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江麗,易煒娜,黃琳琳,李進,高楊
1.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外科,陜西 西安 710083;
2.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胸外科,陜西 西安 710038
食管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一般發生于食管黏膜上皮。據報道[1],全世界每年死于食管癌的人數約有20 萬,其死亡率是所有食管腫瘤的90%以上,占到所有惡性腫瘤死亡率的2%,我國也是食管癌發生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由于食管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易被患者忽視,一旦發生吞咽困難而就診,已發展為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既往臨床治療食管癌主要使用手術切除,包括受累組織器官、腫瘤上下端一定長度的食道以及腫瘤等,可有效切除病理部位,促進恢復。但經大量研究證實,術后并發癥是影響患者預后,提升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其中,肺部感染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2]。其發生機制是,食管癌患者多合并程度不一的免疫力低下和營養不良,經手術切除后,患者免疫力進一步下降,促進肺部感染的發生。研究表明[3],食管癌術后合并肺部感染極大阻礙患者身體恢復,增加精神負擔及住院時間,影響預后。因此,本文旨在進一步探討食管癌根治術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肺功能狀況及預后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月于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行食管癌根治術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28例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行食管癌根治術后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為未感染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食管癌診斷標準[4];②均經食管癌根治術治療者;③病例資料完整,術前未進行過化療、放療;④術前經凝血功能及心肺功能等檢查無明顯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①既往接受過食管手術治療者;②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及其他組織起源的惡性腫瘤;③既往有慢性間質性肺疾病、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肺部疾病史。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感染診斷標準 ①經X線胸片檢查,患者出現肺部浸潤性病變;②白細胞計數(WBC)>1.5×109/L;③肺部聽診有啰音;④患者出現咳痰、咳嗽等臨床癥狀;⑤體溫在38℃以上。以上五項同時出現四項即可確診為肺部感染。
1.3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進行腎功能、肝功能、肺功能、動脈血氣分析、胃鏡、腹部B超、胸部CT等系列檢查,證實均符合食管癌手術指征后,給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術后對患者心臟超聲、心電圖及運動試驗檢查進行密切監測,確定術后3 d患者肺部感染情況。
1.4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術后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以及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狀況;(2)兩組患者術后外周血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6 (interleukin 6,IL-6)、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 (Interleukin-1beta ,IL-1β)水平;(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預后情況。
1.5 檢測方法 (1)肺功能水平:于術后3 d檢測兩組患者肺功能FVC、FEV1、FEV1/FVC水平。(2)外周血細胞因子:于術后3 d 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 用于外周血細胞因子檢測。CRP 在貝克曼免疫分析儀中選取美國貝克曼公司試劑進行測試,IL-6、TNF-α采用ELISA檢測,使用熒光定量PCR法檢測患者IL-1β水平。本次試驗試劑盒由今品化學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的肺功能狀況比較 感染組患者術后的肺功能FVC、FEV1、FEV1/FVC水平明顯低于未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的肺功能狀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的肺功能狀況比較
images/BZ_56_1265_1468_2269_1531.png感染組未感染組t值P值28 100 1.99±0.53 2.56±0.69 4.045<0.05 1.57±0.42 2.14±0.63 4.508<0.05 47.32±9.14 53.19±11.62 2.465 0.015
2.2 兩組患者術后的外周血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感染組患者術后的外周血細胞因子TNF-α、IL-6、CRP、IL-1β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的外周血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的外周血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感染組未感染組t值P值images/BZ_56_1265_2114_2273_2177.png28 100 16.38±3.51 12.27±2.29 7.393<0.05 21.71±5.17 14.29±2.84 9.991<0.05 31.29±7.36 11.63±2.32 23.105<0.05 25.27±5.46 19.43±3.74 6.552<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比較 感染組患者術后的心律失常發生率為14.29%,明顯高于未感染組的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兩組患者的預后比較 未感染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為(9.83±2.14)d,明顯短于感染組的(18.48±3.6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945,P<0.05);未感染組患者術后死亡率為0,明顯低于感染組的14.29%,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χ2=14.746,P<0.01)。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比較[例(%)]
食管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表現為食管腺上皮或鱗狀上皮產生異常增生,從而導致惡性病變。據報道,食管癌的發生率為食管腫瘤的90%以上,病死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僅次于胃癌[5]。研究表示,食管癌起病較為隱匿,臨床一般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胸骨后燒灼、輕度異物感,常被患者忽略,隨著病情發展,才會逐漸出現營養不良、吞咽困難等癥狀,更甚者會出現惡病質、消瘦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既往對于食管癌一般使用的檢查方法有食管鏡、胸部CT、鋇餐造影等,與患者臨床癥狀相結合,易于診斷[6],臨床治療多使用食管癌根治術切除病理組織,效果較佳。
臨床實踐證實,食管癌根治術會對患者肺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功能降低[7]。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手術所使用的麻醉藥物會一定程度抑制咳嗽反射、呼吸中樞及呼吸肌;除此之外,手術創傷會對肺功能產生一定影響;且患者手術后身體免疫力進一步下降,因此食管癌患者行根治術治療后,常合并肺部感染,對患者的預后及肺功能水平具有嚴重影響。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食管癌根治術后合并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3.33%,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水平顯著低于未發生肺部感染患者。證實肺部感染對患者肺功能水平具有一定影響,與類似研究結果一致[8]。
外周血細胞因子TNF-α、IL-6、CRP、IL-1β等水平是反應患者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一旦超過患者身體的代償能力,則會導致炎癥反應過度,對組織細胞造成大量損傷[9]。本研究結果表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細胞因子IL-6、TNF-α、CRP、IL-1β水平均明顯高于未發生感染患者。證實食管癌根治術后合并肺部感染會加重患者炎癥反應。其原因為,IL-1β本身會引發炎癥反應,還會對IL-6等因子的表達起到誘導作用;同時,IL-1β還可起到免疫調節的作用,對T細胞產生協同刺激,誘導其他細胞因子的產生[10]。TNF-α是一種可促使腫瘤細胞死亡的細胞因子,是由巨噬細胞對內毒素反應或細菌感染時,自然生成的細胞因子。TNF-α是一種具有雙重性的細胞因子,當其大量釋放時,會對患者機體的免疫平衡產生破壞,但是當其是正常水平時,則可對機體的免疫防御起到重要作用[11]。IL-6 可間接或直接對毒性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殺瘤活性起到增強效果,可調控機體的抗腫瘤反應[12]。研究表明,IL-6水平的異常一般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關聯[13]。CRP是一種非特異性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當患者組織受到損傷或機體發生感染時由肝細胞合成,CRP可清除被損傷、凋亡、壞死的組織細胞以及入侵機體的病原菌,在患者機體天然免疫過程中,起到保護效果[14]。有報道表明[15],患者機體內的CRP水平與惡性腫瘤具有緊密的關聯。一旦患者機體內有腫瘤出現,會有大量非特異性炎癥反應生成,從而對患者機體產生刺激,誘導IL-6、TNF-α等多種炎癥因子生成,進而對肝細胞起到誘導作用,促使CRP水平提升。當組織發生感染或出現炎癥后,機體內CRP水平會進一步提升,疾病活動程度與CRP水平呈現出良好的正相關,可作為評價感染的指標之一。食管癌切除術會促進IL-6、TNF-α、CRP、IL-1β等炎癥介質的釋放。IL-1β是由內皮細胞、單核細胞等在發生應答感染時所出現的細胞因子,對組織修復及免疫應答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還表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率顯著高于未合并感染患者,住院時間顯著長于未合并感染患者,術后死亡率顯著高于未合并感染患者。進一步證實食管癌根治術后合并肺部感染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食管癌根治術后合并肺部感染可降低患者肺功能水平,對患者炎癥反應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有消極影響,預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