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5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新常態”或將成為疫情后的主要“輸出品”上月,當他們在把桌椅板凳當成障礙物的入口處制作卡布奇諾時,武漢某星巴克門店的員工們盡可能與顧客保持距離。這種頗具創意的即興“隔離”,是這家店應對一個全球緊急問題之道:如何使商業輪子再次轉動的同時不引發第二波疫情。
在逐漸解封的中國,星巴克只是眾多恢復業務的跨國公司之一。隨著西方各國開始放松已令經濟陷入冰凍的限制措施,一些企業表示,正通過近幾周的在華經營經歷來獲取經驗——如何使緊張不安的消費者和員工恢復信心。星巴克的首席執行官表示,中國正為有關新實踐提供“腳本”,例如為倒班前的咖啡師量體溫,這種做法或將用于本周開始重新營業的美國門店。
這種使跨國公司列出“必須做”和“不能做”清單的機會,并非全世界正密切關注中國經驗的唯一原因。解封后的成功復工復產將重新喚醒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國經濟。隨著(在華)工廠和零售商陸續恢復運營,從福特汽車到百勝餐飲,諸多(外商)企業都已精心調整能(從中國)輸出到世界其他地區的安全規程。
例如,希爾頓酒店集團表示(通過在華酒店取得的經驗),該集團已確定10個需深度清潔的“高接觸”區域,包括開關、遙控器、浴室表面、門把手等。
歐洲最大酒店集團(法國)雅高酒店表示,進入其大部分在華酒店和餐廳的顧客都要接受體溫檢測。
為吸引擔心承受非必要風險的(中國)顧客,美國車企福特甚至更進一步,開發一款能更便于網購其汽車的App,打造“送車上門”的“零接觸”購車天地。在中國,該公司正重新制定車輛生產規定,以使工人之間保持更大距離。“(在中國的相關)規定正被延伸至歐洲,并將在我們重啟全球各地業務時派上用場”,福特負責人如是說。戴姆勒的負責人表示,就如何與顧客打交道而言,零售業已迅速轉向一種新常態。該公司的梅賽德斯-奔馳品牌在華銷量超過任何其他市場。
化險咨詢的上海合伙人高德凱表示,事實證明,就應對歐洲各國和美國重啟運營時面臨的挑戰而言,(中國的)這些經驗非常寶貴,“如今一些在華高管被要求幫助公司總部領導全球業務重啟”。
盡管來自中國的所有實踐未必都能應用于其他地方,但有一種趨勢顯而易見(也會在其他國家出現):疫情已將更多人轉變為網購顧客。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們表示,與這次(疫情)危機之前相比,包括年長者在內的更多中國人使用電商。瑞銀的調查發現,近40%的中國受訪者上月初增加網購量,3/4表示打算未來繼續保持網購習慣。▲
(作者喬伊·米勒等,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