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詩林 陳曦
摘 ? 要:滿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寧省的滿族文化底蘊比較豐厚,鄉村民居是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分析傳統文化對建筑構造的影響,并對于傳統的文化進行更深刻的學習,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讓鄉村民居可以更好的體現出當地的特有文化。
關鍵詞:傳統民居;滿族文化
1 ?引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大國,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氣候特征,環境特征,有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也有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每個民族都有特有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民居不但體現了各自的文化,因為其特性,保留的也較為完好。
2 ?緒論
我國歷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一直都很重視對于農村的發展,注意鄉村的建設,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提倡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遼寧省是滿族文化的發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將文化資源轉換為發展的動力,可以更快更好的發展遼寧省的鄉村民居。
3 ?相關概念
3.1 ?滿族
滿族形成于 17世紀初,歷史較為悠久。從先秦古籍中可以得知肅慎人就是滿族的先祖,在不同朝代史書上所記載的挹婁、勿吉、女真人等,都是肅慎人的后裔,也就是滿族人的祖先。滿族的文化十分豐富,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進程中,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取長補短。遼寧省是滿族文化的發祥地,全國約有60%的滿族人口都在遼寧省居住。從當前來看,遼寧地區對于滿族文化的保護比較完善,部分鄉村民居也都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
3.2 ?遼寧鄉村民居
受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遼寧省冬季寒冷且漫長,所以建筑最首要的功能就是保暖性要好,最典型的遼寧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單獨的三間房比較常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衍生。房子建造在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天氣寒冷,需要采光和取暖,這些由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空間布局,最后逐漸演變為一種風俗習慣。
4 ?滿族文化在民居上的體現
滿族信奉的是薩滿教,薩滿教是在原始信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薩滿教信奉“西”是比較尊貴的,因此西炕一般為祖宗神位,在墻上供奉著神位,在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尤其是禁止晚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長輩才可以坐。滿族過去的傳統民居,院內都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這是一根高度約為一丈,頂端有圓形銅頂的桿子,據說是因為烏鴉曾經救過滿族人的祖先,為了感謝,人們就在銅頂上放一些糧食,后來就逐漸演變為一種風俗習慣。
滿族人認為一家幾代人同住是和睦團結的象征,傳統的民居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在靠近墻的地方會有一排窄窄的炕,把南北的炕連在一起,這就是“萬字炕”,南北大炕為滿族人日常起居的場所,夜晚作為“床”使用,北邊的炕通常是晚輩在睡,南邊的炕則是長輩的,白天的時候炕可作為接待客人或者儲存雜物的場所。
滿族傳統的民居在室內都有設有火炕,于火炕相連的煙道會與屋內的地面齊高,煙排出的管道會低于室外地面,所以煙囪在地面上設置,俗稱“跨海煙囪”,這是滿族民居的典型特質。滿族鄉村民居房屋墻不作為外墻,居房通常都要帶一個院子,院墻比較低矮,有的甚至用木桿圍成院墻,俗稱“障子”,院里會有一些菜散養的家禽,這種的更利于通風;還有的直接用石頭堆砌成院墻,也是比較低矮,僅僅用來分隔內外。
4.1 ?當前的鄉村民居有何不足
(1)對原有的建筑缺少保護。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不斷的接觸著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對于自己原有的建筑提出了各種要求,對于原有的功能進行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并不注重對原有的保護,直接進行大規模的翻改,翻改的過程采用大量的新型現代建筑材料,所以保留的傳統民族特色建筑越來越少,滿族傳統居住建筑的文化底蘊也正在逐漸消失,民族文化感減淡了很多。
(2)建筑的形式過于單一。之前的建筑會因地制宜,根據所在地區的環境氣候,民族特色進行修建,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水平的進步,可供選擇的居住模式,住宅結構,建筑材料等越來越多,建筑的形式也過于“流水化”,因此在修建新的建筑時,不再考慮當地的氣候因素,人文因素等,在外觀上求新求異,即使南北地區的氣候自然人文條件差異很大,建筑的外觀形式也可以做到極其相似,缺少自身特色,太過于千篇一律。
(3)功能不夠完善。生活條件的提高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有些需求已被淘汰,例如之前民居窗戶大是便于發現野獸,現在對于這個功能的需求已經下降,且窗戶面積大并不利于保暖。傳統的南北大炕是長輩,晚輩同住的,現在年輕人普遍作息與長輩不同,不能滿足現在的生活需求,對空間的要求在提高,伴隨著房屋規模的擴建,但是盲目的擴建,只是要求空間面積的足夠大,不重視建筑內部的空間劃分,房屋的空間越來越大,使用率卻越來越低,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費。
4.2 ?鄉村民居今后如何發展
傳統鄉村民居是在學習本民族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地理氣候,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因素后,經過發展演變而來的建筑形式,千百年來,傳統的滿族文化影響了滿族的建筑風格,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滿族特有的文化符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發展傳統民居時,,要充分了解當前民居的特點,充分學習滿族特有的文化,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突出自然環境的主導作用,不光是給人美的享受,更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1)與當地的文化民俗進行結合。滿族文化有很多可以借鑒發展的地方,例如滿族房屋特有的口袋房,例如特有的門窗造型,院落大門等,都是很好的文化符號,都要進行保留。在修建新的房屋時,保留原有的外觀形式,好的外觀形式不光是給人美的享受,更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2)與環境更好的融合。遼寧地區多丘陵平原面積少,森林資源豐富,冬季氣候寒冷,在建造新的民居時更多的考慮地形問題,更好的與環境進行融合,功能上考慮到氣候因素,要注重保暖性。
(3)與現代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對于生活習慣做出了調整,并不代表要拋棄原有的傳統習慣,在保留原有的基礎上重新對空間進行小范圍的調整,對于老房子進行避免大規模的翻改,修繕時保持原有的外觀。
5 ?結束語
民居的的存在形式是地域與民族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其中包含了文化,習俗,信仰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地域指的是不同民族所在的位置不同,民居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不同,北方地區主要會考慮冬季寒冷,建筑要具有保暖性;民族則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不同,文化,生活習慣也會不同,體現在建筑上民居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于生活的要求,對于居住空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應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對于原有的傳統民居進行保護,并加以改造,使之更適合當前人們的生活需求,發揚滿族特色民居院落布局的優點。
參考文獻:
[1] 金良生.滿族建筑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
[2] 徐燕文.滿族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D].建筑,2017.
[3] 王其韻.中國民居[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沈詩林 (1974—)男,漢族,祖籍遼寧蓋州,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授,研究生導師。
陳曦(1997—)女,漢族,祖籍河南柘城,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
項目基金:
本文系2018年度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遼寧滿族特色村寨文化保護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研究”(項目編號:L18BJ007)與“少數民族本土非遺文化在遼寧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L18DMZ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