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艷 鄭群明
(1.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湖南 長沙410081;2.湖南師范大學研學旅行研究院,湖南 長沙410081)
隨著經濟水平的上升,人們對于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降低對利益相關者的負面影響,受到學術界關注,引發了研究熱議。因此,不少學者著手探討關于生態補償評價體系建設。旅游作為第三服務業的支柱性產業,在該領域的生態補償問題也更受關注。
2018年12月,國家自然資源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9部門聯合印發《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標準行動計劃》(發改西部〔2018〕1960號),計劃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和“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政策,說明國家層面對于生態保護補償行動的重視。通過對國內外學者相關文獻的查閱學習,發現學者們大多采用生態足跡等方法測量旅游地生態補償相關問題。在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產品創新過程中,難免會對生態環境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產生影響,這些影響主要分為正向影響和負向影響。首先,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其蓬勃發展能有效帶動當地其他行業共同發展,如餐飲、住宿及交通行業。其次,在旅游項目規劃中不可避免會與原始地的經營者或居民產生利益沖突,如旅游圈地現象所導致的原居民遷徙行為等。本研究將學術界對旅游生態補償問題常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簡要評析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啟示,以期為學者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依據和參考。
生態補償的理論最先起源于生態學說,主要指對于自然生態的補償,目前國外尚未確立旅游生態補償的專業術語。國外學者通常將“旅游生態補償”視作“生物多樣性補償”和“生態環境付費”[1]。在國內,蔣依依(2013)將旅游生態補償定義為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上指的是一種基于交換的支付行為,而廣義上由單純針對生態服務的收費,拓展到對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利益相關主體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發展機會的平衡兼顧[2]。而張一群和楊桂華(2012)則認為旅游生態補償實質是采用經濟手段調節旅游開發和經營涉及的生態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并提出了“主體說”和“途徑說”兩種理論[3]。研究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旅游生態補償的內涵辨析;(2)旅游生態補償相關的制度設計;(3)旅游生態補償標準的測算;(4)旅游生態補償的方式和手段;(5)主客體對旅游生態補償的意愿及感知。
研究顯示,國外有關生態補償的研究以利益相關者及補償對象的問題居多,而國內的研究涉及面較廣,在補償對象、補償標準、游客支付意愿以及績效評價方面均有涉獵。但目前國內外有關旅游生態補償的研究尚且不夠深入,尤其是我國對于旅游領域的生態補償問題研究較晚,尚未形成系統的標準體系。
3.1.1 生態足跡法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學者William Rees于1992年提出,后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1996年完善并對該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4]。生態足跡通常是指能夠維持一個國家、地區、人口持續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說足夠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并能產生生物生產力所占用的地域面積,因此也被稱作“生態占用”或者“適當的生態承載力”。
關于生態足跡計算,主要將各類資源項目分為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分別是建筑用地、水域、化石、草地、林地和耕地。其計算模型為:

其中,EF是總的生態足跡,ef是人均生態足跡;N是人口數,i是所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aai是人均i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rj是均衡因子,Ai指的是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產面積。
在現有研究中,生態足跡法主要可以分為綜合法(自上而下法)和成分法(自下而上法)。我國學者蔣依依(2014)以云南省為例,基于生態足跡效率測算方法,較為全面地提出了有關旅游地生態補償的最高、最低與合理標準測算方法,為提升旅游地生態補償核算標準的準確性提供了新的依據[5]。而汪運波等學者(2014)則運用生態足跡成分法探討了關于海島型旅游目的地生態補償標準,并對管理部門提出建議[6]。
現有研究中,生態足跡通常被視為一種資源賬戶,多被運用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之中。但在實證分析中主要側重于人類發展對環境的影響,而對于社會、經濟、技術等可持續發展并未涉及。
3.1.2 旅游生態足跡法旅游生態足跡(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TEF)是生態足跡在旅游學領域中的應用,主要是指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排放的各類資源和廢物所占用的地域面積。依據旅游的六要素,可將其分為餐飲旅游生態足跡、住宿旅游生態足跡、交通旅游生態足跡、游覽旅游生態足跡、購物旅游生態足跡以及娛樂旅游生態足跡。計算公式如下:

在我國,學者章錦河(2005)等分析了九寨溝旅游生態足跡與生態補償的關系,并構建了相應的生態補償標準測度模型[7]。學者蔣依依(2014)等在研究中采用生態足跡與旅游生態足跡效率以分別體現單位土地所承載的機會成本與游憩功能價值[8]。徐秀美(2017)等在生態足跡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旅游生態足跡法探討了拉薩次角林的旅游生態承載力、旅游生態補償標準[9]。
旅游生態足跡分析主要依據旅游業的分類進行計算,由于旅游業自身的綜合性、復雜性和多樣性給研究增加了一定難度,數據采集和計算精準是首要難題。
3.1.3 模型構建法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是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能夠處理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還能對多元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幫助學者發現并解決研究中難以觀測到的變量之間的問題。
熊長江曾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遺產地進行研究,探討游客對于旅游生態補償的支付意愿[10]。陳海鷹(2017)曾借助系統動力學(SD)分析方法,構建各利益相關者在旅游生態補償系統中的利益關系結構模型,并分別從正、負外部性視角探討了旅游生態補償標準的類別構成[11]。
3.1.4 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由研究者(團隊)統一設計制定問卷,以書面提問形式向研究對象采集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在旅游生態補償的研究中,以調查游客支付意愿居多。
胡歡(2017)通過問卷調查法分析了游客在旅游生態補償支付意愿中的影響因素,發現游客支付意愿與其自身的角色定位有關[12]。肖建紅(2016)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了游客對海洋生態系統服務的支付意愿,并對海島型旅游目的地生態補償標準進行了評估[13]。
運用問卷調查結合訪談法可以較為有效地分析旅游生態補償利益相關者的需求等因素,從而為制定合理的補償機制提供依據,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運用較少。
3.2.1 文獻分析法文獻分析法是指通過對某一方面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形成系統性的科學認知以進一步深入研究,從而提出自己見解或理論的研究方法。
蔣依依(2013)等基于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對當前旅游地生態補償的研究進展提出了展望[14]。張廣海(2017)等檢索了知網2005到2015十年間發表的文獻資料,客觀分析了旅游生態補償在國內的發展狀況及其趨勢,發現存在研究不深入、方法單一等問題[15]。李淑娟(2018)等學者則從概念梳理、主客體界定、補償途徑、標準核算等4個方面進行述評,對國內外旅游生態補償研究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國內現有研究的問題并給出建議[16]。劉敏(2013)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對旅游生態補償內涵、利益主體、補償標準和補償機制進行了探討[17]。
國內一直在推進旅游領域的生態補償研究,但研究內容及對象較為單一,缺乏系統性的研究。
3.2.2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由哈佛大學于1880年首次提出,又稱個案研究法,是指結合文獻資料對某一特定對象進行分析探討,得出事物普遍性或者規律性的研究方法。
楊屹(2019)等以太白山風景區為例,探討了我國西部旅游風景區的生態補償標準,并就如何降低旅游生態足跡提出了管理建議[18]。肖建紅(2016)等以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島和南北長山島為例,探討了海島型旅游目的地生態補償的標準及其差異[19]。陸丹丹等(2017)以廣西漓江流域為例,探討了當地居民對生態補償的態度,發現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的群體持有態度具有顯著差異[20]。黃圣霞等也曾就廣西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生態補償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為該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21]。
案例分析法在旅游生態補償的研究中應用范圍較廣,多為選取某一特定旅游地或特定對象進行分析,但通常需結合多種方法共同研究。
3.2.3 演繹歸納法演繹歸納法是指在基礎理論研究階段,通過查閱文獻后進行歸納總結,確定研究思路及其研究路徑。
陳海鷹(2016)[22]以前人研究成果為基礎,對旅游生態補償內涵及理論機制等科學問題進行探討,完成了有關自然保護區旅游生態補償運作機理與實現路徑的研究。張一群(2015)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思維加工,加強對生態補償本質和內在規律的理論認知[23]。
演繹與歸納本質上并不沖突,結合運用兩種方法進行研究有助于系統理論的形成,但我國目前較少采用此種方法進行研究分析。
旅游生態補償是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關鍵研究,研究方法的確立對于旅游生態補償的體系構建有著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研究價值。通過對學術界現有關于旅游生態補償的研究方法評析,結果表明: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側重于實證分析、標準核算等內容,缺乏對社會、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側重于分析案例及本質探究,但研究對象較為單一,缺乏多樣性。而從旅游生態補償的研究內容整體情況分析,國外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理論提出及模型構建,而國內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更多采用實證檢驗的方法對旅游目的地有關生態補償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國內外就旅游生態補償領域的研究,至今而言既是熱點也是難點。對于在因旅游利用而產生的自然保護地生態補償相關研究與實證分析中,研究方法的運用通常與研究內容密不可分,但至今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在現有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和制度上的創新,在定量研究方法中可以適當選用因子分析法等進行實證分析。同時,應避免采用單一的方法進行分析,建議選取多種方法相結合,將研究立足于解決實際問題為準。生態環境問題始終是學術界探討的熱點,為維持與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關旅游生態補償的研究方法與標準建設仍需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