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吳炎生
隨著社會進步和能源轉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傳統發電企業舉步維艱,在這一形勢下,發電企業應把握能源發展新形勢,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真正實現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
新能源發展迅速,規模效應帶來的不是單純的容量增長,而是新的機遇與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電改政策下,有市場競爭的不利,也有新能源消納的利好,例如“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政策,以需求側響應資源,解決了發電側、用電側隨機性的不足,可通過市場機制解決新能源的隨機性及波動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棄風棄光。
針對新能源調峰的需要,抓住調峰收益。通過火電機組發揮輔助服務功能,使火電機組獲得較高的經濟補償。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充分把握新能源發電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以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為驅動,打造一體化新能源智慧運營管理平臺,通過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實現人、財、物資源的高度共享和協同運作,降本增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能源的利用效率,建設集約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構建智能化、移動化、數字化的新能源智慧運營體系,支撐新能源場站未來實現無人值守。建設新能源智慧運營平臺,應具備集中監控、生產智能管理、功率超前預測、移動應用、視頻實時監控。實現新能源場站群集中監測、集中管理,提升新能源運營水平。
經過2到3年的數據積累,啟動大數據平臺建設。實現新能源生產數據處理篩選、高性能數據存儲、查詢,為遠程診斷、預警等提供可能。
新能源經過一個周期性快速發展后,場站維檢能力先天不足,造成區域維檢市場潛力巨大,發電企業要抓住機遇,堅持走出去,發揮電站服務的先天優勢,尤其是具備電站服務經驗的火電企業,要打造自己的新能源電站服務隊伍,培養優秀新能源檢修人員,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競爭力,迅速搶占國內外新能源場站運維管理,發掘新的營利點。

趙軍委/攝
前期開發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力的體現,在平價、競價上網的嚴峻形勢下,應篩選優質項目,提高項目質量,實現結構優化。
建設精品新能源工程項目,保證項目順利施工、按期投產,對目前制約工程建設的條件,要認清形勢,協調推進工程建設進度,確保按已核準電價投產。
目前,火電產能過剩,成本壓縮空間較小,這就必須提升火電競爭力。
迅速開拓大客戶售電新市場,加強多方面深度合作,不僅要營銷電量,而且還要能提供遠程能效診斷、設備代維等全過程一體化的增值服務。
針對能源結構轉型的需要,抓住調峰收益,通過發揮輔助服務功能,獲得較高的經濟補償。
擴大經營范圍,向產業多元化發展。利用優勢資源,向上、下游產業延伸,進行風電、光伏、氫能、熱電冷多聯供建設,開發智慧能源,推動多能互補的產業開發,形成以電為主、與電相關(煤炭、天然氣、物流、環保科技等)、金融支撐的產業布局。
積極開拓海外電站服務市場。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借船出海,針對海外電站市場需求,提供保姆式服務,打造專業性、服務性、全面性為特色的運維服務,建立品牌效應,以口碑搶市場,以技術輸出為核心,創造新奇跡。
市場、機遇就在眼前,發展新能源已不再是新能源某一個單一產業,也不是某一個公司的事兒,而是火電、電站服務公司實現轉型,尋找自身新利潤增長點的需要。因此,不論是火電還是新能源企業,都要有“大新能源”意識,共同發力,多產業、多方面集約化,從人員、技術方面加大投入,實現真正意義的新能源戰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