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曾國藩日記》,看到一段曾國藩試制防彈衣的記載,很有意思:
國藩初辦水師時,嘗博求御炮子之法。以漁網(wǎng)數(shù)層,懸空張掛,炮子一過即穿,不能御也;以絮被漬濕張掛,炮子一過即穿,不能御也;以生牛皮懸于船旁,以藤牌陳于船艄,不能御也;又作數(shù)層厚牌,以竹鱗排于外為一層,牛皮為一層,水絮(按:即漬水的棉絮)為一層,合而成牌,亦不能御也。
鳥槍子如梧子大者,或有法御之,抬槍子,劈山炮子,凡大如黃豆以上者,竟無拒御之法。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戰(zhàn)爭早已經(jīng)脫離了冷兵器時代,進入初級火器時代,所以為了減少死傷,防彈器具的研究也擺上了日程。曾國藩領(lǐng)導(dǎo)的湘軍,特別是水師,在河道中無遮蔽,船與人的防御就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看以上所引日記,可以知道曾國藩也很注重試驗,只是受科學(xué)和新材料所限,試來試去,竟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防彈材料。曾國藩試驗失敗后,束手無策,在日記中寫道:
近時楊軍門載福等,深知炮子之無可御,遂摒棄漁網(wǎng)、水絮、牛皮等物,一切不用,直以血肉之軀,植立船頭,可避者避之,不可避者聽之。
此可謂無法之法,悉聽天命了。
(摘自《今晚報》黃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