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巍
摘要:小三線建設是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寧不僅在支援大三線建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在其腹地小三線建設中亦發揮了重要作用。桓仁縣三新廠是遼寧建立最早的小三線軍工企業,職工的日常食品供應、水源、住房等民生問題成為困擾他們扎根山區建設三線的核心問題。小三線建設時期,黨和政府根據情況不斷調整政策措施,小三線職工發揚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三新廠職工堅持扎根山區建設三線20年,完成了國家下達的軍品生產任務,確保了小三線建設任務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遼寧 小三線 民生 三新廠
三線建設是中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基于戰備需要而對全國工業布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性調整。作為支援三線建設重要省份的遼寧,關于三線問題的研究成果不僅付之闕如,更是缺乏對遼寧腹地小三線建設職工民生問題的積極探索。遼寧地處我國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冬長夏短,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背景下,遼寧為支援國家三線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根據中央關于“靠山、分散、隱蔽”的指導方針,從1965年初開始,遼寧先后在其東部、西部山區建立了7個小三線軍工廠,其中東部山區桓仁縣的新風機械廠、新華機械廠和新興機械廠是遼寧建立最早的小三線軍工企業,簡稱三新廠。三新廠所在地地處遼寧東部山區桓仁縣的高寒地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三新廠廠區和住宅平均海拔在700多米以上,無霜期短,冬季時間長達半年,冬季一般氣溫白天在零下30度以上,夜間溫度更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遼寧小三線三新廠職工面臨著比全國其他諸多省份的三線職工更大的生活困難,職工日常食品供應、水源、住房等民生問題成為困擾他們扎根山區建設三線的核心問題,黨和政府采取相應措施,從而確保了小三線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
一、日常食品供應
遼寧桓仁縣三新廠于1965年初相繼建廠,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職工日常食品供應非常困難,遼寧省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證日常食品的供應。從1966年10月起,遼寧省對機關、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實行生活補貼,桓仁縣城鄉高于其他各地,“十個城市每人每月補貼4角,縣城、集鎮和農村每人每月補貼6角,桓仁縣城鄉一律補貼7角。”1967年3月,遼寧省要求“省、市、縣財貿部門要做好小三線工廠的主、副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應工作,增加品種,調整不合理的物價,以保證職工生活的需要。”1967年8月初,遼寧省在沈陽召開了山區和重點農村工礦區的商品供應和生活服務工作座談會,提出要搞好支援山區建設三線工礦企業的后勤工作。
關于糧油定量標準的問題,遼寧省規定一律按所在地縣鎮品種標準供應,由城鎮搬遷或在農村新建、擴建的廠礦企業,事業單位的面粉、粒糧類供應,一律按所在地縣鎮品種標準供應。由城鎮遷往農村或在農村新建擴建的廠礦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及其家屬的糧油標準,應按所在地縣鎮標準供應,這樣基本保證了三線職工的糧油需求。關于蔬菜供應問題,遼寧省規定必須貫徹“就近生產、就近供應”和輔之以調劑的方針,要求合理安排菜田布局,加強當地菜田建設,把發展當地蔬菜生產放在首位,以保證三新廠職工的需求。
到1978年,遼寧省三線軍工企業已建成投產的工廠有16個,其中部屬9個,省屬7個,共有職工3萬人,家屬9萬人。1978年后,為進一步提升三線職工民生質量,遼寧省又強化了相應措施。關于領導問題。為使三線職工生活物資供應形成制度化的保證,遼寧省規定凡是有三線軍工廠的市、地、縣要定期討論三線軍工廠職工生活問題,至少每季度討論一次,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保證職工生活的需要。要求各級商業部門設專人或指定專人兼管三線軍工的生活物資供應工作,每季度檢查一次供應清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要求三線軍工廠要有一位領導同志抓職工生活,列入黨委議事日程,定期評比,不斷總結經驗。這樣就從制度層面保證了小三線職工生活物資供應的問題。關于供應渠道的問題。遼寧省規定一些大宗商品如糧、油、肉、蛋、魚、菜等主副食品和生活用煤、日用工業品等由工廠所在縣糧食和商業部門負責供應。
二、水源問題
水源問題是三新廠在建廠初期遇到的又一個重要民生問題。新興機械廠職工生活用水水源地位于鏵尖子公社新農村南石河內,全是地表水,空山水,水源硬度偏低,個別職工出現皮膚病,腹瀉等問題。新華機械廠職工生活用水存在著不清潔的問題,一是由于水井所在地附近是當地農民的廁所、牛、馬、豬圈的污水順著河道流入水井,大腸桿菌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標準,影響著職工及家屬的健康;二是季節性水量不足,每逢冬春兩季由于雨量較少,水井里缺水供應困難,而且這時候的水非常混濁,有外味,廣大群眾意見很大。新風機械廠職工生活用水水源地存在著水硬度低等水質問題。
1967年1月初,三新廠職工、家屬百余人離廠向東北局、遼寧省委反映水質問題。為解決三新廠職工水源問題,遼寧省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67年1月30日,遼寧省派防化兵來當地化驗水質。1967年2月底,遼寧省委決定從1967年1月份起給三新廠正式職工每月補發進山生活費12元,并征用、擴大當地農民水源地以供三新廠職工飲用。20世紀70年代后,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三新廠相繼開始籌建新水源地,如新興機械廠“從1978年開始省批投建,共批88萬元,1978年批給10萬元,1979年15萬元,1980年開始全面施工,1981年竣工,兩年投資63萬元。”此后,三新廠水源地工程相繼竣工并開始發揮效益,困擾三新廠多年的水源問題得到解決。
三、職工住房問題
建廠初期,三新廠職工住房困難,條件簡陋。以新華機械廠為例,其職工住宅在結構上有一明兩暗44戶,單間北門的88戶,套間北門16戶。為此,1968年,新華機械廠將40戶一明兩暗房修上20道間壁墻,將35戶單間北門房改成套間南門4戶,一間半南門18戶。但是,這種改修方式并不能徹底解決職工住房困難的問題,同年,新華機械廠“征用當地土地3591平方米,新建家屬宿舍五棟700平方米。”新風機械廠住房問題1969年后有了改善,“我們家以前在撫順時住的是磚瓦房,桓仁這里生活條件很艱苦的,住的是土坯草房,房子窗戶是紙糊的。1969年后,新風廠蓋了新房,我們家的住宿條件才有所改善。”新興機械廠自1965年建廠時,職工住房條件艱苦,基本都是草房,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翻新,“建廠時共建了40棟草房,經過陸續改造,現已翻新36棟,目前尚有4棟沒有翻修,面積為565平方米。”
為進一步改善職工住房等生活條件,1978年后,三新廠建設非生產性設施幅度加大,1978年,新興機械廠“建家屬住宅2500平方米,托兒所200平方米,醫院300平方米,水源工程12公里。”1979年,新華機械廠修建了“職工業余文化室300平方米、電視放映室200平方米、家屬宿舍1500平方米,醫院住院處300平方米、托兒所600平方米、學校教室1000平方米、招待所擴建300平方米、廠中心衛生間100平方米、飯店理發室300平方米等,共投資64.9萬元,占據當年總投資的47.9%。”到1979年,“新風機械廠住宅總面積30881平方米,平均每個職工家屬住房建筑面積8.6平方米,1977年來新建住宅面積4097平方米,解決住房戶數96戶。”為提升職工生活福利,使職工安心扎根山區建設三線,1980年至1981年,新興機械廠“共建5000平方米住宅,投資60萬元。廠子研究1980年預計搞圖書閱覽室、游藝室400平方米,投資4.8萬元。”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提升了三新廠職工的生活質量,同時穩定了職工扎根山區建設三線的隊伍。
總之,民為邦本,本固國興。民生問題不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原動力。黨和國家對民生問題一直非常重視,這也是黨成長、發展、壯大和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因素。在三線建設時期,遼寧小三線軍工企業為國家三線建設整體布局的順利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推動遼寧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亦產生了積極影響。黨和政府根據情況不斷調整政策措施改善小三線職工的民生問題,三新廠職工堅持扎根山區建設三線20年,完成了國家下達的軍品生產任務,確保了小三線建設任務的順利實施。
基金項目:2018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遼寧支援‘三線建設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項目批準號L18BDJ003)和2019年度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一般項目《新中國沈陽工業發展歷程與當代價值研究》(項目批準號SC1902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遼寧省機械工業廳、桓仁縣人委、本溪市勞動局關于勞動工資、合同臨時工、畢業生分配工作的通知.遼寧省遼陽市檔案館,全宗目錄案卷號:006-2-31.
[2]遼寧省革委會、省市縣計生辦關于文教、衛生、計劃生育和職工生活福利工作意見、規定、條例、通知.遼寧省遼陽市檔案館,全宗目錄案卷號:006-2-267.
[3]新興機械廠1980年至1981年基建單項工程、設備、房屋大修計劃,水源工程、大修理、自籌資金建宿舍、車庫、護坡的報告、房產管理制度、基建財務決算及批復.遼陽市檔案館,全宗目錄案卷號:004-1-136.
[4]丹東市革委會、建工部設計局、新華廠關于成立新華廠革委會、生產一線指揮部、工廠基本情況、洞體工程概算、基建征地、改修職工住宅等工作的批復、匯報、會議紀要、報告.遼寧省遼陽市檔案館,全宗目錄案卷號:005-1-15.
[5]徐有威、陳東林主編.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第三輯).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
[6]新興機械廠征用土地批復、基本建設計劃、改建水源工程工程計劃、廠區改造總平面圖規劃.遼寧省遼陽市檔案館,全宗目錄案卷號:004-1-85.
[7]新風機械廠歷史概況.遼寧省遼陽市檔案館,全宗目錄案卷號:006-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