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接勵,廖紅蕖,袁 宸,梁 濟,陳明良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2)
化肥是作物的“糧食”,對農業生產的貢獻不容置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導致肥料利用率逐漸降低。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化肥走過了總量增長階段,迎來了減施增效新階段[1]?!?414”肥料方案作為原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推薦采用的方案設計[2],吸收了回歸最優設計處理少、效率高的優點,被國內肥料效應田間試驗研究廣泛應用,不僅在水稻、玉米、小麥、甘薯等糧食作物上得到應用[3-6],近年來在草莓種苗繁育[7]、三七生產[8]等較高經濟作物上也借鑒了這種高效研究方法?!?414”試驗針對性強,針對不同作物品種、不同生產環境、不同土壤肥力,都能得出適宜于該作物品種種植的最佳施肥方案。通過在上海市崇明區滧東村連續2年“3414”試驗設計下的水稻種植,得到了適宜于當地水稻作物生長的較佳施肥方案。
試驗地點設在上海市崇明區滧東村,水稻種植時間為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數據為2年平均值。
試驗地灌溉條件良好,供試土壤理化性狀如表1所示。

表1 供試土壤理化性狀
1.2.1 試驗因素與水平
以南粳46為供試品種,采用“3414”田間肥效試驗方案,設置三因素四水平共14個處理。三因素指氮、磷、鉀3個因素,四水平指每個因素的施肥量為當地常規施肥量的0.0、0.5、1.0以及1.5倍4個水平。
1.2.2 試驗小區設置
試驗設3次重復,共42個小區,數據取3個重復的平均值。每個小區為4 m×6 m的長方形地塊,各小區之間田埂包裹薄膜以防止水肥互竄流通。小區周圍設置保護行,每個小區設置標識牌并標記小區號及處理編號。
1.2.3 施肥方案
磷肥和鉀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以追肥形式分3次施入,每次施入量分別占總質量的20%、40%和40%。不同處理施肥情況如表2所示,其中:各處理中“0”表示不施肥,“1”表示施肥量為當地常規施肥量的0.5倍,“2”表示施肥量為當地常規施肥量的1.0倍,“3”表示施肥量為當地常規施肥量的1.5倍;尿素中w(N)按46.00%、氯化鉀中w(K2O)按60.00%、普鈣中w(P2O5)按10.61%折合計算;1畝=667 m2,下同。
1.3.1 土壤測定
試驗前后采用S取樣法在每個小區取9個耕層土壤樣品混勻后進行肥力測定,其中: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硫酸氧化法測定;pH采用電位法(水土質量比為2.5∶1.0)測定;全氮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速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采用1.0 mol/L CH3COONH4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

表2 不同處理施肥情況 kg/畝
1.3.2 水稻農藝性狀測定
在每個小區中隨機框取0.06 m2進行取樣,測定水稻樣品的株高、穗長、有效穗數、千粒重,并計算谷草比(谷草比=稻谷產量/秸稈產量)。
1.3.3 水稻產量測定
每個小區分別收獲,脫粒后稱重,按照水稻現場驗收測水分計算單產方法計算產量,計算公式[9]為:產量=實收產量×(1-實測水分含量)×(1-標準水分含量)×667/實收面積。
采用Excel 2010進行數據整理,采用DPS 14.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LSD作差異顯著性分析。
各處理水稻農藝性狀統計如表3所示。

表3 各處理水稻農藝性狀統計
2.1.1 氮肥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
分析N0P2K2、N1P2K2、N2P2K2和N3P2K2處理可得:不施氮處理株高顯著低于施氮處理,僅77.11 cm,而施氮處理的株高均大于85.00 cm,施0.5倍氮處理的株高最高,為88.73 cm,各施氮處理間差異不大;不施氮處理的穗長顯著大于正常施氮處理,但與0.5倍和1.5倍施氮處理無顯著差異;不施氮處理的有效穗數顯著少于其他施氮處理,為229 744.44穗/畝,約為其他處理的50%,而0.5倍施氮處理的有效穗數最多,但與其他施氮處理無顯著差異;0.5倍施氮處理千粒重最重,顯著大于1.5倍施氮處理,但與不施氮處理和正常施氮處理無明顯差異;從谷草比來看,不施氮處理>0.5倍施氮處理>1.5倍施氮處理>正常施氮處理,且不施氮處理與正常施氮處理、1.5倍施氮處理間呈顯著差異,正常施氮處理的谷草比顯著小于其他處理。
從單因素角度分析氮肥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可知,不施氮會顯著限制水稻株高,影響水稻分蘗能力,但能提高水稻光合產物轉化效率;過量施氮將導致水稻不飽滿,降低了水稻谷草比,影響水稻經濟產量。
2.1.2 磷肥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
分析N2P0K2、N2P1K2、N2P2K2和N2P3K2處理可得:各處理的株高無顯著差異;從穗長來看,1.5倍施磷處理>不施磷處理>0.5倍施磷處理>正常施磷處理,其中1.5倍施磷處理的穗長顯著大于正常施磷處理;各處理有效穗數、千粒重無顯著差異;不施磷處理的谷草比顯著大于其他處理,1.5倍施磷處理與正常施磷處理無顯著差異但顯著大于0.5倍施磷處理,正常施磷處理與0.5倍施磷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從單因素角度分析磷肥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可知,磷肥的施用對水稻株高、有效穗數、千粒重無顯著影響,但當地常規施磷量不利于水稻穗長的生長發育,合理施用磷肥有利于水稻光合產物的轉化積累。
2.1.3 鉀肥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
分析N2P2K2、N2P2K0、N2P2K1和N2P2K3可得:各處理的株高、有效穗數、千粒重無顯著差異;1.5倍施鉀處理的穗長最長,為13.23 cm,而正常施鉀處理的穗長最短,僅10.64 cm,兩者之間差異顯著;從谷草比來看,0.5倍施鉀處理、正常施鉀處理與1.5倍施鉀處理差異不大,其中1.5倍施鉀處理最大,顯著大于不施鉀處理。
從單因素角度分析鉀肥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可知,鉀肥的施用主要影響水稻穗長發育、改善水稻谷草比、優化其光合產物的轉化效果。
不同處理水稻產量統計(實測含水質量分數為28.0%,標準含水質量分數按13.5%計算)如表4所示,不施肥處理產量明顯低于其他施肥處理,說明肥料是水稻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養分來源。

表4 不同處理水稻產量統計
分析N0P2K2、N1P2K2、N2P2K2和N3P2K2處理可得,施氮處理的水稻產量明顯大于不施氮處理,說明氮素是水稻生長發育非常重要的元素,直接影響水稻產量。分析N2P0K2、N2P1K2、N2P2K2和N2P3K2處理可得:不施磷處理的水稻產量明顯低于其他施磷處理;隨著施磷量增加,水稻產量逐漸升高,當施磷量達到常規施磷量的1.5倍時水稻產量出現下降。這說明過高的施磷量對產量會產生負面影響,原因可能是過高的施磷量影響水稻對鈣、鎂、鐵等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同時還有可能影響水稻對氮的吸收。分析N2P2K2、N2P2K0、N2P2K1和N2P2K3可得,0.5倍施鉀處理的水稻產量最高,其次是未施鉀處理,正常施鉀處理和1.5倍施鉀處理產量均低于未施鉀處理。這說明在該試驗中水稻對外施鉀肥需求量不高,可能是由于土壤中本身鉀含量偏高所致。
對此試驗進行三元二次肥料效應模型擬合,所得三元二次肥料效應方程:

(1)
式中:y——稻谷產量;
x1、x2、x3——分別為氮(N)、磷(P2O5)、鉀(K2O)用量。
從式(1)可看出,二次項系數為負值,一次項系數為正值,F檢驗(F=5.27>F0.05=0.06)顯著,方程擬合成功[10-11],并根據肥料價格及產品價格(尿素2 000元/t、普鈣600元/t、氯化鉀2 450元/t,當地當年稻谷收購價2.90元/kg)得出最大施肥量、最大施肥產量及最佳施肥量、最佳施肥產量[12](表5)。結果表明,當地最佳施氮(N)量為28.04 kg/畝,最佳施磷(P2O5)量為6.72 kg/畝,最佳施鉀(K2O)量為0.61 kg/畝,N、P2O5、K2O質量比為1.00∶0.24∶0.02。

表5 N、P2O5、K2O回歸分析 kg/畝
上海市崇明區滧東村往年水稻施肥量為畝施50 kg尿素、30 kg復合肥(15-15-15),折N 27.5 kg、P2O54.5 kg和K2O 4.5 kg。這種不平衡、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的肥料投入,會導致土壤中氮、磷、鉀比例的失調[13]。試驗證明,肥料仍然是水稻生長發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對水稻產量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減施增效措施會改善水稻農藝性狀及產量。在化肥的施用中,氮、磷、鉀的合理配施對產量有顯著影響。
通過試驗可得出如下結論:缺氮會影響水稻植株的分蘗能力,根本性影響產量,根據當地狀況適量施用氮肥能增加水稻有效穗數;當地常規施磷量不足以滿足植株生長需求,多施磷肥能提高谷草比,改善水稻光合產物的轉化能力;當地土壤含鉀量較高,可適當減少鉀肥施用量。在三因素分析中,結合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得出,當地水稻最佳施肥量為氮(N)28.04 kg/畝、磷(P2O5)6.72 kg/畝、鉀(K2O)0.61 kg/畝,N、P2O5、K2O質量比為1.00∶0.24∶0.02,此施肥條件下的水稻產量約為637.33 kg/畝。該試驗的三元二次肥料效應方程擬合良好,數據可靠,有參考價值,對當地水稻生產中化肥的施用能起到指導作用。若在試驗結果分析中無法成功擬合出三元二次肥料效應方程,可建立2種肥料間的二元二次方程或單種肥料的一元一次方程,通過側面分析各肥料對水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