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某明涉嫌性侵養女案,引發輿論海嘯。
造成怎樣的社會反應,不是報道的目的,甚至可以說,報道完成以后的任何輿論和司法走向,都不在預期之中。
媒體工作的終極原則,在于良知和真相。
欲致良知,就要響應內心的道德直覺。正如孟子所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說的就是一種天生的道德直覺。
這樣一個案件—在司法和執法機關嚴肅介入之前只能稱之為一件“事情”—對正常人的良知而言其實是不存在辨別困難的,因為它就是道德直覺范圍之內的事情。
一個40多歲的成功男性,通過特殊途徑結識一個不滿14歲的幼女,在女孩年滿14歲之后和她發生性關系。在自由戀愛的今天,這一點只是挑戰傳統道德。
道德具有時代性,因此傳統道德不能作為今天認知是非的標準。但如果,這種“特殊途徑”指的是以收養為紐帶的彼此聯結,那么它就不僅僅是挑戰傳統道德—它挑戰的是道德。
他說他們是在談戀愛。
但是,這個女孩有嚴重的抑郁癥,曾經跳海自殺;多名有深入接觸的律師、法律援助人士、心理咨詢師也確認,她有明顯的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引用曾經對女孩提供幫助的李瑩律師的說法,“如果她愿意的話,她為什么要報警?如果她沒有創傷,她怎么會有那些PTSD反應?如果她是自愿的,至少她應該是快樂的”。
李律師的話語中,也包含著道德直覺。長達兩個月的采訪過程中,記者常常不得不對女孩說這樣一句話:“不要急,你先哭一會兒。”
當然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未成年女孩可能具有深沉的城府,為了獲得榮華富貴,用各種手段糾纏這位成功男士,欲求不能滿足,就無理取鬧,甚至報假警、假自殺,最后前景無望,決定玉石俱焚。
但是,這只是一種電影的想象力。
不要忘記,當事者是一個未成年人。任何把成年人的城府加之于她的猜想,都有無法逾越的法律界限。法不外情,法是對人類行為的總結。成年人的推想,超越了未成年人的能力。
這就是一種道德直覺,其中也包含理性分析。
道德直覺加上理性分析,就會讓新聞人有沖動去求證,去追求真相,拷問真相。女孩、女孩母親,幫助她的代理律師、法援人士、心理援助人士、志愿者,以及鮑某明,都在追求真相過程的接觸范圍之內。只有鮑某明拒絕回應,唯獨缺少他的聲音。那么這時候,應該放棄嗎?
倘使如此,就不會存在任何監督性報道。因為,當事者只要沉默,就能消滅新聞。
平衡報道,最重要的是機會平衡。四平八穩不是正義,因為正義是一種立場,它由良知所引導。一個人,接受教育,走上新聞道路,這個過程教給他的,不是滴水不漏、八面玲瓏,也不是擇利而處、獨善其身,而是用社會角色、專業能力,去響應內心的道德直覺。
鮑某明的回應,始終會有的,的確也有了。
千古人生,悠悠萬事,事實是復雜的、多層次的,但核心是簡單的、可以共振的。
少有完美受害者,也鮮見完美加害者。每一個人都要呈現一種多面性,才能在競爭世界、利益江湖里生存,但這不意味著,是與非之間,從此沒有界限。
這個女孩就不是一個完美受害者。她對盡心盡力幫助過她的任何人都可能隨時拉黑、惡語相向。她這種情緒波動、性格乖僻是如何養成的,是否與過去4年的特殊經歷有關,需要更進一步的探尋。但內心堅定的人,不會因此而模糊原則,這只會激發人們對她究竟經歷過什么的求真欲望。
天下迷亂,眾聲喧嘩,但總有冷靜者,懷揣善意,繼續行走在愛與痛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