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鑫 楊光輝 王迎靜 楊瀾 張雪昺 管福泉
[摘 要]以2015年中國農村家庭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我國29個省市直轄市的城鎮和農村地區的金融資產配置情況。研究發現,我國城鄉居民的理財觀念較為保守,大部分傾向于儲蓄,也說明了我國具有較高的金融市場發展潛力。根據發現的問題,提出完善農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的建議,旨在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資產配置比例,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關鍵詞]農村家庭;支出與收入;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 F830?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3-0069-05
A Study on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 of Rural Households
Liu Guoxin? ?Yang Ganghui? ?Wang Yingjing? ?Yang Lan? ?Zhang Xuebing? ?Guan Fuq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 From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now, there has been a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y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has developed to a certain exte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dat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financial asset allocation in 29 cities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is more conservative, and most of them tend to save, which also shows that China has a high potential for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we found, w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asset alloca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aiming to improve the proportion of financial asset alloc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and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Household; Expenditure and Income; Resource Allocation
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大陸年末總人口數為13746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0346萬,占總人口比重為43.9%,2015年末農村居民人均凈結余2199元,人均消費支出922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1]。農村人口在我國人口總數中所占比重近半,可見農村經濟對于全國經濟的重要性。農村金融資產市場潛力大,但農村居民的理財意識淡薄,因此對于家庭資產的配置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本文通過抽樣調查全國29個省部分城市的城鎮與鄉村金融資產配置的情況,保證了數據的全面性與真實性。結合實證分析方法,分析城鄉在金融資產配置方面的差異,挖掘農村金融發展潛力,尋找更好的提高農村金融資產比重的方法,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概述
(一) 家庭金融的概念
《現代會計百科辭典》中對家庭金融的定義是,家庭作為具有經濟主體地位的組織參與社會的資金運行、周轉、融通等種種金融行動包括貨幣收入與付出,儲蓄存款與支取。
家庭金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一種新的金融理論。農村以農村家庭為基本單位,所以以家庭為單元分析農村家庭資產配置。
(二) 農村居民金融資產合理配置的作用
1.抵御通貨膨脹,基于保本再增值
根據各方統計和人民群眾的歷史性真實體會可以發現,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資產一味地持在手中,微弱的銀行存款利息并不能彌補人民幣貶值帶來的資產損失。利息的外衣下,其購買力不增反降的事實證明,資產儲蓄于銀行并沒有成功抵御通貨膨脹,沒有實現保值的目標。通過價值投資可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有效抵御通貨膨脹[2]。
2.有利于建設穩定有效的農村金融體系
農村家庭是農村的基本單位。合理配置農村居民家庭資產,選擇風險可控和收益可觀的家庭資產組合。與房產投資相比,金融資產門檻低、流動性強,這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增長,而農村經濟增長同時又會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良性循環。[3]改善農村信貸市場效率低下的問題,金融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建設穩定有效的農村金融體系。
3.為農村家庭帶來經濟福利,有利于提高消費水平
農村居民金融資產配置,進一步挖掘農村對金融產品及其衍生物的消費需求。同時通過農村家庭資產配置的財富效應,帶來的經濟福利將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4.保險支出增加,改善社會福利
基于農村居民老齡化的基本情況,農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農村居民增加投資的金融資產中,農村居民首先考慮選擇保險產品。持有一定數量的保險金融資產的農村居民金融資產結構,有利于增加農村居民福利。
二、研究現狀
(一)現狀
農村居民家庭資產可分為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金融資產包括現金、活期存款、信用卡、股票、基金、外匯等,非金融資產包括住房、汽車、土地等等,其中住房占了絕大部分。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5年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資產39.23萬元,其中金融資產3.09萬元,占比7.9%。從整體看,我國農村家庭資產呈現出以住房、土地等非金融資產為主,股票、基金等金融資產為輔的態勢。但近幾年我國農村家庭金融資產也呈現出穩步增長趨勢,自2013年的2.3萬元快速增長到2015年的3.09萬元,金融資產所占比重也上升到7.9%。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中金融市場的擴大使農村居民開始關注金融投資。
(二)特征
金融資產占比較低,主要以現金和銀行存款為主。從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數據來看,2015年農村家庭平均金融資產為30996元,其中現金和存款的占比最多,達到72%。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村人民思想較落后封閉,不懂得變通,總覺得錢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才安心。
目前在農村居民中金融資產理財產品主要以股票居多。根據CHFS數據顯示,農村家庭用于股票大約占金融資產的5%。占比看上去不高,但已遠遠超過了債券、基金等其他理財產品的投入。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農村人民的理財觀念淡薄和其他幾種理財產品種類少又宣傳不積極,造成了大量的滯銷。
金融資產占比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遞減。根據《中國金融年鑒》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達24.1萬個,其中東部地區占比接近40%;全國證券業金融機構共有384家,東部地區占比接近80%[4]。經濟實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的數量,從而影響了金融資產的投入。
本文使用數據來源于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在2015年對全國29個省市直轄市的城鄉調研數據,涉及家庭37289戶,獲得有效數據31028戶。在樣本選取上,重點圍繞與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相關選項進行篩選,根據導致資產配置差異的因素進行數據分類,保證所選樣本的高度相關性。因此,我們從幾百個調查項目中選取銀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等金融資產項目,加總求和后除以居民的總資產,得出農村居民的家庭金融資產配置比例,并根據不同的金融資產比例進行統計。
由表1可以看出,橫向來看,我國居民資產配置的多少與地域有關,東部地區居民的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較高,中部地區比例次之,西部地區相對來說比較弱,由此推測這是東西部經濟結構上的差異導致的。對于同一個地區來說,農村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比例較城鎮居民較低,這可能由于城鎮與農村之間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下面將做詳細分析。縱向來看,中國整體居民的家庭金融資產比例較低,大部分集中于0-0.2之間,因此可以看出我國金融市場的巨大潛力。同樣的,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房貸問題將是導致居民金融資產比例較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表2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可能與年齡和學歷有關,一般30-60歲的農村居民金融資產比例較高,推測這一部分人群的收入較高,60歲以上的人退休后無收入或收入較低,0-30歲處于學習階段,收入較低或無收入。從學歷來看,學歷高者金融資產的比例相對較高,他們往往接觸到更多的金融知識,投資方面較為大膽,并且學歷高,收入也相對較高。
三、模型建立
在對全國不同的金融資產比例的家庭和個人表現出的地域、年齡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后,本文希望了解究竟是那些因素影響了農村居民的金融資產配置,因此,本文將采用二元OLS模型對影響農村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及確定
本文選定地域、收入、個人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六個因素作為解釋變量,農村家庭金融資產比例為被解釋變量,共計29個省份,上萬份調查問卷。本研究涉及的調查內容包括家庭總資產、家庭可支配收入,目前家庭所有現金,是否擁有住房等因素,整理數據,建立計量模型。
(二)實證結果分析與模型解讀
1.實證結果分析
農村居民是否有收入,是否有養老保險,是否有醫療保險,是否有住房公積金都是農村居民面臨的一個二元選擇問題,因此我們選擇 OLS 模型對以上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運用OLS模型對影響農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因素的實證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R-squared =0.9776
2.模型解讀
根據表格回歸分析數據可知,Prob>f=0.0000所以該結論解釋性較強,并且R-squared接近于1,擬合優度較強。從A(家庭負擔程度,指總的負債)、B(收入)對應的coef值分析上述三個因素對F的影響程度較大。且負債越高,金融資產越少,而對于收入來說,收入越高,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相對較高。地域的差異對家庭的收入以及金融資產的配置有重要影響,東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較為落后,因此導致了不同的家庭資產數額,總體來看,農村居民更傾向于把錢存到銀行,購買金融產品較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較之于股票的投資多。而且資產配置還受到居民學歷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學歷越高,收入相對較高,而且對于證券更為了解,因此金融資產比重較高。對于年齡這一影響因素來說,在30-60歲之間的居民收入更高,30歲之前賺錢能力較弱,60歲之后,賺錢能力下降,這也是影響居民資產配置的很重要的因素。
總體來說,農村居民家庭金融資產受到來自地域,金融機構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自身年齡,職業,收入與支出,風險偏好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農村家庭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
四、金融資產配置差異
(一)差異性比較
本次研究對不同省份的不同地區進行了抽樣調查,數據分析表明:風險態度因素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東部農村家庭的資產配置行為;受教育程度因素則對中西部農村居民家庭的資產配置行為有較大作用。此外,上述兩種因素同時影響了高收入農村家庭的資產配置行為;而身體健康等基本因素則對低收入家庭是否持有風險性金融資產造成一定影響。[5]
(二)差異性的影響因素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得到了以下幾個農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差異性的影響因素:
1.地域
農村家庭金融資產的配置差異與地區因素密切相關。東部地區的金融資產更豐富,這與家庭平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響分不開。同時,東部地區農村家庭金融資產中,中高風險的金融資產占比較高,這與其金融資產結構較完善,風險承受能力強密不可分。
2.收入
針對收入因素,根據數據結果我們得到,低收入農村家庭將大部分資金用于住宅、飲食起居和儲蓄等非金融資產部分;相反的,高收入農村家庭則有將閑置資金用于購買金融資產的選擇權,從而滿足自身金融資產合理配置的需求。此外,高收入家庭可購買的金融資產種類也更為豐富,這也有效分散了風險,更具投資優勢。同時,收入和金融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逆向影響農村家庭對金融資產的選擇偏好,兩者影響貢獻率分別為13.65%和5.08%。也就是說,收入越高,金融知識越豐富的居民更傾向于持有實物資產而不是金融資產,這可能與近些年我國股票等虛擬經濟市場低迷有關。
3.受教育程度
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數據顯示,農村居民的學歷在高中及高中以下的占比高達96.57%。相對來說,低教育水平的農村家庭更加注重實體資產上的滿足,而輕視個人的教育和理財。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村家庭則恰恰相反。
4.家庭負擔程度
家庭負擔,大致包括人數、老年人贍養,兒童哺育以及房貸等因素。一般而言,家庭勞動率(勞動人數/家庭總人數)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家庭的實際人均收入,非勞動人口越多,一個家庭負擔越重。負擔越重,對于風險的容忍程度越小,閑置資金越少,越傾向于低風險的儲蓄業務,而非金融理財。
5.風險偏好
農村家庭的風險偏好也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風險偏好與家庭收入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完全相關。正常情況下,風險偏好的農村家庭更傾向于追求高風險代價下的高收益,而風險厭惡的家庭則傾向于以放棄收益的可能性來規避風險,金融資產的選擇上也更顯溫和。
6.年齡
目前我國農村家庭中,年長者的經濟條件更好,因此也更有能力改善其金融資產配置,更多地考慮金融資產的多元化,追求效益。但我們也發現,農村中新一代青年受互聯網影響較大,更熱衷于追求創新性金融產品,但其需求與自身經濟實力有所沖突。因此,如何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促進普惠金融也將是未來考慮的方向之一。
7.金融化程度
與全國資產金融化的水平相比,農村家庭資產金融化程度則相形見絀。以2015年數據為例,中國家庭手中的現金和存款總額平均達2.99萬元,金融產品總價平均12.02萬元,全部金融資產平均15.01萬元,而農村家庭的對應平均額度為2.24萬元, 3.72萬元,5.96萬元。三項數據都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反觀非農家庭,其現金和存款總額5.05萬元是農村家庭的2.25倍,金融產品總價12.61萬元是農村家庭的3.39倍,全部家庭金融資產17.66萬元是農村家庭的3倍。這些數據表明城鄉家庭在金融資產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對此,我們期待隨著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未來農村家庭資產金融化存在著的巨大潛力和市場能夠得到有效開發。[6]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1.金融資產比例較低
從上文可知,我國農村居民的金融資產比例集中在0-0.2之間,并且存在年齡和地區方面的差異。東部地區的農村居民家庭金融資產比例相對較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對于年齡方面,30-60歲主力收入群體,金融資產比例明顯較高,這一部分人群往往更能接觸到新鮮的事物,而且有足夠的消費能力購買金融產品。
2.收入較低
可以看出,高收入人群占少數,大部分農村家庭收入維持在十萬左右。由于我國的國情是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較大,仍然有大部分的農村低收入水平家庭仍處于溫飽狀態,沒有資本去談論理財,高收入家庭在整個社會中仍是占據少數,整體來看,我國的家庭資產配置狀況會因大量的低收入家庭而不完善。
3.金融市場發展不成熟
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發展時間較短,仍處于不成熟的階段,金融產品種類較少,部分產品購買要求較高,嚴重束縛了居民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資產總量等因素配置資產的能力的提高,投資可選擇性的稀缺又會影響我國居民家庭資產配置結構的完善。
(二)政策建議
綜合來看,城鄉居民理財的最大區別在于理財觀念的不同,從如何改變農村居民理財觀念的方面來思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金融資產方面
(1)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了解到影響農村居民金融投資的關鍵因素來源于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機會掌握豐富的金融知識,了解更多的理財方法。這一方面需要國家將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對于學歷較低的人來說,不僅可以通過家人獲取一些金融知識,還要為他們創造條件去再教育,例如定期組織公益培訓來學習金融等知識。
(2)擴大金融機構覆蓋范圍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例如銀行、證券公司等,應在農村多建立一些分部,從節約成本方面考慮,較為發達的農村可以建立大型的分部,偏遠的農村建立較小的分部,但要保證農村居民找到相關機構便捷。因為,農村交通還是不夠便利,大部分農村只有較少的銀行,而且只提供存款放貸業務。銀行可以增加理財規劃等的業務,推出一些優惠活動,吸引更多的居民了解理財,改變其固定的觀念。還可以加大宣傳的力度,現在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居民得到信息的途徑在不斷增加,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好網絡向居民普及金融知識和理財方法。
2.收入方面
加大對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補貼,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從而使他們更加有可能有多余的錢來選擇配置。另一方面中等階層收入的家庭資產配置也不夠多樣化,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金融產品的創新,也促使它們不再局限于將閑置資金用于銀行存款,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也會適當的配置其他資產。因此擴大中產階級家庭數量對于改善我國家庭資產配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外,就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方面,一方面是提高人們的工資水平,但在實際情況下,工資不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可以從提高居民實際收入角度來入手,一是減輕生活負擔,例如,房貸的壓力,從根源上說,是由于現在的房價過高,國家相關部門要嚴控房價的過快增長,同時銀行可以完善貸款辦理的制度,減輕人們的房貸負擔。二是減緩就醫方面的壓力,政府嚴格控制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超額利潤,增加醫療保險保障范圍,減輕民眾的醫療負擔,國家要完善相應的醫療保險制度,使農村居民就醫不難。三是減緩子女教育方面的壓力:教育投入要加大,相關助學金,獎學金發放到位 ,減輕農村家庭孩子上學負擔。四是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鄉村經濟建設,切實使農民的收入提高,收入的提高勢必帶動農村居民家庭需求結構的改變。
3.金融機構方面
鼓勵金融產品創新,增加農村居民資產配置的可選擇性。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應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提供多種多樣的金融產品,為不同收入階層,不同風險承受力等居民設計不同產品,以增加中低收入農村家庭金融產品的可選擇性,滿足他們多元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4[R].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2]黃華繼.新常態下我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結構優化研究——基于Probit和Tobit模型的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8 (3):33-34.
[3]肖忠意.農村人口特征與居民消費金融的資產配置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2):25-35.
[4]張哲,謝家智.農村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收入效應實證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8(2):209-215.
[5]張哲,謝家智.中國農村家庭資產配置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8(9):150-164.
[6]李忠,韓麗娟.基于普惠金融視角的農村家庭金融行為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7( 6).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 琳)
[作者簡介]劉國鑫(1998- ) ,女,山西晉中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楊光輝(1998-),男,浙江溫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王迎靜(1999-),女,浙江溫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會計學;楊瀾(1998-),女,浙江紹興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會計學;張雪昺(1997-),女,山西晉中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通訊作者]管福泉(1973-),男,湖北蘄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與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劉國鑫(1998- ) ,女,山西晉中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楊光輝(1998-),男,浙江溫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王迎靜(1999-),女,浙江溫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會計學;楊瀾(1998-),女,浙江紹興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會計學;張雪昺(1997-),女,山西晉中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通訊作者]管福泉(1973-),男,湖北蘄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