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璇


【編輯留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提升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幸福感來自哪里?來自菜籃子、米袋子,來自社會提供的每一項服務。沈陽高新區?渾南區總工會延伸工作觸角,從職工8小時工作之外入手,用多項惠民服務不斷為職工帶來小確幸。而在此過程中,區總工會整合各方資源、找準供需結合點以實現雙贏的工作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鑒。
本期面對:沈陽高新區?渾南區總工會全方位打造職工生活平臺
80后的周鳳年近40,雖然頂著高級技術人才和中產階級的光環,可身處“421”家庭,她始終覺得“壓力山大”。緊張的工作節奏、育兒路上的種種煩惱、油鹽柴米的瑣碎……“中年危機”來得迅速而猛烈。
周鳳和丈夫都是外鄉人,在沈陽結婚、買房、生子、安家……十幾年打拼后,終于在此扎了根。與沈陽“土著”不同,遠在外地的父母無法幫忙照顧孩子,事事都要夫妻倆操持。“誰看孩子?誰買菜?”成為夫妻倆每天的生活必答題。
不過最近周鳳舉得,十幾年的混亂生活,豁然開朗了——寒、暑假孩子有了免費安心托管,“健康生活直通車”開進社區、企業和產業園送果送菜,這些消減生活煩惱和時間成本的工會服務,都讓周鳳感到,生活也可以快樂多一點。
便捷生活圈兒
周鳳的快樂生活,并非個例。沈陽高新區?渾南區總工會打造的“8小時外工會”系列普惠服務,為許許多多的周鳳,解了大難題。
沈陽高新區?渾南區作為沈陽市的“新經濟增長帶”,高科企業、醫藥科創行業“眾星”云集,自然也是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在這里,職工每天都要經歷如“北上廣”般快節奏的工作,卻很難享受到與之節奏相匹配的生活服務。
“人才是帶動經濟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比起傳統的工會服務項目,高科技企業職工更需要、更渴望的,是工會能夠將服務延伸到8小時之外的生活中。”面對職工生活中存在的林林總總的問題,一次走訪調研引發了該區總工會主席王穎坤的思考。
工會如何服務8小時之外?王穎坤一時沒有頭緒,而一次工會助農活動,給了她靈感。
沈陽高新區?渾南區內有一個現代農業示范區,王穎坤與示范區內的魏家溝村結了助農對子,為果蔬找銷路,就成為王穎坤的工作任務。王穎坤曾在調研走訪中了解到,慧緣社區的住戶普遍年齡偏大,外出買菜多有不便,她隨即想到,“如果把魏家溝村的蔬菜直送到慧緣社區,豈不是兩廂受益?”
不久后,區總工會把魏家溝村的新鮮果蔬通過“綠色大篷車”直接送進慧緣社區,解決了住戶的買菜難題,引來如潮好評。
在好評聲中,王穎坤看到了更大的“商機”。她發現,來“綠色大篷車”買菜的,不僅有大爺大媽,還有年輕職工。
“服務職工生活,我們可以先從‘菜入手,既解決職工需求,又能幫助農民創收,雙贏。”王穎坤說。
沿著這一思路,區總工會大膽嘗試,將助農行動與普惠服務有機結合,“15分鐘惠民生活圈”應運而生。
2019年10月,一輛輛“健康生活直通車”每周從魏家溝出發,載著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定時駛進錦聯(沈陽)新經濟產業園、沈陽國際軟件園、慧緣社區和全運村社區,讓職工在單位、社區輕松搞定自家的菜籃子。
工會上馬的生活配套服務讓職工真心稱贊,王穎坤解釋道:“巧妙之處在于整合了區內資源,讓需求和需求對接,少花錢多辦事。”
一直以來,助農都被工會作為一項獨立工作,對于區總工會來說,幫助農戶的辦法無非是尋找批發商或者商超。“15分鐘惠民生活圈”打破了工會固有工作思路,找準了供需結合點,讓兩項看似無關、實則供需對應的工作得到有機結合。
此外,區域內的供需對接,也讓農戶包車運輸路程縮短,節省不少的運輸費用。每次利用午休時間送菜到園區指定地點,不擾亂園區正常生產秩序,又充實了職工的菜籃子。
可見,“15分鐘惠民生活圈”為農戶打開銷路又省了運費,沒有為企業生產帶來麻煩,為職工生活帶來便利,實現了“三贏”。
“照看阿姨”惹人愛
“15分鐘惠民生活圈”提升了職工生活的幸福指數,也幫助工會打開了工作思路。區總工會繼續發散思維,開啟了一場“真誠服務職工,讓職工快樂生活”的頭腦風暴,怎樣讓職工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多,笑容更持久?成為區總工會深入思考的核心課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區總工會走進企業、走近職工,面對面問需求,找問題。調研結果顯示,已婚已育的80后職工已經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繁忙的工作讓他們無暇照看孩子,尤其到了寒暑假,問題更是棘手。
其實這份調研報告所暴露出的現實問題,王穎坤感同身受,年輕時她也曾把年幼的兒子托給鄰居阿姨照看。
如果工會推出一項服務,充當“照看阿姨”的角色,不但可以消減職工的家庭生活煩惱,更重要的是可以集中80后中堅力量的工作精力,推動企業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振興發展。
場地、師資、后勤保障……工作千頭萬緒,但目標只有一個——工會只有真誠服務職工到心坎,才能穩定職工隊伍,引導職工助力經濟振興發展,這也是省總“雙服務”的核心。
經過區總工會的多次實地調研和工作方案討論會,呈現在職工面前的是一個蘊含思想引領和精神文化內核、組織架構完善、課程內容豐富、低經濟成本運行的新型子女假期托管。
這種子女托管形式讓職工耳目一新。
職工趙晶的兒子,是小學二年級的寒假走進“勞模精神伴我成長”冬(夏)令營的。從入營那一刻,這個8歲男孩沒因天氣寒冷遲到一次,這種持之以恒的堅持說明了他對這里的喜愛。
冬(夏)令營面向全區企業職工子女,主要接收小學階段學生,采取小班授課,每班20-30人,來自70余家企業的150名職工子女參營。
冬(夏)令營中,區內50余名優秀教師講授的文化課程讓孩子們獲取更多、更新的知識點;魔術、泥塑、扇面畫等外聘教師的特色課程更讓孩子們開拓了眼界。作為素質拓展的校外課堂——研學課將勞模元素和勞模精神貫穿始終,孩子們走進企業參觀勞模創新工作室,聽勞模們講述一個個堅守崗位、敬業奉獻的故事。這樣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營訓方式,讓孩子們在假期里得到了文化和素質的雙提升。
區總工會從區餐飲服務中心引進的營養配餐更是受到家長和孩子的點贊。區總工會還啟動了志愿者隊伍,從沈陽理工大學、沈陽建筑大學招募大學生志愿者,為孩子們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幫助孩子們解決課堂之外的問題。以前那個每到假期因托管補課而感到頭疼的8歲男孩如今不再煩惱,他開心地說:“這個訓練營和其他的補課班不一樣,特別有意思。媽媽也不再擔心我的假期生活了。”
假期免費子女托管,解決了雙職工的生活煩憂。可這樣一項浩大“工程”,工會如何完善架構?工作經費又從哪里來?面對這樣的問題,區總工會不僅算好了一筆經濟賬,更總結出了一套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模式。
場地、教師、后勤保障、午餐,這是該項目開展伊始需要解決的4個核心問題。受到“15分鐘惠民生活圈”的啟發,區總工會充分利用了區內資源和志愿服務兩個有力因素。
區總工會聯合區教育工會,將場地確定為渾南一小等4個硬件設施條件較好的小學,既滿足場地需要,又免除了場地費用。為了做到4所小學的營訓內容統一,區總工會充分發揮志愿者服務的力量,在全區選拔出50名優秀教師,集體備課,統一課標,做到了營訓課程質量和標準整齊劃一。同時,還從區內高校招募了需要參與課外實踐的大學生志愿者作為后勤保障人員。
從整合區內資源到發動志愿者力量,區總工會不僅完善了這項工作的基本架構,更節約了工作經費。項目總策劃人王穎坤說:“節約出的經費用到更關鍵的地方:孩子每日15元的餐標,工會補貼10元,保證了孩子的基本營養;外聘教師開展素質課堂更是我們提升學生素質的有益嘗試。我們的托管要完成‘照看阿姨的基本任務,更重要的是讓家長放心,讓孩子有更多的知識收獲。”
如今,“勞模精神伴我成長”冬(夏)令營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列為“全國工會愛心托管班”示范點,成為渾南?高新區總工會為職工貼心服務的品牌。
在工會找到浪漫
2019年,區內圍繞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重塑“高”“新”發展內核,確定了“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全力打造開放創新主陣地”的工作目標。全區迎來了165個億元以上重點項目開復工建設。隨項目而來的,還有一批“90后”新鮮血液。
“90后”職工思想活躍度大,想讓他們扎根東北,助力經濟振興,沿用傳統工作方式可不行。循著為“80后”職工打造幸福生活樣板,把工會服務延伸到8小時之外生活的工作思路,區總工會在一次把焦點落在職工“安家”問題上。
去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馬冰,來到區內企業工作僅半年多的時間,就已經參加了區總工會舉辦的4場單身青年聯誼會。馬冰說:“戶外網紅打卡地特色活動聯誼會、網上‘云視頻交友活動,每種形式都能引發我參與的興趣點,時尚、自由、慢節奏、打破時空界限、浪漫氣氛……這些都是我喜歡的交友活動元素。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一定可以找到夢寐以求的愛情。”
正如馬冰所說,區總工會綜合了“90后”職工喜愛的交友活動元素,連續打造多場形式新穎的聯誼會。去年10月,莫子山公園“愛的小路”成為網紅打卡地后,吸引了眾多時尚青年。區總工會立即將莫子山公園作為聯誼活動的地點,并設定了慢聊愛情、熒光單身跑和合拍抖音·情定美好三個主題,每場聯誼活動都圍繞“90后”職工興趣點展開,并邀請鐵西區(經開區)總工會參與其中,擴大了交友范圍。
在愛的小路上慢聊愛情、攜起溫暖之手熒光夜跑、用抖音記錄相識的浪漫瞬間……工會營造輕松的交友氣氛,讓300余名單身職工在其中勇敢追愛。為了解決一些職工無法來到現場的遺憾,今年3月,區總工會又利用“云”視頻,舉辦網上聯誼會,再次創新活動載體,打破了活動的時空界限。職工可以隨時隨地拿起手機,開啟一段愛的隔空告白。
15分鐘惠民生活圈、“勞模精神伴我成長”冬(夏)令營、職工聯誼會……區總工會一項項惠民服務,或許會讓60后職工自然聯想到生活過的工廠大院,曾經的國企生活。彼時的大國企就猶如一個小社會,企業包攬了職工從出生到老去的所有生活所需。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國企改革,小社會般的工廠大院如今只留下了大院,職工開始從社會獲取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滿足。
現在,區總工會已職工“娘家人”的身份,重新承擔起這份角色,打造職工生活服務平臺,創造出職工的幸福生活樣本。與過去不同之處在于,工會的普惠服務不再損耗企業自身的能量,而是在企業之外,運用工會經費,整合各方資源,形成一個良性的平臺運轉模式。
為職工尋求快樂生活,本無套路可循。沈陽高新區?渾南區總工會跟著職工的需求走,用創新思維,把老歌唱出了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