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政務服務中心,山東 日照 276826)
改擴建公路在工程建設初期,需要清除原坡面附著的原生植被和剝離表土層,由于公路沿線原來栽植大量的行道樹、景觀樹等,含有大量的植物種子。如果直接進行將表土當作棄方處置,極大地浪費了土壤資源。在對后期邊坡、臨時用地進行生態恢復時,又極度匱乏營養土壤資源,導致綠化施工單位進行人工配土或亂采亂挖,不但增加了綠化費用,還對公路沿線的其他土地資源造成破壞。基于以上原因,目前,很多施工單位已經集中收集、保護和利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的表土與植物資源[1]。
在保護與利用植被和表土時,除了要注重資源的保護,也要綜合考慮成本問題。例如當進行苗木移栽時,應放棄移栽一些移栽成本遠遠大于新苗木成本的樹種。
在保護植被的過程中,由于植物種類的不同,其生態和景觀價值存在較大差異。在正確評價不同植物種類的生態和景觀價值前提下,應優先保護生態效益高,景觀價值好的植物。
對于需要移栽的植物資源,應采取不同的移栽方式。例如對于一些較大的苗木,移栽運輸時較為困難,應采取就近移栽的方式;移栽成片植被時,應選擇便于移栽的樹種進行移栽。
在植被和表土保護過程中,部分段落存在植被和表土狀況相似的情況。對于同類植被和表土的保護,應優先選擇集中連片的區域進行重點保護,采取更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確保突出重點,保護到位。
2.1.1 匝道完全保留互通
匝道完全保留的互通,匝道環內植被宜采取原位保護方式,劃定保護區域,并在施工期間采取遮擋或圍欄等措施保證植被的存活,如圖1 所示。
2.1.2 匝道部分保留互通
匝道部分保留的互通,應對保留的部分采取原位保護的方式,對于拆除部分,將樹形好、價值高的植被采取臨近移栽的方式,移栽到就近的植被保留區域。在種植密度較大的區域,應首先進行擇伐后才能進行就近移栽,移栽后劃定保護區域,并在施工期間采取遮擋或圍欄等措施保證植被的存活。為了保證移栽成活率,移栽時間應不晚于4 月份。
2.1.3 匝道拆除互通
匝道拆除互通,應對拆除部位內植被的種類、種植面積以及移栽難度等綜合進行分析,對于植被種類較為單一、種植面積較小的部分,可直接砍伐,例如楊樹林等;對于植被移植難度大的部分,且不能就近移栽時,建議直接砍伐。對于植被種類豐富、就近移栽難度小的部分,可考慮移栽到臨近的匝道環或服務區內,為了保證移栽成活率,移栽時間應不晚于4 月份,如圖2 所示。如果附近無匝道環或服務區,建議直接砍伐。

圖1 植物移栽保護

圖2 互通區匝道內植物原位保護
2.1.4 匝道平移互通
匝道平移互通,由于匝道環內部不須變動,參照匝道部分保留互通的保護方式。除此之外,平移占用原匝道環外側的土地必須砍伐植被時,如果原匝道環外側植被有可移栽價值,則應采取就近移栽的方式,移栽到內側受保護的匝道環中。為了保證移栽成活率,移栽時間應不晚于4月份。
在對該部分的中央分隔帶植被保護時,應首先選擇原位保護的方式。如果出現路面抬高或降低的情況,應采用集中移栽保護的方式,選擇臨近具備移栽條件的位置進行集中的移栽保護。如果不具備集中移栽保護的條件,可以對中央分隔帶采用分段施工的工序,首先移除一段中央分隔帶植物,待此段加寬后將后一段的植物移栽到前一段,以此類推,此法僅需移栽一次,可以大大提高植物的移栽成活率。除此之外,為了保證移栽成活率,移栽時間應不晚于4 月份。
移栽價值小、移栽成活率低的植物建議直接砍伐。而對于樹齡較小、移栽價值高的植物,可考慮有選擇性的進行就近移栽,移栽到就近的服務區內。在施工期間采取遮擋或圍欄等措施保證植被的存活。
互通區占地多為農田、林地和果園。首先,應明確互通立交區征地界限及線位壓蓋范圍,并用明顯標示物做好標記。改建或新建互通區匝道環內不是農田的,應保留原有地形地貌,保證植被的生長。改建或新建互通區匝道環內為農田的,應集中收集表土并堆放在匝道環內,在進行表土剝離時,應將表層耕植土全部剝離,清除標準為20 cm厚。新建互通區匝道環外占地面積內為農田的,應將表層耕植土全部剝離,清除標準為不含植物根系及有機質土為止。然后集中運往就近的表土臨時堆放場進行保護。
服務區占地多為農田、林地和果園。表土剝離前,應詳細勘測服務區的用地范圍,進行場地放線,待完成植被移栽保護后,針對不同用地類型和地貌特征,采取不同的表土剝離方式進行表土剝離工作。由于農田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土層厚且土壤肥沃,因此,應采用實地調查的方法確定土壤厚度,在進行表土剝離時,應將表層耕植土全部剝離,清除標準為不含植物根系及有機質土為止。對于分布在平原區的林地路段,一般可采取清除表層20 cm 厚的耕地土的標準。對于分布在山區的林地或果園,應該先確定土壤厚度,在進行表土剝離時,清除標準為不含植物根系及有機質土為止。剝離后的表土要集中堆放保護,以備將來綠化恢復之用。
路側占地面積內多為林地,在進行表土剝離時,應明確路基邊界到公路征地界范圍的區域內土壤的基本情況,盡量采用人工清表的方式,收集表層20 cm 厚的耕地土,然后集中存放在表土臨時堆放場,用于取棄土場、邊坡等位置的植被恢復,如圖3 所示。
表土堆放場占地類型為臨時用地,不宜占用沿線耕地資源;表土堆放場距離濕地營造區域不宜太遠,一般選擇在營造區域內進行集中堆放,以便后期利用;表土堆放場盡量選擇在利于排水的位置,防止雨季時形成積水或徑流沖刷,嚴禁設置在沿線的河流、水庫、池塘和溝谷處。
堆放前在堆放場地有水側布置斷面為0.6 m×0.6 m 臨時土質截水溝,開挖土方,然后堆置于腐殖土堆放場。在收集的表土四周設置臨時編織土袋圍堰,圍堰采用梯形斷面,上寬0.5 m、下寬150 m,圍堰土袋用土取自腐殖土。堆放場周圍做好臨時排水溝等排水設施,防止徑流沖刷。表土堆放場通常要修出“饅頭”型土包,并對表層進行拍實處理,要達到一定的拍實度,防止雨水滲流對內部土壤養分造成淋溶損失。表土堆放場要留出一定場地,以供后期表土預處理使用。
項目沿線植被與表土資源情況,結合地質地貌特點和工程實際,提出全線的植被與表土資源的保護方案。其中,植被資源采用原位保護、就近移栽和集中移栽的保護方式,實現對全線路側、互通與服務區(含新建)的植被資源保護。對于表土資源保護,采用靈活堆放的方式,將剝離的表土就近堆放在工程夾角、互通匝道環內,并開展覆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發生。所有實施方案均已納入景觀設計,確保了植被與表土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如圖4 所示。

圖3 表土臨時堆放與覆蓋

圖4 剝離表土再利用
公路工程清表后集中堆放表土,一方面減少棄土場,另一方面為后期公路邊坡綠化、服務區及互通區回填表土提供了免費資源。植物資源保護利用,大大減少綠化成本,保留了移栽價值較高、成活率較高植物品種,響應了“綠色公路”降本增效、資源重復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