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方式,調查分析了浙江省溫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基本特征、合作社內部運營、農戶對合作社的服務需求、合作社發展的制約因素等情況,分析了溫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合作社運行機制不規范、合作社帶動力小、社員合作意識薄弱、農業從業人員出現斷檔、內部信用合作薄弱等問題,提出了完善農業合作組織治理和監督機制、推進農民合作組織的整合提升、加快培育現代職業農民和經營管理人才、完善外部社會服務功能等對策。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狀況;政策建議;浙江省溫州市
中圖分類號:F276.2? ?文獻標志碼:C?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7.010
農民合作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處于弱勢的農民的聯合性組織,正在成為引導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載體,它推進廣大分散小農戶全面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分享現代化的成果,促進鄉村治理的改善和農村社會的穩定[1]。在政府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迅猛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189.19萬個[2]。但與此同時,有學者通過實地深入調研后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合作社不再運營,已運營的合作社大量表現出與現行規制不符合的特質;許多合作社由資本所有者和農村經營群體主導,合作剩余和政策性收益未被廣大成員分享[3]。也有學者認為,有效發揮作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占比不高,存在大量沒有開展任何業務活動的空殼農民專業合作社[4]。
溫州市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展探索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經歷了萌發、起步、全面推進、快速發展和提升發展5個階段。根據溫州市農業農村局發布的農經統計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溫州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11 215個,其中被市縣農業主管部門認定為規范社的906個,占總比例的8.08%。有專家認為溫州農民專業合作社中1/3為僵尸社,合作社運營不太規范,帶動力小。基于此,筆者以溫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對其實際運營狀況展開調查研究,了解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現狀,發現其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1 運營現狀
筆者針對溫州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和合作社社員展開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合作社理事長和合作社社員有效調查問卷分別為87份和130份。
1.1 合作社理事長基本特征
1)年齡。合作社理事長年齡在40歲以上的占絕大部分。40歲以下的理事長占28%,40~50歲的理事長占48%,50歲及以上的理事長占24%。2)學歷。高中或職高及以下學歷所占比例較多,共計59.5%,但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較少。3)身份。合作社發起人以專業大戶為主,所占樣本比例為60.5%;而營銷大戶、企業人員、科技部門人員、鄉鎮干部等作為發起人的所占比例相對較低。4)工資。實際運營中,大部分合作社理事長不領取工資或補貼,所占比例為72.3%。而這一點也在農戶調查問卷中得到驗證,調查樣本中有72.55%的被調查者表示合作社理事長未領取工資或補貼。
1.2 合作社基本情況
1)注冊資金。大部分合作社注冊資金達到50萬元以上,占總樣本比例為70.6%。2)社員規模。合作社社員規模集中在30人以下,所占比例為47.1%。3)建立方式。主要以農民自發組建為主,占總比例的70.4%;其次為農村能人或大戶領辦,所占比例為19.8%;而由加工營銷企業、農技部門、基層政府推動組建、供銷社領辦的合作社所占比例均不足5%。4)固定設施。有固定辦公場所的合作社所占比例為89.5%;有農業服務設施的合作社所占比例為75.3%;有農產品生產示范區的合作社所占比例為66.7%。4)品牌建設。沒有商標的合作社所占比例為40.3%,有縣級品牌的合作社所占比例為41.7%,而有省級品牌的合作社所占比例僅為4.2%。
1.3 合作社內部運營狀況
1.3.1 社員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
針對合作社社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有1/4的受訪者對于合作社的性質和功能、對社員承擔的義務、合作社民主決策認識、盈余分配等方面處于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的狀態。有近4成的社員對合作社的相關認識處于了解一些的狀況。而對合作社的相關認識比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僅約3成。
1.3.2 合作社內部服務狀況
1)通過合作社銷售農產品方面。針對加入合作社農戶的調查問卷顯示,合作社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有40.9%的農戶通過合作社銷售不到30%的農產品,其中有14.8%的農戶完全不通過合作社銷售農產品;僅有36.4%的農戶通過合作社銷售農產品達到90%以上。2)收購價格方面。有48.8%的合作社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合作社農產品,僅有26.7%的農戶反映合作社農產品收購價低于市場收購價。3)與合作社保持銷售關系的意愿方面。持愿意態度的農戶所占比例為78.4%。4)品牌方面。有30.7%的農戶表示無品牌,有37.5%的農戶使用自營品牌和商標,僅有31.8%的農戶使用合作社品牌,這表明合作社在自身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比較薄弱。5)年度分紅方面。有40.2%的農戶表示有分紅。
1.3.3 合作社服務農戶的成效
大多數農戶對合作社的所發揮的作用比較認可,對所在合作社提供服務滿意程度處于比較滿意和很滿意的比例高達66.7%,而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的比例僅為5.8%。在合作社在家庭經營中的作用評價上,有51.1%的農戶表示“有一定作用”,有14.4%的農戶表示“作用較大”,有18.9%的農戶表示“作用很大”。有近4成的農戶表示,合作社在降低經營成本和提高產品銷售價格方面能發揮較大或很大的作用。有約2成的農戶表示合作社“作用很小”或“沒有作用”,這表明有一些合作社成立后缺少實質運營,處于“僵尸”狀況。
1.3.4 合作社財務制度的規范性
1)合作社財務人員設置方面。有56.3%的合作社設有專職會計人員。2)記賬方式方面。聘請代理人記賬是合作社的主要選擇,所占比例為55.3%,由自己的會計人員記賬的所占比例為42.1%,有一些合作社理事長負責記賬。3)合作社現金開支審批方面。合作社理事長審批是主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達79.5%,專設出納的合作社所占比例僅為9.6%,專設會計的合作社所占比例為9.5%。4)合作社記賬原始憑證方面。有近2成的合作社理事長表示大部分業務沒有原始憑證或幾乎沒有原始憑證,而每筆業務都有原始憑證的合作社僅占26.9%。
1.4 戶對合作社的服務需求
在“最希望合作社提供的服務”方面,加入合作社的農戶目前希望得到的服務排前三位的分別是“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供應”和“資金服務”,其所占比例分別為38.3%、21.5%和19.6%。
1.5 制約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因素
1)制約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問題中,“缺資金”是多數合作社理事長反映的主要問題,占受訪者總比例的63.5%。他們的資金短缺主要是用于統一批量購買合作社生產資料、年底前支付社員銷售貨款但其購買企業尚未結清貨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用于對已申報項目的啟動資金。在資金需求方面,合作社需求資金集中在10萬~100萬元;資金周轉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半年和一年時間,占總比例的75%。調查結果顯示,溫州市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內部開展信用合作(等)活動的還不多,已開展社員資金互助、農信擔保貸款和農資賒銷的合作社所占比例分別為28.7%、26.4%和17.2%,仍有9.4%的合作社未開展任何形式的信用合作。2)制約合作社發展問題中排第二位的是“社員合作意識薄弱”。調查中,多位理事長表示,由于社員合作意識較為薄弱,協調大部分社員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等較為困難。3)“缺技術”和“缺經營管理”也是制約合作社發展的問題。
2 存在的問題
2.1 合作社運行機制不規范,未真正實現農民的聯合
溫州市合作社日常運行過程中,大部分合作社理事長不領取工資,不收取會費,少數大股東出資額占較大比例。在這種運行體制下,合作社往往被大戶、能人或者龍頭企業所掌控。此類合作社的運行模式和股份制農業企業類似,農戶只能得到少部分來自合作社的服務,無法真正提高農民的市場談判力,這與合作社“為全體社員謀取利益”的辦社原則相背離。當合作社組織治理機制不完善時,組織中普通成員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護,普通社員往往存有“搭便車”心理,有時不太愿意積極參與合作社的治理。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社員提供無償服務為主,沒有自主經營創收能力,在新品種引進及新技術試驗、示范、技術培訓、市場開發等方面所需資金嚴重不足,影響了合作社功能的發揮。
2.2 合作社帶動力小,社員合作意識薄弱,抱團合作
較為欠缺
溫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偏小,自身力量單薄,帶動力小。1)規模方面。合作社社員規模集中在30人以下的所占比例高達47.1%。2)日常運營方面。有56.5%的合作社未聘請專職工作人員,有67.1%的合作社未建有自身網站。3)農產品銷售方面。有45.9%的合作社主要產品沒有質量認證;沒有商標的合作社所占比例為40.3%,而有省級品牌的合作社比例僅為4.2%;有40.9%的農戶通過合作社銷售30%農產品不到,其中有14.8%的農戶完全不通過合作社銷售農產品。有52.6%的合作社未提供產品加工。
社員合作意識的薄弱成為制約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高達40.62%的合作社社員年齡在50歲以上,超過一半的社員學歷分布在初中及以下水平,而對合作社的相關認識比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僅約占3成。合作社構成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對合作社運營不太了解及無法監控合作運營等原因造成了合作社社員合作意識薄弱,這從另一方面也導致合作社無法發展壯大。單個合作社勢單力薄,各社之間的聯合與抱團發展成為必然選擇。
2.3 管理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專業人才缺乏,農業從
業人員出現斷檔
調查結果顯示,溫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起人以專業大戶為主,而營銷大戶、企業人員、科技部門人員、鄉鎮干部等作為發起人的所占比例相對較低。而在學歷分布上,主要以高中/職高及以下學歷,占樣本的59.5%,本科學歷僅為3.6%。合作社的發展狀況與其理事長的個人能力息息相關,合作社理事長的文化程度不高、農業科技水平較低、市場信息不對稱、缺乏對合作社壯大發展的駕馭能力等原因,導致目前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停留在初始階段,機械化、現代科技應用程度相對較低,經營管理方式仍是沿襲傳統管理方式,無法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快速發展。
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和就業,但目前能夠吸引并留下扎根于農業的大學生并不多,許多合作社理事長反映他們的合作社成為了一些剛畢業大學生就業的跳板。但調查中發現,許多農業經營者希望聘請專業人員來協助自己管理合作社或農場,但因為目前農業無經營管理人才可挖,做農業靠經營者單打獨斗,分身無術,制約了農民合作組織內部管理的規范。
合作社未來發展中還有一個難題就是農業從業人員后繼缺人。本次調查中,有24%的合作社理事長年齡在50歲及以上,加入合作社農戶年齡在50歲及以上的比例高達40.62%。如果不鼓勵年輕人加入,農業從業人員在未來十年高齡化現象嚴重。由于從事農業收入不高、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較差、心理承受壓力大等原因,一些合作社的理事長表示不打算讓子女繼承這份事業。
2.4 農民合作組織內部信用合作薄弱
溫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社員及普通農戶都存在資金缺口,但目前信用合作的形式較少,無法很好地解決資金需求。扶貧資金互助會、資金互助社和資金互助會等形式是溫州市力推的主要信用合作形式。但扶貧資金互助會由于資金規模小,一些互助會只有30萬元,能帶動的農戶數量和資金扶持力度均不大。
3 對策建議
3.1 完善農業合作組織治理和監督機制
創新農業合作組織的治理機制,拓展和豐富“合作經營”的范疇,推動狹義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向廣義上的各類主體合作經營提升,允許產業鏈上要素流動的多方參與者組建或加入合作社,建立健全按要素提供和使用情況的二次返利制度。完善新型主體監測管護制度,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備案制度,探索建立專業合作社注銷登記的流程辦法,建立規模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定點觀察、動態監測和跟蹤服務制度。行政管理部門指導合作社按照合作原則及合作法法令經營,幫助合作社健全財務制度,維護社員權益。行政管理部門每年對合作社的社務、業務及財務進行一次全面稽查,獎優罰劣,引導合作社健康發展。探索借鑒臺灣的做法,由農口部門與學術機構及民間團體共同合作,建議“溫州市合作事業研習中心”常年辦理各種講習班,培養合作事業專業人員,普及合作教育,使合作社從業人員及社會大眾了解合作社的意義,提高合作社從業人員合作意識,為合作事業奠定社會基礎。
3.2 推進農民合作組織的整合提升
堅持抓好農民合作組織的規范化建設和示范化行動,推動合作社的聯合與再聯合。加快培育一批融合科技、流通、金融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引入股份合作,推進農民的聯合走向農民合作組織的產權聯合,努力通過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切實將農民合作社由數量型、松散型向質量型、緊密型轉變,發展多種形式的“三位一體”合作組織。
3.3 加快培育現代職業農民和經營管理人才
推行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鑒定雙證制。依托農民學院和溫州市農科院的力量,擴大農業領軍人才提升班,推動合作社理事長和龍頭企業主成為現代農業領軍人才(農業CEO);加大引進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創業就業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補助范圍,加強物質和精神激勵。注重對農村創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創業能力,帶動農村農業發展。針對于農業缺乏人才這一困境,建議由農業部門牽頭,設立一支由大學畢業生組成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定期派駐到規模較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為其服務,解決偏遠山區的農業經營組織留人難的問題。
3.4 完善外部社會服務功能
通過農合聯、農民合作社聯合會,不斷優化對農民合作社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搭建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大力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等形式,彌補合作組織自身功能的不足。加大金融服務,積極推行普惠金融工程,實施創業普惠、便捷普惠、陽光普惠,切實加大信貸扶持力度,努力滿足農民合作社開展生產經營的貸款需求。探索完善組織架構和運營機制,促進長效發展。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平臺,加快打造為農服務大平臺,積極承接各涉農行政部門可轉化為社會化服務的職能,為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外部支持。
參考文獻:
[1] 苑鵬.農民合作社——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軌道[J].上海集體經濟,2017(6):34-36.
[2]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2018)[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32.
[3] 潘勁.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據背后的解讀[J].中國農村觀察,2011(6):2-11.
[4] 苑鵬,曹斌,崔紅志.空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成原因、負面效應與應對策略[J].改革,2019(4):39-47.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19-12-13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與政府財政扶持體系優化路徑研究——基于農戶需求視角”(15NDJC277YBM)。
作者簡介:周勝芳(1983—),女,浙江溫州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民合作組織建設。E-mail: shengfang20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