲
摘 要:隨著全球能源的不斷開發,為了充分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且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的不斷要求,加強石油開采力度成為當今社會的重中之重。那么鑒于油田開發工作不斷深入,油田現場跟蹤的要求就越來越高,如何提高作業質量成為筆者考慮的難題。由于現場作業的難度越來越大,造成大量的返工現象,這不僅僅不利于石油的開采,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降低經濟效益。因此,筆者在油田的管理中,積累出一套自己的經驗,精細全程跟蹤,提高作業質量,實現油田高產、穩產等目標。
關鍵詞:油田管理;精細;作業質量
1 筆者簡介
筆者1987年10月畢業于興油技校,1996年8月被評為工人技師,從1996年開始連續四年,被評為廠“四最佳一能手”,1997年,參加遼河油田局采油技術表演賽,獲得全局第10名的優異成績,2015年至今,被聘任為集團公司級采油技能專家。
2001年底,在擔任井站長長達14年后,領導為了進一步提升采油作業二區的整體作業跟蹤質量,特地安排筆者在全廠最大的采油作業二區的205中心站負責作業跟蹤。為了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能量,適應作業跟蹤工作的需要,筆者除了參加作業區組織的每周專職作業跟蹤人員培訓外,還系統地學習了《作業質量監督》、《作業質量監督典型案例》、《井下工具技術規范》等書籍,認真執行作業區的《作業監督考核細則》、《油水井作業跟蹤質量標準》等多項規章制度,全面落實采油作業區開展的“三員管理”,即全員管理、全過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同時在高壓強度下,筆者也對每天的工作進行多方位分析、多方向研究,逐步積累工作經驗,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工作思路,即:“一清楚,二查對,三掌握,四細心,把五關”,通過這套經驗的應用,使筆者所在的采油作業區的中心站的躺井率由7.2%下降到5.9%,檢泵周期由420天延長到510天,大大降低了躺井率,延長了檢泵周期,3年來減少躺井45口,節約作業費108萬元,為油田的經濟效益貢獻了一份微薄之力。
2 經驗總結
經過多年的一線管理經驗,筆者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優化作業質量,提高作業效率,實現高效生產。
2.1 “一清楚”
指的就是作業目的必須清楚。井站每天巡檢發現哪口井上作業了,首先是立即與作業區相關領導取得聯系,然后了解清楚作業的意圖,根據作業目的決定本井作業的跟蹤重點,這樣跟蹤起來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清楚跟蹤。
2.2 “二查對”
指的就是“一查對”作業搬家的井號,防止由于有的架子車司機疏忽而造成上錯架子,進而釀成誤上作業的生產事故。舉一個現場的例子,這件事發生在2003年9月15日下午4點多,作業15隊搬上沈3計水井靜65-229,當時作業隊說是補層,當時作為井站的管理者,個人覺得水井補層的作業很少,所以對此存在疑惑。然后我就急忙和作業區的相關領導韓大取得聯系,韓大告訴我補層的是勝1計的靜65-29,就是由于作業隊多打了一個“2”,險些造成誤作業,導致作業事故,所以查對搬家作業的井號是非常必要的;“二查對”就是查對作業隊與采油隊的設計是否一致,如果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立刻向作業區相關領導反映以誰的為準,沒有設計的堅決不讓施工。
2.3 “三掌握”
指的就是必須掌握三個方面,包括設計內容、地層數據、油水井正常生產時的情況。靜67-263在作業起桿時發現1700-1750m井段偏磨嚴重,筆者結合井身結構分析是由于井斜造成的,建議上提泵掛100m,躲開斜井段,事實證明這一舉措大大延長了這口井的檢泵周期。
2.4 “四細心”
指的就是細心觀察作業隊的施工操作,發現隱患及時提醒作業隊,防止發生傷亡事故、污染事故,作業15隊在靜69-367補層作業時,未裝防噴裝置就準備下油管,被筆者立即停工整頓,在剛裝完防噴裝置后井內就噴出2m多高的氣流;細心檢查每道工序,準確找出導致油井作業的真正原因,為領導下步決策提供幫助,并適當提出自己的建議,每口躺井作業的油井筆者都要把泵拆開,發現固定凡爾座刺的,要求作業隊下雙固定凡爾或下無磁閥;細心挑選新上的管、桿、泵,發現不合格的馬上篩選出去,從2003年3月份至今,累計挑出不合格油管605根、抽油桿2881根,按照作業區的“挑出一根問題管、桿獎0.5元,落掉一根問題管、桿罰20元”的標準,筆者得到作業區1500多元的嘉獎;細心分析疑難井的真正“病根”,準確對癥下藥,28計的靜66-562井補層作業后就卡泵,返工時發現尾管里有1.5m的砂子,第二次作業就在泵下加了割縫式防砂篩管,復產后不出,起出的篩管已經被砂子完全堵死,筆者通過仔細觀察了砂樣的粒徑在0.3-0.5mm之間,分析后認定新補層的上層系泥質含量大,膠結疏松,粒徑比割縫式防砂篩管的縫隙大,由于泵掛下進了油層頂界,導致砂子進入泵內卡泵,因此筆者對此問題提出建議上提泵掛80m,泵下加雙閥,改下不銹鋼篩網式防砂管,結果順利復產,目前已正常生產400多天,日產油能力在10t以上。
2.5 “把五關”
指的是一把好工序質量關,要求作業隊不僅按設計施工,而且保證每道工序的質量,嚴格堅持四個“必須”:立架子必須對中井口,每根油管必須抹勻絲扣油,下管、桿必須使用小滑車,油管試壓壓降必須少于0.3MPa;二把好完井數據關,每口井的管桿長度必須測量準確,下井深度符合誤差范圍,交井時防沖距調到30cm以內,水井測完磁定位座封時,到現場和作業隊一起計算長度、調整短節;三把好井下工具關,有的井下工具質量不合格的,造成油井在短期內重復作業,因此必須及時查出原因,予以更換,例如靜71-167因管漏作業,但當泄液接觸器起出來后經過試壓,發現試壓不合格,于是筆者趕緊就該情況向領導做了詳細的匯報,再完井時就取消了泄液接觸器;四把好恢復效果關,油井復產后當天就通知測試工測取示功圖和動液面,油井復產后7天內,筆者做到每天向井站了解排液情況,油井復產后3天、5天、7天再各憋一次泵,以便及時發現復產井的質量隱患,避免了短期內重復作業的發生;五把好費用結算關,認真做好每一項作業跟蹤記錄,作為隊長結算的依據,并且每月都參與24日的作業費結算會,今年2月份靜73-263結算時筆者根據記錄發現作業隊多寫了2道工序,沖砂米數多寫了100m,當即予以糾正,僅這一口井就少結4.7萬元,3年來杜絕作業費無謂流失累計80多萬元,為采油作業一線創效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3 經驗推廣
俗話說的好:“沒病不死人”,沒有無源之水,油水井上作業都是有原因的,作為采油站的管理者我的責任就是查出實際的“病根”所在,提供預防的“藥方”,對癥下藥。當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作業過程中發現的真實原因與事前判斷的也有不盡相同的,因此筆者根據對井下作業時發現的問題,為每口井建立了跟蹤檔案,把反復作業的疑難井劃分為出砂井、偏磨井、結垢井、高凝易卡井、低絕緣電泵井等類別,針對不同情況制定出相應解決對策,5計的靜69-69井反復作業三次,每次不到三天就卡泵,筆者在檔案里查到它屬于“高凝易卡、井下漏失井”,便向領導提出了“先通井、下防污染器、油管10根一灌水,復產時建熱場”的建議,使它一次投產正常,從此作業區就把這個辦法作為對付高凝易卡井的常規手段。
通過3年的作業跟蹤,筆者對“采油工的崗位在地下”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油水井管理的好壞,井下這塊更重要,同時筆者也深感自己的采油、作業及相關知識還不夠,迫切需要為自己“充電”,如果有機會筆者更希望系統學習一下,為采油作業二區及沈陽采油廠的原油上產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朱強,李丹.加強井下作業監督,提升采油廠經濟效益[J].科技管理,2018(12):218.
[2]鐘鳴,王偉濤,王海.淺談強化井下作業管理對井下作業質量的作用[J].工程技術,2012(06):119.
[3]曹俊剛.高效井下作業監督管理模式在油田的應用[J].基建管理2013,32(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