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為了提升資源配置的合理化、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形成跨界合作,“飛地經濟”應運而生。闡述“飛地經濟”的基本內容,并針對“飛地經濟”新模式存在的區域產業融合開發、區域產業融合園區建設一集區域產業融合政策落實等問題,對其發展途徑進行了全面探析,全面了解與掌握區域經濟與技術發展方向,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空間布局工作,將不同產品鏈轉向不同區域,確定區域產業合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共推長效機制,建立協調運維機構,爭取政府政策扶持,內聯外引,不斷拓展園區共建新模式,以期在改善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產業融合;飛地經濟;基本內容;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 F12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3-0034-03
Discussion on Enclave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Industry Convergence
Hou Qinghai
(Qiqihar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emergence of the "enclave economy" is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break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obstacles, and form cross-border cooperation.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enclave economy",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odel of "enclave econ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olic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ark.? Comprehensively explored its development approach,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nd grasped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do a good job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spatial layout.Transform different product chains to different regions, determine regional industrial cooperation, take market demand as the guide, jointly promote long-term mechanisms, establish coordinate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stitutions, strive for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inward and outward introduction, and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new model of park construction.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ustry Convergence; Enclave Economy; Basic Cont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飛地”經濟的基本概述
簡單來講,所謂的“飛地經濟”是指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區域經濟非均衡性發展環境下,為打破行政區劃限制,以生產要素互補和高效利用為直接目的,通過規劃、建設、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協調機制,實現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常見的“飛地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即——民族飛地經濟、資源型飛地經濟和FDI形成的飛地經濟,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飛地經濟”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有效地改善了傳統經濟發展現狀,此外在推動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不同區域之間優勢互補以及加快資源流動中也發揮了重要性作用。
飛地經濟和“飛地”這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關系密切,通常來講將輸出經濟的地區稱為“飛出地”,即轉出生產要素的一方,而將輸入經濟的地區稱為“飛入地”,是承接生產要素的一方。作為區域經濟合作的一種新形式,“飛地經濟”主要是將政治意義上的“飛地”概念引入到經濟領域,具體而言就是在推進工業化和招商引資過程中,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把甲地招入的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隸屬乙地的工業園區,而后通過建立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從而實現經濟的互利共贏。
二、現階段“飛地經濟”新模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產業融合開發問題概述
就目前來看,在進行區域產業融合過程中,“飛地經濟”模式的實施對“飛入地”和“飛出地”有著極高要求。但縱觀在區域產業融合過程中,“飛出地”與“飛入地”無論是產業模式、區域文化以及其它各方面來講都存在顯著差異,企業發展的不適應性較為突出,在給雙方共管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其管理質量和效率也將受到影響,最終給區域發展造成了巨大阻礙。除此之外,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在進行區域產業融合過程中,要想取得預期的融合成效,“飛入地”需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可據調查在實際融合過程中,大多數的“飛入地”在產業建設方面始終存在欠缺,后期產業融合維護和更新作業無法落實到實處,模式的實施效益也終究受到阻礙。
(二)區域產業融合園區建設問題概述
從某方面而言,在區域產業融合過程中,區域產業園區建設質量和規模對于融合效益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但在當前產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傳統產業在園區中仍占據了重要比重,甚至某些園區還保留了上世紀的初建狀態,產業布局的不合理、產業設備老化以及產業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的存在,都增加了區域產業融合難度,給國民經濟發展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目前來看,雖然產業園區建設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園區龍頭產業的缺失導致產業升級始終未能達到理想狀態,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也較為緩慢,進而導致了“飛地經濟”的實施與發展受到了一定影響。
(三)區域產業融合政策落實不到位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飛地經濟”發展模式處于初步探索和發展初期,大多數模式的制定也都是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但由于區域產業存在一定的顯著差距,不同區域“飛入地”和“飛出地”的發展狀況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區域產業融合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水土不服”狀況,飛地經濟發展模式也無法落實到實處。除此之外,雖然近年來區域相關產業部門先后發布了一系列關于“飛地經濟”模式實施的相關政策,可從成效來看,由于區域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管理者管理能力有限,某些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難以落實到實處,最終給產業的整體發展造成了巨大阻礙。
三、基于產業融合的飛地經濟發展策略探析
在當前多元化市場競爭環境下,飛地經濟作為一種現代化經濟發展模式,資源分布和產業梯度是飛地經濟發展必備的兩個條件。對于資源分布而言,要想取得預期的飛地經濟發展效益,“飛入地”和“飛出地”兩者需呈現一種互補態勢,只有如此兩者才能各取所需,為預期經濟效益的獲得奠定良好基礎。除此之外,正是由于兩者梯度勢能的存在,才為產業轉移和承接創造了良好條件,進而為預期效益的獲得打下堅實基礎,故而在區域產業融合過程中,為確保融合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基層產業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還需做好如下工作:
(一)全面了解與掌握區域經濟與技術發展方向,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空間布局工作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企業規模和數量的持續增加,在推動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企業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而為從根本上確保區域產業融合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合理性,促進飛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產業融合過程中,全面了解與掌握區域經濟與技術發展方向,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空間布局工作,是當前基層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城鄉一體化建設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城鄉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也在不斷縮減,但縱觀當前發展來看,其發展成效與預期發展目標之間始終存在一定差距,為培育新的發展領域,實現產業發展優勢的最大化發揮,區域產業在進行融合時,需立足區域城市群總體規劃和發展實際情況,通過培育新的發展領域、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從而為“中國創造”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的同時,為區域智能化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此外對于不同區域的統一規劃,在產業融合過程中,為避免各種融合問題的出現,相關部門需提前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布局以及技術對接等工作,以此在加強區域互動的同時,為區域飛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將不同產品鏈轉向不同區域,確定區域產業合作
就目前來看,在飛地經濟快速化發展過程中,為實現預期的發展目標,促進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協同發展為動力,加快示范園區建設也是現階段基層產業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的核心發展方向。在當前新市場經濟常態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產業融合過程中極有可能因不同層級管轄權問題而導致縱向協調問題無法有效解決,長此以往區域發展梯度轉移策略無法落實到實處,最終對產業融合目標的實現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故此為從根本上改善當前區域產業融合現狀,為飛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發揮奠定良好基礎,將不同產品鏈轉向不同區域,確定區域產業的合作是極為必要的。以“長江三角洲”為例,在產業融合作業過程中,基層產業部門和相關主觀部門以上海作為發展中心點,并將周邊不同產品鏈轉向不同區域,從而在實現不同區域共同發展的同時,加快產業服務化發展,并為“飛地園區”示范基地的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最終為預期產業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與此同時為加快推進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通過將園區改建為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以“計劃單列”形式直接從省級或更高層面獲得土地、規劃、財政等權限,實現“飛地經濟”的去行政化、去區域化發展,也是當前實現預期飛地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戰略手段。隨著新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相關政府部門要想取得預期的發展目標,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層產業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還需加大產業援助力,在明確企業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準確尋找出產業發展優勢,并以此為直接對接點,依照產業聚集原則,對不同產業類別實施集中安置,在做好“補鏈式”、“延鏈式”、“強鏈式”承接轉移發展的同時,最終為區域一盤棋發展和分工格局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共推長效機制
為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基層產業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需在各開發區設立“飛地產業園”,為各鄉鎮招商引資項目提供承接平臺、推進項目向“飛地產業園”集中的同時,拓寬“飛地”招商思路,并通過積極向區域外提供“飛地”,建設“飛地產業園”,使其成為全市招商引資的創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拉動區。隨著近年來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的同時,為進一步形成收益共享的新形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共推長效機制是極為必要的。具體而言就是在發展過程中,基層產業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區域高層協調機制,在飛地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好市場建設、要素流通以及政策供給工作,以此在為土地、人才及資金流通創造良好條件的同時,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飛地經濟作為一種以跨越空間共建園區為載體、以合適的利益共享機制為手段、以實現兩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為目的的區域合作新模式,為確保優勢互補發展的實現,基層產業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需加快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重大項目的有效銜接,加快“飛地園區”的注冊和登記,做好食品藥品以及消防安全等工作的監督等一系列基礎工作,以此為區域產業互通互認、招投標作業的實施創造良好條件的同時,促進該地區的市場化建設。此外基層產業部門和有關部門還需加快對勞動力和資本技術等資源的配置,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區域現代產業體系,而后在政府的領導下,促進職能轉變,為收益共享新形勢的形成創造良好條件。
(四)建立協調運維機構,爭取政府政策扶持
縱觀當前飛地經濟在實踐作業過程中,其發展成效與預期發展目標之間始終存在一定差距,而導致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協調運維機構的缺失和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較小。故此為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建立協調運維機構、爭取政府政策扶持,也是現階段基層產業部門和有關部門的重要發展手段。具體而言就是區域所在地方政府需提供相關公共服務和保障,產業合作的雙方需要建立共同的投融資公司,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管理模式,以此來提高運維專業化運行水平的同時,規避各種運維問題的產生,最終為經濟預期發展效益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此外對于飛地項目而言,項目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對飛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為此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當前飛地經濟發展現狀,加快飛地經濟進一步發展,爭取政策扶持的同時,還要積極吸引高層次人才,以此為后期各項作業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基礎。
(五)內聯外引,不斷拓展園區共建新模式
“飛入地”與“飛出地”產業合作發展過程中,“內聯外引”作用的發揮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區域產業融合效益具有重要影響,換言之要想在多元化市場競爭環境下確?!帮w地經濟”模式效益的最大化發揮,不斷地優化和完善區域產業的開發模式、招商模式和管理模式,確保“內聯外引”作用的發揮是極為必要的。在“飛地經濟”模式實施過程中,基層產業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需始終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導向,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的原則,有選擇地將園中園模式、托管園模式、共管園模式、項目合作模式和交流合作模式等融入原有產業園區當中去。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需從共建園區的跨區域性、多部門綜合性、多主體參與性等出發,加強與“飛入地”的溝通交流,在制定相應配套發展政策及規劃的基礎上,以市縣二級聯動的方式積極塑造產業合作的管制主體,并從合作協調機構、具體行政管理機構和投資實體三個層次細化產業聯動發展中的管理模式。
四、結語
隨著經濟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為促進區域產業融合的協同發展,加快飛地經濟發展以形成綜合能力更強的區域融合產業經濟,是現階段基層產業部門促進資源共享,加快優勢互補的重要戰略手段,也是解決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前提。
[參考文獻]
[1]章宇萍,韓志國,徐海華.基于產業融合的長三角飛地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15):
111-112.
[2]吳福象,張建東,李雯雯.“飛地經濟”:區域合作發展新體制[J].群眾,2017,16(12):133-135.
[3]陳偉明,周瑞康,徐?;?深化山海協作“飛地經濟”發展[J].浙江經濟,2019,2(15):102-104.
[4]張明善,李志鵬,張瑤瑤.我國深度貧困地區“飛地經濟”模式的適應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1(16):144-147.
[5]李琳,劉瑩,黃躍.湖南“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選擇與對策探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7,6(15):
222-223.
[6]徐志文,李金娜,徐小林.用四大創新理念壯大“飛地經濟”[J].當代縣域經濟,2018,2(13):111-112.
[7]孫浩進,李文虎,王昊天.發展“飛地經濟”承接產業轉移的路徑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22):205-208.
[8]李傳松,劉袁霞,燕帥.大力發展飛地經濟 拓展對口援藏新內涵[J].全國流通經濟,2018,21(15):
166-169.
(責任編輯:張彤彤)
[作者簡介]侯慶海(1981-),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
[基金項目]黑龍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齊齊哈爾市飛地經濟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