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境內的塔里木油田滿深1井用10毫米油嘴測試求產,日產原油624立方米,日產天然氣37.1萬立方米,這標志著塔里木盆地腹部超深層油氣勘探獲得重大突破,一個新的億噸級大油氣田被發現。
滿深1井的重大突破,意味著新發現一條區域級富含油氣的斷裂帶,證實了塔北—塔中整體連片含油,新增石油資源量達到2.28億噸,油氣資源潛力巨大。
滿深1井是塔里木油田部署在塔里木河南岸勘探新區的一口重點探井,地處塔北、塔中兩大古隆起之間的鞍部。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油氣藏儲量豐富,約占盆地油氣資源總量的38%,是塔里木油田原油增儲上產的重要戰略接替領域。
目前,塔里木油田已開發哈拉哈塘、輪古、塔中I號等7個碳酸鹽巖高效區塊,2019年油氣產量達375萬噸,占塔北—塔中地區油氣產量的50%。為加快塔北—塔中千萬噸級大油氣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塔里木油田提出了“決勝3000萬、突破3500萬、瞄準4000萬”的目標,即2020年如期建成3000萬噸大油氣田,“十四五”期間油氣產量突破3500萬噸,在2030年之前油氣產量達到4000萬噸以上。
對此,塔里木油田在勘探上主攻庫車新區、塔西南山前、塔里木盆地臺盆區深層碳酸鹽巖三大領域,加快尋找戰略接替區,在開發上集中建設庫車天然氣、塔北—塔中原油兩大根據地,建設庫車300億方大氣區、臺盆區1000萬噸大油氣區,以推動目標落地落實。

塔里木盆地腹部超深層油氣勘探獲重大突破
中國古生物學會4月7日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領銜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入選。
這十大進展包括: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紀新化石揭示動物的早期演化;侏羅紀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和膜質翅膀在獸腳類恐龍中的演化;熱河俊獸——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新模式;發現具有現代人特征的30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植物化石為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提供新證據;侏羅紀帶羽毛恐龍為鳥類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證據;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白堊紀緬甸琥珀揭示遠古森林環境和被子植物昆蟲傳粉證據;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六億年前化石揭示動物胚胎發育方式起源之謎(含并列,入選11項成果)。
這些研究涉及動物演化、古植物學、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領域,大多發表在《科學》《自然》等權威學術刊物上。
其中,“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圍內運用古DNA方法及新一代測序技術,獲得了一例古代大熊貓全基因組信息。這對了解現代大熊貓起源、進化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古生物學會詹仁斌理事長介紹,2019年度的十大進展,代表了中國古生物學的最新發展方向,有助于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的生命演化歷程。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于1929年,是國內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自2017年開始,學會每年度評選和發布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以100米×100米(1公頃)為單元,全國耕地土壤狀況通過數字化呈現,一目了然。4月6日,由中國農科院牽頭完成的覆蓋全域的中國“高精度數字土壤”,歷時21年建成。
據參加相關項目研究的科研人員介紹,數字土壤是利用“3S”,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等現代信息技術方法,模擬、重現土壤類型、土壤養分等土壤性狀的空間分布特征。“高精度數字土壤”能直觀、精細展現土壤資源與質量狀況。
中國“高精度數字土壤”含9大圖層,具有多要素(多項土壤理化性狀)、高精度(100米數據)、多時空維度(40年土壤空間數據)特征,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完整和精細的土壤資源與質量科學記載。它以1公頃為單元提供各地多項土壤資源與質量理化性狀,其中的土壤質量穩定性性狀,如土體構造、質地、母質、成土條件、土壤類型等,時效性達上千年,可長久使用;而土壤有機質、酸堿度、氮、磷、鉀等養分含量以及耕層厚度等土壤質量快變化性狀,為了解土壤與環境質量演變提供了依據。
該項研究目標是對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投入巨資完成的大比例尺土壤調查圖件和資料進行搶救性收集和時空整合,而人工完成這一浩大工程需用時約600年。從1999年以來,在科技部5個基礎性工作重點項目等持續支持下,研究人員“從青年干到中年”“從中年干到老年”,將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及人機交互設計融入土壤學研究領域,以方法創新和技術創新帶動我國土壤時空大數據構建。項目相關成果已為國內60余家專業科研機構和全國31個省份農業、環境、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應用,取得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化石的發現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4月5日獲悉,中國科研團隊在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發現一件距今約600萬至900萬年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
科研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生態學與進化前沿》在線發表。研究者將最新發現的沙雞化石命名為干旱臨夏鳥,意為“一種來自臨夏地區并且生活在干旱環境下的鳥類”。
據科學家們介紹,沙雞為沙雞目鳥類的統稱,包括16個現生物種,盡管其名字聽起來與雞關系緊密,但事實卻與鴿類互為姐妹群,生活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最干燥和最干旱的地區(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干旱帶)。這類主要以種子為食的鳥類具有一項獨特的適應干旱地區生活的能力,雄性沙雞能夠利用胸部和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后飛回遠達10多公里以外的巢穴哺育口渴的雛鳥。
干旱臨夏鳥生存的年代距今約600萬至900萬年,當時青藏高原海拔持續快速上升,季風氣候加強,中亞的內陸地區氣候持續走向干旱。干旱臨夏鳥化石發現于海拔2000米以上,這一海拔高度顯然遠遠超過除目前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毛腿沙雞以外的所有種類的沙雞。鑒于現生沙雞對干旱環境的出色適應,研究者據此推測干旱臨夏鳥可能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快速適應干旱且重巒疊嶂的青藏高原的東北緣。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也干旱,但該地區的其他化石顯示中新世當時的生態系統卻十分多樣。研究者形象描繪說:“如果走在位于六七百萬年前的青藏高原的邊緣,那里看起來或許就像是一部關于記錄非洲稀樹草原野生動物面貌的紀錄片,地平線上,目之所及,鬣狗、大象、犀牛、豬、羚羊、馬、鴕鳥、禿鷲、獵鷹這些耳熟能詳的動物的遠古親戚隨處可見,當然也包括臨夏鳥的身影。”
科研人員稱,干旱臨夏鳥的發現,還填補了近2000萬年以來沙雞化石記錄的空缺,而這一漫長的時間間隔,或許正是現生沙雞目所有成員演化和擴散的主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