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迄今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那它們中有沒有一顆星球上存在外星生命?說出來也許要讓你喪氣,很可能一顆都沒有!為什么這么說呢?讓我們來聽聽下面的解釋。
適宜居住區和自然發生區
我們通常認為,如果一顆行星的表面溫度適合液態水存在,它就能夠承載生命。這取決于它離母恒星的遠近——太遠了,任何水都會結成冰;但是太近了,水又會被蒸發掉。每顆恒星周圍允許液態水存在的區域稱為“適宜居住區”,地球就處于太陽系的適宜居住區。
但是,是否適宜生命居住是一回事;是否適合生命出現又是另一回事。也是說,適宜生命居住的地方,未必一定會有生命誕生。因為,創造生命比維持生命要困難得多,條件也苛刻得多。
科學家認為,地球上之所以能出現生命,除了地球處于適宜居住區,還有另一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太陽的紫外線。因為,紫外線的能量比可見光大,當它照射到簡單的分子上,可以讓分子獲得足夠的能量發生化學反應(加熱能讓化學反應發生,也是這個道理),制造出生命所需的復雜的化合物。但是眾所周知,紫外線太強了也不行,它會殺死已有的生命。
所以,一顆星球上要想讓生命出現,那里要能夠獲得足夠的紫外線來啟動制造生命的一系列化學反應,但紫外線又不能太強,把辛辛苦苦制造出來的生命扼殺掉。這就是科學家于2018年提出來的“自然發生區”的概念。適宜居住區和自然發生區,一個是基于行星表面的溫度,另一個是基于紫外線的強度,所以兩者并不總是同時具有的。
層層篩選只剩一顆
我們迄今已發現49顆處于適宜居住區的系外行星,在它們當中,又僅有8顆處于自然發生區。即便是這8顆行星,情況也很糟糕,它們的半徑很大,意味著可能不是巖石質的。因為行星越大,在其成長過程中會積聚氣體,更容易變成像海王星或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而不是像地球或火星那樣的巖石質行星。先前的研究表明,大于地球半徑1.7倍的行星更可能是氣態的。
這樣經過層層篩選,最后只剩下一顆系外行星可能同時滿足3個條件——開普勒-452b。這是圍繞著1400光年外一顆類太陽恒星運行的行星,它的半徑是1.63個地球半徑。這意味著,在超過4000顆系外行星中,我們可能只找到一顆允許生命進化的行星——但如果開普勒-452b也是一顆氣態行星,那么我們尋找具有生命進化的行星的希望一點都沒有了。
最后,即使三個條件都滿足,也不一定存在生命。舉例來說,在我們的太陽系,地球和火星都是巖石質行星,且處于適宜居住區和自然發生區,但是據我們所知,火星上沒有生命。
這一切表明,生命的出現有多困難。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尋找外星生命,我們需要發明更先進的設備,找到更多的系外行星,然后我們再從容地進行篩選——目前找到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看來希望不大。
(摘自《科學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