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月娟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530007)
脫貧攻堅以來,廣西立足自身實情,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基于桑蠶產業發展方面,廣西把桑蠶產業也列為脫貧的主要優勢特色產業。目前,桑蠶產業是廣西“10+3”現代特色農業產業中的10大種養產業之一,在脫貧致富路上取得明顯成效,不但促進了農民增收、社會增效,還助力多個貧困縣成功摘帽。桑蠶產業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還要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脫貧地區鄉村全面振興。帶領農民致富,步入小康社會。
2019年廣西統計公報桑園面積295萬畝,約占全國的1/4[1]。近三年廣西桑園主要分布在宜州[2]、忻城[3]、橫縣[4]、環江[5]、賓陽[6]、平果[7]、凌云[8]、羅城[9]、鹿寨[10]、東蘭[11]等地,具體面積見圖1。2019年廣西46個貧困縣桑園面積163.55萬畝,約占全區55.8%,桑蠶產業挑起脫貧攻堅的大梁。2018年全區有扶貧開發任務的27個縣(市、區)把蠶桑產業作為“5+2”特色產業來抓[12]。在2019年計劃脫貧的21個貧困縣中就有19個種桑養蠶,181個鄉鎮、1879個村和20.95萬農戶發展種桑養蠶,共有桑園面積106.58萬畝[13]。

圖1 廣西主要桑蠶產業地區桑園面積分布圖
2018年宜州、忻城、橫縣、環江、賓陽、柳城、象州、鹿寨、上林等9個縣入選“全國蠶繭產量10強縣”,各地蠶桑生產經濟效益均十分顯著。2017-2019年桑蠶產量基本穩定(具體廣西蠶繭產量和收入見表1),2017年廣西蠶繭產量超36萬噸,售繭收入超160億元[14],其中貧困縣蠶農售繭收入約為76億元,貧困戶人均收入為3 860元;2018年,蠶繭產量39.8萬噸,售繭收入超195.82億元[15],其中貧困縣蠶農售繭收入約為70.87億元[16];2019年蠶繭產量37萬噸左右;售繭收入150億元左右[17],其中19個貧困縣生產蠶繭10.48萬噸,售繭收入48.69億元,戶均收入約2.3萬元。2014年環江以發展種桑養蠶項目為主打產業,經過四年的努力,2018年全縣桑園面積19.06萬畝,產鮮繭64萬擔,總收入超過14億元[18];2020年環江整體脫貧。廣西柳城對河村大力發展桑蠶產業,實現整村脫貧摘帽,全村每年種桑養蠶收入2900多萬元[19]。科技特派員樂彧凱帶領防城區垌美村百谷田組村民種桑養蠶,在桑果示范基地的帶動下,發展了325畝桑園,月產蠶繭6400kg,產值25萬元,同時,通過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灘營鄉、華石鎮、十萬山鄉等鄉鎮貧困村增加經濟效益168萬元[20]。

表1 2017-2019年廣西蠶繭產量和收入情況表
桑蠶產業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各地區根據自身優勢走出符合本地區發展的模式。
2018年3月,橫縣南鄉鎮大沙村建立扶貧桑蠶產業園,以“扶貧龍頭企業+村民合作社+貧困戶”為發展模式,由廣西立盛繭絲綢有限公司和大沙村村民合作社合作打造“南鄉鎮大沙村委扶貧桑蠶產業示范園”,大力發展桑蠶產業,使貧困戶通過分紅、就業等形式獲得增收[21]。馬山縣龍昌村實施“一種五養兩園一車間”發展模式,通過種桑、養蠶、養豬、養羊、養雞、養牛創建桑蠶扶貧產業示范園和生豬養殖扶貧示范園,經過努力,2019年龍昌村整村實現脫貧摘帽[22]。邕寧區那樓鎮三江村打造“旅游+扶貧”產業示范基地和發展“雙周”(城市周邊、周末)經濟,形成的示范園“動車模式”成為廣西扶貧的一張靚麗新名片[23]。環江縣不斷探索桑蠶產業發展新模式,以村級合作社為試點,通過以點帶面、大戶帶小戶等方式,“扶助零星”推連片,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發展模式[24],在2020年,環江實現全縣脫貧摘帽。綜合來說,積極探索產業模式,提高桑蠶產業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據推算,生產1 t蠶繭,產出3.3t蠶沙、0.67t蠶蛹、16t桑枝[25],而廣西擁有295萬畝桑園,可知桑蠶資源極其豐富。但廣西在桑蠶資源綜合利用方面水平還不高,很多桑蠶資源、產業都處于初加工利用階段,很多地區只是單純養蠶收獲蠶繭而已,蠶桑行業僅限于生產絲綢,在其他藥用、食品用等方面利用不多,導致很多資源浪費。這由于廣西蠶桑企業自身的品牌意識不強烈,加上技術水平有限,造成桑蠶產品知名度相對較低,得不到市場認可,從而導致蠶桑資源綜合推廣利用受到限制。
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我國目前有約3.7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蠶桑、絲綢、桑蠶”,從區域分布來看,浙江省的蠶桑絲綢相關企業數量最多,約8600家,占全國的23.24%。江蘇省相關企業數量次之,約為6800家,占全國的18.28%。而四川、新疆和廣西才超過2000家蠶桑絲綢相關企業[26],而廣西作為生產蠶繭的大省,連續十幾年蠶繭量排名第一,但是擁有相關的公司卻比江浙一帶少的多,特別是一些大公司、大企業、龍頭企業更是缺少,也包括一體化、長產業鏈的加工企業也少。直到2019年廣西河池才與絲綢之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延長產業鏈,打造一體化、高端產品。
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人才的支持,目前鄉鎮缺乏基層人才的建設,能在村鎮鄉里長久服務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要做好農業人才的儲備工作。據了解,目前在桑蠶產業方面還是比較缺乏相應人才,全國開設有特種經濟動物飼養或蠶桑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極少,目前本科以上院校有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蘇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幾所開設與桑蠶相關的專業,中職類院校有四川省蠶絲學校開設桑蠶相關專業,高職類院校河南科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特種經濟動物相關專業,而全國那么多高校,可知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所占的比例極其少。目前廣西本科、高職、中職院校基本沒有開設桑蠶方面的專業,廣西大學也從2018屆學生后就不再單獨開設蠶學專業(研究生層次),只有相關研究方向。導致這樣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學校招不到學生,學生不愿意學習桑蠶相關專業,二是因為發展粗放型桑蠶產業的地方相對來說沒有那么發達,條件沒有那么優越,所以比較難吸引人才進來,并難留住。總體而言,搞農業比較辛苦,如果去到基層,條件更艱苦,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樂意學農,也不樂意到基層去工作,從而導致相關人才更是缺乏。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至關重要,需做好長遠計劃,不斷推進脫貧地區鄉村全面振興。
桑枝、桑果、蠶沙等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具有較大的發展市場。如今年10月11日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了首屆桑蠶中藥材發展論壇[27],表明蠶桑在藥用價值方面的開發將逐步擴大,市場越來越好,為促進桑蠶業在中醫藥領域的研究發展,維護民眾健康貢獻力量。今年3月17日,歷時21年研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發的“桑枝總生物堿及其片劑”終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成為十幾年來我國首個獲批的中藥創新藥[28]。因此深入挖掘桑、蠶在醫藥、保健、新型材料等新領域發展和利用,不斷研發創制新產品。
不斷開發桑枝農副產品市場。不斷提高桑枝食用菌和藥用菌栽培技術、桑枝木板加工技術,打造優質新產品。2018年,廣西桑枝食用菌產值近10億元,位居全國第一[29],可見發展勢頭良好。除了栽培食用菌外,還要推行多元化產品,桑芽菜、桑果、桑葉茶、桑果汁等多元化產品發展較快,提高了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水平[30]。不斷提高桑蠶附加值,不但避免浪費,還能增加收入。
不斷建立示范園區和打響知名品牌。廣西抓住機遇,不斷探索,積極實踐,目前創建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11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自治區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個[31]。廣西不斷嘗試新技術、新方式,不斷用實踐檢驗證明,目前打造“廣西好嘢”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培育“思福祥”“尚尚蠶”“南方絲巢”“八桂蠶坊”等一批“桂”系繭絲綢品牌。廣西品牌不斷涌現在中國及世界的視野中,其中“桂合”“美蘭賽斯”“八桂蠶坊”等繭絲綢品牌產品被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并遠銷美國、意大利、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在2011年4月,廣西絲綢產品被英國威廉王子大婚選用,使廣西絲綢產品名揚海內外[32]。
廣西桑蠶產業要不斷向高端產業鏈發展,如向高分子領域延伸,打造高端技術,加強產品宣傳,實施名牌良種戰略、名牌原料戰略、名牌產品戰略,形成強大的品牌口碑。
蠶桑產業要做大做強,必須向深加工、高端產品、一二三產業等方面融合發展。首先需要引入更多龍頭企業和大公司,加大廣西桑蠶產業的發展,擁有較長的產業鏈,形成生產、銷售、服務產業鏈等一條龍服務,不斷提高產品的檔次和品質。2019年5月,河池市與我國絲綢制造業龍頭企業——絲綢之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通過雙方合作不但填補廣西絲綢產業鏈中端的煉白、染色、印花技術空白,還標志著河池絲綢正式邁入全產業鏈時代。不但形成蠶絲被、桑果酒、桑葉茶、桑枝食用菌等多級利用產業鏈,還形成“桑-蠶-繭-絲-綢-服裝”“桑樹-果-桑枝(食用菌、生物堿提取、生物發電)-桑葉茶-桑果酒”“蠶沙-有機肥”等循環利用模式和“工業+旅游”也玩出“新花樣”等靈活模式。以點帶鏈,建成絲綢全產業鏈生態系統,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重點培育數碼織造、真絲服飾、時尚家紡及關聯食品、藥品等高品質、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終端產品,打造絲綢產業生態圈[33],實現共贏局面。
除了引進龍頭企業、大型公司外,廣西科研院所還要繼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研發新產品,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不斷提高桑蠶資源的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不斷開發廣西自主研發品牌,打造高附加值產品、高端產品。
人才強則農業強,要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業的“三農”人才。現在搞農業不再是傳統的男耕女織,而是現代化、科技化,這就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進來,應該建立一些長效機制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三農”工作中。如在錄取學生時對于農業類學生要給予一些政策的傾斜,如獎助學金的金額,錄取分數的調配,專升本和本升碩,畢業工作等時候給予一些優惠政策,畢業之后留在基層工作并服務于農業農村的,在一定期限內對表現優秀的農業人才應給予一定的提拔和獎勵,以吸收更多的農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往細的方面說,培養當地養蠶技術小能手,通過對全區養蠶能手、養蠶戶進行全面培訓,選拔出農民土專家和高級蠶農,頒發聘書,定期考核獎懲,真正培養一批永不離鄉的實用專業人才。還要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蠶桑產業方面來,不斷培養懂科技的年輕人,做到后繼有人。
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但不管如何艱難,都要守護好來之不易的成果,不斷摸索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模式,不斷更新理念,以產業作為支撐。如南寧市馬山縣龍昌村樹立了榜樣,其不斷發展壯大桑蠶產業,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質變,立足“蠶桑+”模式,與科技部門合作共建,發展“桑葉養蠶+桑果采摘+桑枝養羊”的循環農業模式,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科技扶貧的作用,采取“公司+村集體+合作社+科技+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共同鞏固桑蠶產業成效,使桑蠶成為村民的“搖錢樹”和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34]。打造本地區的特色產業,探索聯動機制,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
需進一步完善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社區人居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不斷建立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機制,不斷加大“扶智”力度,加大力度穩增收、補短板、增動力,夯實貧困地區鄉村振興和長遠發展基礎,不斷形成社區振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