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青 胡煒霞


[摘 要]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實施戰略,其中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深入發展的根基,是發揚鄉風文明的根本。山西作為文化大省,五千年的文化深刻蘊含在山西這片土地中,每個村莊都有其獨特的村莊文化,選取有代表性的村莊進行走訪,通過實地調查考察,結合自身平時與周邊村莊人們的接觸了解和經驗,得出山西村莊文化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促進作用,分析鄉村發展的成功經驗,為山西以及全國的鄉村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村莊文化;鄉村振興;推動作用;山西
[中圖分類號] F32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3-0040-04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Shanxi Village Cultur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Li Xiuqing1? ?Hu Weixia2
( 1.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2.Colleg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Abstract: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mplementation strateg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mong them,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root of developing rural civilization. As a large cultural province,Shanxi has a culture of 5000 years, which is deeply embedded in every corner of Shanxi. Every village has its own unique village culture. A representative village was selected for a visi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my own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contact with people in surrounding villag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shanxi village culture promote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alyz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hanxi and the whole country.
Key Words: Village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Effect; Shanxi
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有五大要求,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這五大目標也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其中鄉風文明是根本,鄉土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鄉村文化的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基底,有了文化載體才能推動鄉村振興的實在推進。山西是文化資源大省,素有“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陜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之稱,由此可見山西的文化底蘊深厚。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很多學者都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見解,張軍[2]在分析了國際和國內的鄉村振興實踐基礎上,從國家和制度層面對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建議;索曉霞[3]對鄉村振興戰略中鄉土文化價值有了新的認識,認為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凝心聚力的粘合劑和發動機,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要用鄉土文化作為本底;王景新、支曉娟[4]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鄉村振興已經進入新的階段,應以縣域為單元,不斷推進鄉村振興,制定可行的鄉村振興計劃和實施措施;張宇、朱立志[5]認為鄉村振興戰略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道路。在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方面,鄭風田、楊慧蓮[6]提出各個村莊之間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征而顯示出明顯的異質性特征,因此鄉村振興必須根據各個村莊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孫玉梅、秦俊麗[7]通過對山西文化旅游資源的現狀和特征分析,提出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文化產業發展五種模式。以上研究很少涉及村莊文化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分析,基于山西的深厚文化基礎,因此本研究側重在山西的村莊文化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作用方面分析,以此為鄉村振興提供借鑒和經驗。
一、山西村莊文化的概況和鄉村振興戰略簡介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現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位居全國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居全國首位,是文化資源大省,這些文化資源蘊藏在山西的各個角落,其中山西省每個村莊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這一優勢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文化的支撐,促進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決策,是村莊體現新面貌的首要舉措,是鄉村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指導。在戰略推進過程中,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精神,文化自信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8]。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山西村莊眾多,選取有代表性的村莊以及成功案例,通過實地調查,采用訪談的方式,對目的地進行深入了解,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實證研究之后,對選取的鄉村振興成功案例進行分析,最終得出成功經驗,總結出山西村莊文化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
本研究通過詳細地篩選,結合相關專家分析,選取山西呂梁臨縣的磧口古鎮、晉城陽城縣的皇城村、臨汾鄉寧縣的塔爾破村、運城永濟市的水峪口古村以及晉中昔陽縣的大寨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從而得出結論。
(二)數據來源
在實地調研中,對各村負責人進行訪談,獲取相關數據,包括鄉村人口收入、鄉村發展規劃、周邊區域發展概況以及村莊所在的景區旅游接待量等,主要針對村莊的發展現狀及周邊環境進行考察
三、調研案例地的概況和經驗
(一)磧口古鎮——旅游扶貧的樣板
磧口鎮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最南部,2001年9月26日,磧口作為山西省首個旅游扶貧實驗區啟動;2003年9月11日,磧口鎮被公布為山西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2003年10月8日,磧口鎮西灣村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磧口古鎮及周圍現在保存有明清時期遺留下的大量窯洞民居、古街店鋪、寺院廟宇以及古商道古碼頭等。這些歷史遺存保存完好,除自然因素外人為破壞的很少。在古鎮及周圍,居民仍然以古老的生活方式在古老的環境中生活,因此磧口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西灣村位于磧口古鎮北約一公里處,以明清時期民居建筑群為村落主體,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立體交融式”的鄉土建筑。西灣村背山面水,民居選址大都是依據傳統的陰陽風水學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考究。李家山村位于磧口古鎮南5公里處,隱于大山深處,依山勢而建,從山底一直建到山頂,疊置八層,形成了“立體村落”。小塔則村是一處傳統村落,磧口鎮東16公里處,惟一以陶瓷產品為主的生產型村落,村內相當部分民居圍繞陶窯修建,在院墻、煙囪等建筑取材上廣泛使用瓷甕等材料,具有獨特的建筑特點。孫家溝村完整地記錄了晚清至民國初期間中國北方黃土丘陵地區一個農村的真實面貌。在調研中看到,古鎮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淳樸的民風,輔之以黃河碼頭景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的收入全部歸村民所有,村民對旅游的開發大部分都持有支持態度。表1是調研中獲取的磧口古鎮近年來的旅游人次與收入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磧口古鎮的旅游收入是隨著游客量而變化的,由于旅游收入全部歸村民所有,因此景區負責人統計按每人消費100元計算,按照游客人數粗略統計出旅游收入。深厚的文化古韻給磧口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古鎮和黃河相輔相成,旅游扶貧卓見成效,為扶貧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力量,筑牢了鄉村文化旅游業開發的根基,支撐著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二)皇城村——小康村莊的典范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村集體先后被評為“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歷史文化民村”、“全國文明村鎮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皇城村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直到2002年之前,皇城村以開發煤炭為主要產業,由于煤炭產業發展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與長遠發展規劃不相符,于是村集體走上了轉型的道路,有長遠發展眼光的村領導利用其獨特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提出向旅游業轉變見圖1。
皇城相府景區在轉型的過程中脫穎而出,村集體通過對皇城相府的開發,實現了景區村集體管理的體制,不斷完善經營機制,目前皇城相府被評為5A級景區,皇城村也因皇城相府的知名度而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使得皇城村從原來不知名的小山村華麗變身,成為了山西乃至全國的小康典范,其中的村莊文化使其在轉型時提供了可利用的接替產業,為鄉村振興的推進實施提供了條件和保障。
(三)塔爾坡古村——民俗村落的傳承
塔爾坡村位于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云丘山景區內部,村落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城市和民宅的完美結合,富有建筑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隨著當地煤老板對云丘山的開發,塔爾破古村的文化價值也不斷被挖掘出來,給云丘山的自然景觀增添了人文內涵。在實地調研中,感受到景區內部民俗文化氣息濃厚,并有游客參與體驗民俗環節,山下看古村民風民俗,山上看山水風光和建筑,為推進古村的繁榮和振興提供了條件,通過挖掘其獨特的肌理和自身的文脈地脈,聯動周邊傳統村落和優質景點資源,推動了農業、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同時也是鄉村振興強大的文化資本。
(四)水峪口古村——古村美食的代表
水峪口古村位于山西省運城永濟市神潭大峽谷景區內,古村匯集了傳統美食小吃的精粹,充分展現了晉陜兩地的美食特色,這里的民風淳樸,熱情友好,游客們游覽完峽谷景區,逛小吃街,體驗民風民俗都是不錯的選擇。小吃民俗與自然美景搭配,不僅為單調的山水景區增添趣味性,而且對水峪口古村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古村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的吸引,既可大飽眼福又可大飽口福,通過村莊文化的開發和延伸,保持原始風貌和特色,有利于夯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促進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五)大寨——農業文化的龍頭
大寨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在20世紀60、70年代“農業學大寨”的口號響徹全國,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當時一些重要的國家領導人來視察參觀,艱苦奮斗的精神一直延續下來,大寨村也被譽為“中華第一村”。在艱苦困難的時期,大寨村民團結一致,自力更生,改變了家鄉落后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近年來,村民憑借著特有的優勢,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整個大寨村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新建的大寨農耕文化園和美好之家生態餐廳,是農業現代化的展現,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形成了綠色的發展方式,村民大部分都進入到了農業和旅游業的行列之中,大寨村的這種精神文化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人們的長期生產生活形成的,因此這種精神更容易激發當代人的熱情,不斷傳承農業農耕文化的精髓,有利于集聚鄉村振興的精神源泉,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四、結論
(一)村莊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基和支撐
離開文化談鄉村振興就如無源之水、無土之木。村莊文化經過歷史的磨練已經有了深厚的內涵,豐富的文化內容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根基,使得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更為強大的支撐和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上述案例磧口由于村落集聚,建筑獨特從而形成了當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觀,依靠本地的村落建筑文化和鄉土文脈,為磧口的良好發展持續建設筑牢了根基,鄉村文旅結合開發有了優勢的條件。
(二)村莊文化是產業興旺的支點
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基礎,村莊有了產業,才能夠帶動整體發展。產業是主導,而尋求適合的產業則是村莊振興的關鍵,同時村莊文化就為產業提供了重要的支點?;食谴鍙拿禾慨a業轉型到文旅產業,利用皇城村的文化資源,成功轉型文旅產業,不僅充分地利用本土資源發揚了傳統文化,塑造了文旅品牌,而且成功將皇城村打造成全國小康村,是鄉村振興的先導。
(三)村莊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源泉
村莊文化以一種紐帶的作用將人們凝聚起來,為生活富裕而奮斗。以前的村集體形式對鄉村振興有很大的帶動作用,歷史形成的山西村莊管理模式和精神,雖經過長時間的變換,但是這種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村莊人們的心中,只要重新喚起,人們就很激發起行動力,為建設好自己的家鄉而創造出巨大的價值。大寨就是一個典型的地方,艱苦奮斗精神在20世紀60年代改變了大寨的村貌民風,之后一段時間,這種精神在大寨一度沉寂,近年來,大寨人民重整旗鼓,大寨精神又復活,仍然堅持八個大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目前大寨建設了綠色農業生態餐廳,傳承了當時的農耕文化精髓,堅守著大寨人的生活方式,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因此村莊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源泉,有利于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四)村莊文化是文化振興的巨大資本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五大戰略邏輯之一,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文化作為先導因素,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村莊文化是基于各個村莊不同的地理環境、特定的歷史和人文環境形成的,具有獨特性,因此山西不同的村莊文化匯集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從而凝練出文化精髓發揮出重要的文化作用。塔爾坡村和水峪口古村發展歷史悠久,通過振興村莊文化,與當地的山水景觀相結合,打造出了民俗體驗型的旅居地,正是因為有村莊文化的依托,兩地的開發才有更加豐富的體驗和內涵,村莊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巨大資本,這種巨大的文化資本又會轉化成重要的文化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煒霞,劉家明,李明等.山西煤炭經濟替代產業探索——兼論重點旅游景區拉動地區經濟發展之路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4):168-176.
[2]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10.
[3]索曉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土文化價值再認識[J].貴州社會科學,2018(1):4-10.
[4]王景新,支曉娟.中國鄉村振興及其地域空間重構——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同建振興鄉村的案例、經驗及未來[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8,18(2):17-26.
[5]張宇,朱立志.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中綠色發展問題的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8:56-62.
[6]鄭風田,楊慧蓮.村莊異質性與差異化鄉村振興需求[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8:48-55.
[7]孫玉梅,秦俊麗.山西省文化旅游資源的特征與文化產業發展模式[J].地理研究,2011,30(5):
845-853.
[8]楊吉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與提升戰略[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8,20(1):24-27.
(責任編輯:張彤彤 董博雯)
[作者簡介]李秀青(1995-),女,漢族,山西昔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胡煒霞(1975-),女,漢族,山西臨汾人,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