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倩 聶巧平
、[摘 要]近幾年來,消費信貸呈爆發式增長,明確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對于如何提高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文中使用2007-2018年我國31個省級面板數據,構建短面板數據模型,研究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線性關系并不顯著,二者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且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
[關鍵詞]消費信貸;經濟增長;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 F06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3-0078-05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Analysis
Hu Bingqian? ?Nie Qiao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nsumer credit has experienced explosive growth, and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economic growt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ow to impro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is paper uses 31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7 to 2018 in China to construct a short panel data model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economic growth is not significant, there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consumer credit has a significant pulling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Consumer Credit; Economic Growth; Panel Data
一、引言
消費信貸(consumer credit service)近些年來才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是一種金融創新產物,是金融機構向消費者個人發放的用于購買消費品的貸款,增加了個人融資方式,改變了我國傳統的消費觀念。隨著我國社會醫療保險、養老等制度的日益完善,傳統的以原始積累方法進行消費的觀念逐步為信貸消費理念所替代,而且越來越多的居民已經開始接受消費信貸理念,采用信貸消費。消費觀念的變遷實則是社會經濟發展、居民財富增加的必然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消費信貸的快速發展,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海通證券研報顯示,將中美兩國的居民短期消費貸款與當年消費支出比較發現,美國這一比重自2008年以來一直穩定在26%左右,2017年緩慢升至28.8%;我國的這一比重近年持續提升,從2008年尚不到5%升至2018年的27.73%,與美國相差無幾。由此可見,我國消費信貸余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的研究討論。
二、文獻綜述
國外文獻方面,從理論研究來看,Marijana(2014)[1]從理論上分析了有關消費者購買信貸的信息,以及該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Wheatley(2014)[2]從理論和特定地區數據兩方面討論了社會、制度和心理因素在低收入家庭的消費和借貸行為中的作用,并提供了一些對政府政策和模型應用方面的建議。Paul Langley(2014)[3]通過對大眾市場和當代消費者信貸的文化介紹,發現有關消費信貸的相關文獻很少,并指出了進一步研究消費信貸的新方向。
從實證研究角度來看,Ryan(2003)[4]分析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即信用消費刺激了消費需求,進一步帶動了經濟發展。Stefan Avdjiev、Stefan(2014)[5]建立了TVAR模型,檢驗了信貸市場狀況和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在經濟低迷時期,信貸對經濟的沖擊影響最大,而在經濟適度增長時的沖擊影響最小。Ning Ding(2015)[6]從宏觀方面探討了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市場均衡時,均衡收入增加,即促進了經濟增長。Guan-Chun Lua等(2016)[7]基于廣義矩陣,研究了保險和信貸市場對中國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協同效應,發現保險和信貸市場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具有共同的作用。
國內文獻方面,大部分學者對消費信貸的研究著重于考察其是否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從消費觀點來看,楊艷鵬(2011)[8]指出,自從消費信貸政策實施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居民的傳統消費觀念,從儲蓄式消費到信貸消費,極大刺激了消費的增加,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張艾蓮、劉柏(2013)[9]對日本的經濟現象進行了分析,在金融危機之后,日本的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處于低迷狀態,針對這一現象,日本大力推行消費信貸政策,扭轉了經濟低迷的局面,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啟示。
從消費行為看,李紅軍(2013)[10]認為消費信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某些潛在風險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從而減少個人的預防性儲蓄,增加即期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杜朝運、鞏燕華(2015)[11]分析了消費信貸影響居民消費行為的作用機理,發現消費信貸通過影響居民的消費行為來拉動經濟增長,并利用相關數據通過線性回歸,證明發展消費信貸有助于加快經濟增長。
從實證角度看,大部分學者認為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向關系。從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來看,丁洪福、李樹玲(2012)[12]分析了遼寧省不同地級市消費信貸的發展情況對地區經濟的影響,結果發現雖然消費信貸對不同地級市的經濟影響大小和程度不同,但是總體效果是良好的。張艾蓮、劉柏(2012)[13]應用離散選擇模型分析了短期消費信貸和長期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發現長期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較為顯著。從經濟轉型角度看,劇錦文、常耀中(2016)[14]認為雖然目前中國的消費信貸處于初期階段,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如國外明顯,但仍然具有正向作用。吳麗萍、孫英雋(2016)[15]運用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得出我國的消費信貸余額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穩定的正向關系。李海央、朱明月(2018)[16]通過構建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發現消費信貸政策對經濟穩定指數、經濟安全指數、結構優化指數、產業升級指數、資源環境指數和民生改善指數存在正向促進效應。
從以往的研究中來看,大多數學者認為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正向關系,且大多數學者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來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較少有學者采用面板數據模型來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鑒于此,本文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重點探討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且通過實證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
三、中國消費信貸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消費不斷增加,消費信貸發展空間巨大。如圖1所示,2007年我國消費信貸余額是3.27萬億元,但2018年達到了37.79萬億元,說明我國消費信貸規模逐步增加,且消費信貸余額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之比從12.51%增加至27.73%,該指標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說明我國消費信貸發展潛力巨大。
消費信貸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本文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如今的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尤其是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各種借款平臺層出不窮,加上對個人征信監管力度欠缺,使得借錢消費變得越來越容易。第二,隨著居民傳統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需求的增加,使得最廣泛群體的借貸需求得到全面釋放,從而使消費信貸市場發展空間巨大。第三,年輕消費者群體對消費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80后”“90后”甚至“00后”年輕人具有很強的借貸意愿和消費意愿,而他們正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人群。
當然,消費信貸較快的增長也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2018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上述政策均對消費金融的發展持積極態度,要求不斷提升消費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實證分析
1.變量的選取及數據來源
由于諸多學者均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著重對消費信貸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由于GDP是衡量一國經濟增長的最好指標,并能很好的反應經濟增長的狀況,因此本文選用各省的GDP作為研究經濟增長的指標;從目前我國消費信貸的發展歷程以及市場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個人消費信貸已成為消費信貸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以個人消費信貸余額作為消費信貸水平的指標。
此外,需要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加以控制,本文所選取的主要控制變量有各地區實際固定資產投資K、各地區人均受教育水平edu、政府規模gov、城市化率city。原因如下:根據經濟學理論,資本是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總產出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是人力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城鎮化是拉動我們國家消費、投資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引擎,是我們國家未來一段時期內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推動力量;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本文以地方政府投資作為研究對象。
各個變量的構造及數據來源如表1所示。
2.模型的設定
本文選取2007~2018年我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借鑒以往的參考文獻,模型的基本形式如模型1所示,其中z_it代表控制變量,ε_it代表隨機擾動項,下標 =2007,2008,…,2018代表樣本期間, =1,2,3,…,31代表我國31個省市。但為了進一步檢驗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本文將消費信貸的平方項引入方程并作為解釋變量,如模型2所示。
3.數據描述
各個變量的統計性描述如表2所示。由表2所知,我國各省市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占地區GDP的比重均值為18.20%,最小值為0.21%,最大值為60.33%,兩者相差較大,從表2中各個變量的統計性描述也可以看出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4.實證檢驗及分析
(1)混合回歸
作為參照系,首先對模型1、模型2進行混合回歸。由于同一個地區不同時期之間的擾動項一般存在自相關,而普通標準誤的計算方法假設擾動項獨立同分布,故普通標準誤的估計并不準確,因此在估計中使用聚類穩健標準誤。
混合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中可以看出,混合回歸中無論是模型1,還是模型2,多個回歸系數并不顯著,且個別變量的回歸系數為負值,與經濟理論不符,故回歸的結果不理想。由于混合回歸的假設是不存在個體效應,而我國31個省市的實際情況是不相同的,可能存在不隨時間而變的遺漏變量,所以,需要繼續驗證是否存在個體效應。
(2)固定效應
個體效應分為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在不確定是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的情況下,首先考慮使用固定效應模型(FE)。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1中變量cc的回歸系數并不顯著,說明消費信貸余額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這線性關系。而在模型2中,變量cc的一次項系數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平方項系數在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消費信貸余額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非線性關系。
應選擇混合回歸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所設定的面板數據模型對應的F檢驗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拒絕采用混合模型,說明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合適。同時根據最小二乘虛擬變量模型(LSDV)的回歸結果,大多數個體虛擬變量均很顯著(P值為0.000),故可以放心地拒絕“所有個體虛擬變量都為0”的假設,即認為存在個體效應,不應使用混合回歸。
(3)隨機效應
通過上面的分析結果,基本確定了個體效應的存在,但是個體效應仍可能以隨機效應(RE)的形式存在,所以我們將按照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檢驗個體隨機效應的LM檢驗的結果顯示,P值為0,即LM檢驗強烈拒絕“不存在個體隨機效應”的原假設,認為在“隨機效應”和“混合回歸”二者之間,應該選擇“隨機效應”。
(4)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
在處理面板數據時,前面已經分別做出了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回歸結果,但究竟是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為此,根據豪斯曼(Hausman)檢驗來確定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如果拒絕原假設,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反之選用隨機效用模型。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在傳統Hausman檢驗中,P值為0,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拒絕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說明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效果更佳。為了進一步進行檢驗,采取穩健Hausman檢驗,結果也顯示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5)實證結果分析
由表3的回歸結果可知:
第一,從面板數據回歸檢驗結果看,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比較合適。在固定效應模型1中,個人消費信貸余額占地區GDP比重的回歸系數值為0.4111518,且不顯著,表明我國個人消費信貸余額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具有線性關系。在固定效應模型2中,個人消費信貸余額占地區GDP比重的一次項和二次項回歸系數均顯著,表明個人消費信貸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且是U型關系,當個人消費信貸余額低于U型曲線最低點時,增加個人消費信貸余額會抑制經濟增長,只有當個人消費信貸余額高于U型曲線最低點時,消費信貸的增加對經濟增長才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國家政策對消費信貸余額的控制至關重要。從R2值來看,固定效應模型2的R2值為0.9217,說明模型的整體擬合效果較好,故最終選擇的模型為固定效應模型2。
第二,從控制變量方面看,實際固定資產投入的回歸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值,表明資本的投入會促進經濟增長,這與經濟理論相符。同樣,當地政府財政支出、地區教育發展狀況和城市化率,三者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值,說明合理增加財政支出能更好發揮財政政的策職,從而加速經濟增長的水平和速度,城鎮化和教育發展的程度的深化都將促進經濟的增長。
第三,從空間穩健性方面看,由于近些年來國家對新疆、西藏地區賦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增大財政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發展基礎教育,因此將新疆、西藏地區從總樣本中刪除,對子樣本進行回歸分析,檢驗空間上的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回歸結果顯示,個人消費信貸余額占地區GDP比重的一次項和二次項回歸系數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且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與總樣本的回歸系數相比,其變化幅度并不大,說明模型在空間上具有穩健性,進一步支持了前文的研究結論。
五、總結與建議
本文主要研究了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我國31個省市面板模型的檢驗估計,結果表明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消費信貸在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作用,針對我國消費信貸的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實行地區差異化治理。通過本文的研究可知,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各個地區對消費信貸政策的反應程度不同,通過對各地區的深入分析實施不同的消費信貸政策,確保消費信貸能更大幅度地促進經濟增長。
(二)加強互聯網平臺消費信貸的監管力度。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其技術優勢為客戶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不斷推出信貸創新產品和工具,正在逐漸改變金融消費習慣,因此,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極其重要。
(三)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目前我國個人信用征信制度還不夠健全,很多用戶還沒有征信記錄,造成目前“多頭借貸”和“共債風險”較大,不利于從源頭上把控消費信貸風險,對此我國應盡快加強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基礎建設,搭建全方位的個人信用征信體系從源頭上做好消費信貸規范發展。
(四)嚴格消費信貸信息披露。隨著線上貸款市場的發展,基于信息技術的蓄意造假、欺詐行為也日益增長,完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是夯實消費信貸的基礎。我國在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上,既要避免過猶不及,也要避免“放空炮”,從我國實情出發,為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Marijana D,Sanja J. Consumer credit market in European Union[J]. European Scientific Journal,2014,2(1):410-420.
[2]Wheatley W. Consumption,Credit,and Institutions:Using Field Research and Theory to Consider Poverty Alleviation[J]. Forum for Social Economics,2014,43(1):57-96.
[3]Paul Langley. Consuming credit[J]. Consumption Markets&Culture,2014,17(5):417-428.
[4]Ryan M.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Irish consumption[J].Quarterly Bulletin Articles,2003,67-89.
[5]Stefan A,Zeng Z. Credit growth,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a three-regime TVAR model[J]. Applied Economics,2014,46(24):2936-2951.
[6]Ning Ding. Consumer Credit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The Chinese Economy,2015,48(4):269-278.
[7]Guan-Chun Lua,Chien-Chiang Leeb,Lei He.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Insurance and Credit Markets o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J]. Global Economic Review,2016,45(1):1-18.
[8]楊鵬艷. 消費金融的理論內涵及其在中國的實踐[J]. 經濟問題探索,2011(05):97-101.
[9]張艾蓮,劉柏. 日本消費信貸及其對中國消費經濟發展的啟示[J]. 現代日本經濟,2013(05):1-8.
[10]李紅軍. 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的消費信貸效應檢驗與分析[J]. 消費經濟,2013,29(04):14-17.
[11]杜朝運,鞏燕華. 居民消費、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J]. 發展研究,2015(04):56-59.
[12]丁洪福,李樹玲. 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實證研究[J]. 商業時代,2012(02):41-42.
[13]張艾蓮,劉柏. 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的協動關系研究[J]. 稅務與經濟,2012(01):38-40.
[14]劇錦文,常耀中. 消費信貸與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證研究[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37(07):29-36.
[15]吳麗萍,孫英雋. 供給側改革下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J]. 中國林業經濟,2016(03):
1-4+10.
[16]李海央,朱明月. 消費信貸政策對經濟增長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傳導效應——基于Bayesian FAVAR模型的測算[J]. 經濟問題探索,2018(05):25-37.
[17]唐紹欣. 我國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A]. 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領導小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2013)——創新驅動的中國經濟[C].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領導小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2013:15.
[18]丁寧. 中國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14(03):62-68.
[19]馬利軍. 關于我國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研究——基于VECM模型的分析[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01):121-124.
(責任編輯:顧曉濱)
作者簡介]胡冰倩(1994年-),女,河南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計量分析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