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承載歷史記憶、穿梭百年的鐵路,一頭連接自強不息的奮進歷史,一頭通向偉大復興的民族未來。每一顆道釘,浸染了勇于開拓的詹天佑精神;每一段枕木,留下了新老一輩京張人堅守奉獻的身影;每一個站牌,記錄了中國鐵路的發展歷程。這條鐵路不僅拉近了張家口與北京的時空距離,同時演繹了一代代人、車、生活的精彩故事,這條鐵路叫——京張鐵路。”
縱觀京張鐵路百余年的厚重歷史、百余年的風雨征程,京張鐵路生根在太多太多人的記憶里,而這些,也都成為了京張鐵路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設計人物】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今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謝菲爾德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詹天佑是建設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后兼任京張鐵路局總辦。勘測了三條路線,第二條繞道過遠為不可取,第三條就是今天的豐沙線。當時,由于清廷撥款有限,時間緊迫,詹天佑決定采用第一條路線,即從豐臺北上西直門、沙河、經南口、居庸關、八達嶺、懷來、雞鳴驛、宣化到張家口。全線的難關在關溝,這一帶疊巒重嶂、懸殊峭壁,工程之艱難,中國史無前例,面向世界也相當罕見。詹天佑把全線分為三段:豐臺到南口為第一段,南口到康莊為第二段,其余為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