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俠
“這個紅絹的鐵編古燈籠好有文藝范兒”“印有紅色剪紙圖案的T 恤很潮”“布糊的耳環好精致,頭一次見”……河北豐寧人制作的特色非遺文創產品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顧客前來選購。
說起這些文創產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楊琳頗為自豪:“豐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深厚,有各級非遺項目61 項,其中,滿族剪紙、布糊畫、木作技藝、鐵編技藝最能體現豐寧特色。這些也是我們當地的重點特色扶貧項目。”
豐寧滿族自治縣位于河北承德境內,地處燕山北麓和內蒙古高原南緣,縣名取自“豐蕪康寧”之意,但這里很長時間一直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當地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嘗試利用非遺資源,打造助力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新“引擎”。
縣城建了“傳統工藝工作站”,鄉鎮和村建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免費提供剪紙、布糊畫技藝等教材,組織非遺傳承人傳授技藝。

滕氏布糊畫傳承人郝香(左)向村民介紹布糊畫制作技巧
豐寧縣選將營鄉偏道子村就設有“非遺扶貧布糊畫就業工坊”。近兩年來,每周都有一天,這里會特別熱鬧。抽出閑暇的村民,拎著裝有免費發放的工具盒袋子,來到工坊里學習交流制作布糊畫,婦女居多,從30 歲到60 歲都有。
布糊畫基于一度瀕臨失傳的滿族傳統“補花”工藝,是豐寧縣特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補花”為母體,又吸收了堆繡、絹人、浮雕、唐卡、刺繡、裱糊、布貼畫、景泰藍等工藝特點。布糊畫工藝非遺傳承人郝如香是國家級布糊畫工藝美術大師滕騰老先生的孫媳婦,她介紹,過去清朝官員官服上的“補子”就是用補花工藝制成。那時布料里裹棉絮,以縫制為主,做工不夠精細。“我爺爺將補花變為糊制工藝,又融合了眾多工藝之長,制作出精美、立體感強的布糊畫。爺爺制作的《和平昌盛圖》《鳳凰寶相瓶》是人民大會堂河北廳的裝飾陳列品,去了就能看到。”
如今,布糊畫技藝不再是不傳外人的家族技藝,而是進入“非遺扶貧工坊”為更多人帶來致富希望。“非遺扶貧布糊畫就業工坊”就設在村民活動中心,偏道子村村民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從工具盒里取出小剪刀、刻刀、布糊簽等,拿起各色“補花料”,有的在剪紋樣,有的拿刻刀修花邊,有的用布糊簽頭挑上專用膠將修剪好的“補花料”糊在各色背景板上……大家不時地還互相拿著布糊畫成品或半成品,彼此瞅一瞅評一評。
工具盒、制作布料、師資都是縣里資金支持的。“在家門口就能學手藝,不離家就能把錢賺,教大家做布糊畫的主意真不錯。”50 多歲的村民李春清笑呵呵地說。
李春清家幾年前還是貧困戶,老伴兒從前養羊得了布病,腰椎也不好,不能干重活,家里老母親需要照顧,種地、家務活兒都離不了她。前年聽說有布糊畫免費培訓,她早早就報了名。“在村里就能學,布糊畫又美,我感興趣,還能掙錢,立馬就報了名”。

豐寧鐵編技藝傳承人張桂貞(右)指導村民制作仿古燈籠
如今,她已能獨立糊出簡單的生肖動物、各色果蔬等小件樣品,一個動物小樣能賺10 元左右,一個月里,抽點閑暇時間做,就能掙上數百元。“收入增加了,子女有工作也能往家寄錢。村里那些家里還有孩子上學的貧困戶更需要幫扶,我家脫了貧,村里能更多支持他們了。”
“非遺扶貧是一個探索,這些技藝學習有一定難度。培訓對象自愿報名,我們組織培訓。縣里設立專項資金,去年非遺技藝培訓惠及學員242 人,安排培訓256 期,幫助近百人脫貧致富,人均增收2000 多元。”楊琳說。
作為布糊畫非遺傳承人,郝如香多次親自指導培訓學員。她說,經過培訓,約8成學員現在能獨立完成作品或者半成品。“我們回收后再加工出售。目前市場供不應求。春節前加工的一批鼠年賀歲系列布糊畫,還沒來得及拍照留檔就賣光了。我們打算再擴大培訓規模,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省里市里甚至外地都有訂單。”
李春清也開心地告訴記者,自己的布糊畫有兩幅被外國朋友買走。來家里的親戚見著喜歡,也拿走幾幅。她跟親戚說:“做的這些花鳥走獸活靈活現,人們還待見,我感覺特別美,還能添份兒收入,這樣的好差事為啥不干呢?你們羨慕我,也去學去做。”
眼下,她的“小目標”就是能做更復雜精美的花樣。為做細活兒,過去干慣農活的她,現在特別注意保養自己的雙手了,兒女們給買的護手霜派上了用場。她認真地說,“手粗糙會刮壞綢子,做不出好作品。我還想做一幅梅香圖呢!”
“非遺+扶貧”讓豐寧的傳統文化和技藝得到了傳承發揚,群眾致富經越來越豐富,脫貧奔小康之路越走越寬,日子也更紅火更美。
楊琳特別提到,今年“非遺+扶貧”將主要做好產品創新和拓寬銷路的工作,讓非遺文創更多融入百姓生活。
縣里打算請專業人士做好市場調研和產品研發,開發像首飾、女包、服飾配飾等產品,甚至將非遺元素設計到圍巾、鞋帽、口罩等適銷對路的物件上。“我們優質的特色產品一定能打開更大市場。”她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