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黃夢瑤孫 琰 王 鵬
2007年以來,國網商丘供電公司主動站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探索助力脫貧攻堅新模式,全面開展“機井通電”工程建設。13年來,隨著農田機井通電工程的遍地開花,這一惠農工程讓農田灌溉更加高效便捷,有力支持了商丘市農村經濟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也為2020年全面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前,水泵干轉不出水,澆地特別費勁。”3月15日,站在小麥地頭,回想以前的澆地經歷,50多歲的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韓大樓村村民韓新社不住感慨。
2006年前后,為助力農民增收豐產,國網商丘供電公司在沒有現成模式可供借鑒的情況下,以國家級貧困縣寧陵縣10個臺區為試點,對農田機井排灌電力設施進行建設與改造,探索出從設計建設到監管、維護的全過程管理模式,創造了機井通電“商丘經驗”,并打造了“一井一線一表多卡”的“寧陵模式”。
“現在一個人就能澆地,方便省力。以前柴油機澆地每畝要花30元左右,現在澆一畝地就能省下20元錢。”韓新社說道。全新的澆地模式,設置變壓器專用配電房、井房,采用地埋電纜,不僅增強防盜能力而且更加安全、可靠、便捷。2007年至2017年,商丘境內9.36萬眼農田機井全部通電,受益農田達400萬畝,每年可減少抗旱灌溉支出約9000萬元,極大減輕了農民負擔。
“小麥灌溉全靠用電,我的3100畝小麥已經澆了大半,預計今天就能澆完了。”3月5日,虞城縣站集鎮西北街村的種糧大戶盧合軍高興地告訴筆者,他的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已達4500畝,2019年小麥、玉米等糧食產量就超過1200噸。
近年來,商丘按照“集中連片、農電配套、生態良好、穩產高產、節水高效”的標準,狠抓農田基本建設,努力改善農民增收緩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弱的現狀。
“目前商丘已建成高標準農田580萬畝,糧食產量連續11年突破50億公斤,預計2020年全年糧食生產總量將達65億公斤。在保障糧食生產上,電力功不可沒。”商丘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科科長尚擴軍介紹道。除了深耕、優種,商丘還積極推廣噴灌等節水技術,助推糧食豐產、豐收。在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應用方面,機井通電工程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合作社現有5臺無人機、3臺自走式噴藥機、20臺卷盤式噴水機,每年旱澇季澆地排灌,這些全靠電。光靠人力,合作社就沒啥效益了。”提到電力助推農業生產,盧合軍有自己深刻的體會。

澆地新模式助力農民增收增產。
為徹底解決“有井沒電”問題,今年,國網商丘供電公司將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合作,重點開展貧困地區農田電力設施“回頭看”專項排查,努力補齊短板,打造更多的“噸糧田”(夏糧、秋糧畝產量共一噸),確保“藏糧于地”戰略的順利實施。提前對接貧困地區農業農村局,機井產權人、使用人,及時了解高標準農田建設及農業生產排灌用電需求,開通排灌辦電快速通道,讓農民排灌報裝早用電、用好電。開展“回頭看”工作,全面撒網,重點排查貧困區農排灌溉臺區安全隱患。目前,該公司已經完成包括貧困區在內的10萬多眼機井及擔負機井用電臺區變壓器的排查,共發現隱患8000余處。之后將根據隱患類別,采取積極措施,及時消除設備隱患,讓“有井沒電”成為“過去式”。
“通過支付寶,關注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生活號,掃碼即可開始澆地。此外,通過‘電e寶’APP、微信公眾號等方式也可以刷卡澆地。”2月19日,國網商丘供電公司人員通過微信工作群發送支付寶掃碼澆地使用辦法,指導農民進行春灌。
農時貴如金,為搶占耕種黃金時間,國網商丘供電公司在全程跟蹤服務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服務方式,細化服務舉措,多途徑提升農民“獲得電力”滿意度。
堅持問題導向,不斷開展為保障機井通電配套設施完善、完備,嚴格按照優先貧困村、中心村的相關要求,及時掌握了解貧困村基本信息,網格化管理,精細開展電網情況排查;按照“一鄉一清冊、一村一規劃、一村一方案”的原則,立足“整村整線、連片改造”和滿足飽負荷用電需求的理念,規劃建設中低壓配網、戶表改造、機井通電項目,做到設備標準“一步到位”;科學制訂每個貧困村電網改造升級規劃,實現精準扶貧、精準投資、精準建設。
零距離提升服務質效。以班組和供電所為單位成立春灌保電服務小分隊,分別到農排臺區、機井房,對配電柜內設備、漏電保護器、地埋電纜、表計接線等部位進行排障,保障臺區尤其是貧困區排灌用電;開啟灌溉“綠色通道”,同時推出“網上國網”等線上辦電業務,推廣應用微信、支付寶等刷卡澆地方式,并深入貧困村、貧困戶家中開展宣傳指導,確保人人了解新政策、會用刷卡澆地新模式,留存臺區微信服務工作群,確保問題及時解決,困難需求無縫對接。
機井通電工程在激發貧困區和低收入農村人口發展內生動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用電、助力農民脫貧增收方面,國網商丘供電公司將不斷探索、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