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波
摘 ? ?要:新式環保型生活垃圾中轉站,不但轉運的效率高、規模大、自動化程度高,消除了異味及病菌,消除了垃圾的二次污染,極大地改善了周邊的空氣質量。根據GJJ/T 47—2016《生活垃圾轉運站技術規范》要求,在建筑設計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關鍵詞:垃圾中轉站;建筑;環保
1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廢物也隨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的狀況以及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也越加明顯。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處理越來越困難,由此而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要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產業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就必須面對混合收集、可回收物質的含量和熱值低,垃圾含水率和可生物降解的有機含量高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
(1)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類、金屬、塑料、玻璃等。
(2)餐廚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食品類廢物。
(3)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
(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
當垃圾產生量較大,而垃圾產地到集中處理處置設施的距離較遠,為了減少垃圾長距離清運的運輸費用而在垃圾產地(或集中地點)至處理處置設施之間所設的垃圾壓縮和中轉設施,以提高垃圾清運效率,降低垃圾運輸成本,垃圾中轉站就應運而生。收集到的垃圾由專門的垃圾車運到垃圾中轉站。新式環保型垃圾中轉站,采取環保型壓縮設備,并擁有物理除臭和封閉式操作系統,消除了垃圾存放和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臭氣、異味及蚊蠅和二次污染。從而徹底杜絕了垃圾站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且有效降低了綜合營運成本。垃圾被運到轉運站后要進行壓縮處理,之后這些垃圾被分類運至終端處理。
新式環保型垃圾中轉站,不但轉運的效率高、規模大、自動化程度高,而且由于配備了垃圾站污水處理設備,污水和臭氣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防漏措施到位,消除了異味及病菌,消除了垃圾的二次污染,極大地改善了周邊的空氣質量。根據GJJ/T47—2016《生活垃圾轉運站技術規范》要求,在建筑設計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分別是規劃選址、總圖設計、消防設計、建筑形式及內部裝修。
2 ?規劃選址
(1)中轉站選址應符合城鄉總體規劃和環境衛生專項規劃的要求。
(2)中轉站選址應綜合考慮服務區域、服務人口、轉運能力、轉運模式、運輸距離、污染控制、配套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轉運站服務半徑與運距應符合下列規定:①采用人力方式運送垃圾時,收集服務半徑宜小于0.4km,不得大于1.0km;②采用小型機動車運送垃圾時,收集服務半徑宜為3.0km以內,城鎮范圍內最大不應超過5.0km,農村地區可合理增大運距;③采用中型機動車運送垃圾時,可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服務半徑。
(3)應設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運線路的地方。
(4)應滿足供水、供電、污水排放、通信等方面的要求。
(5)轉運站不宜設在下列地區:①大型商場、影劇院出入口等繁華地段;②鄰近學校、商場、餐飲店等群眾日常生活聚集場所和其他人流密集區域。
3 ?總圖設計
中轉站的總體布置應依據其規模、類型,綜合工藝要求及技術路線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總平面布置應工藝合理、布置緊湊、交通順暢,便于轉運作業;應符合安全、環保、衛生等要求;(2)轉運作業區應置于站區主導風向的下風向;(3)年輛出入口應設置在站區遠離周邊主要環境保護目標的一端;(4)應設置圍墻;(5)對于分期建設的大型轉運站,總體布局及平面布置應為后續建設留有發展空間;應將人、車出入口分開設置;(6)轉運車間及卸、裝料工位宜布置在場區內遠離鄰近的建筑物的一側;(7)轉運車間內外卸、裝料工位應滿足車輛回車要求;(8)轉運站周邊應設置綠化隔離帶,大、中型轉運站隔離帶寬度宜為5m~10m,小型轉運站隔離帶寬度不宜小于3m;轉運站綠地率宜為20%~30%。
4 ?消防設計
轉運站防火等級的確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和GB 50140—2005《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關于生產的火災危險性分類的表述是“常溫下使用或加工難燃燒物質的生產”,屬丁類;關于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分類表述是“難燃燒物品”,屬丁類。
生活垃圾轉運站作業中各環節(車輛運輸、卸料、壓縮、轉運)不存在易燃燒環節,卸料地坑或卸料容器中的垃圾不長期存放,基本為日產日清,不易產生可燃性氣體。生活垃圾含水率一般在50%左右,屬于常溫下使用或加工(即卸料、壓縮、轉運過程)難燃燒物品,故應將生活垃圾轉運站的火災危險性類別設為丁類。對照GB 50140—2005《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可按輕危險級配置滅火器。
但是對于具備分類收集及預處理功能的綜合型轉運站,其中可回收物多為紙張、塑料等易燃物,故可回收物儲存間(室)等存放易燃物品的設施的火災危險性類別升至丙類;并應按中危險級配置滅火器。
5 ?建筑形式及內部裝修
(1)轉運站行政辦公與生活服務設施應符合下列規定:①用地面積宜為總用地面積的5%~8%;②中小型轉運站可根據需要設置附屬式公廁,并應與轉運設施有效隔離。站內單獨建造公廁的用地面積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CJJ 27—2012《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的有關規定。
(2)轉運站的建筑結構形式應滿足垃圾轉運工藝及配套設備的安裝、拆換與維護的要求,宜采用框架結構形式。建筑風格、色調應與周邊建筑和環境協調,外立面采用易清理耐沖洗材質,宜采用側窗天然采光,通風并設置排風設施。
(3)中轉站內除塵除臭范圍包括卸料間和壓縮轉運車間。主要采用的措施為:①轉運站建成密封系統,使生活垃圾在全封閉的垃圾中轉站內進行中轉、壓實。防止垃圾在卸料、壓縮過程中散發出的H2S、NH3和灰塵等污染物對大氣和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卸料口處設置快速卷簾門;②設置除塵除臭設備:包括負壓抽風除塵系統、投料口噴淋除臭系統、空氣凈化系統,轉運車間內形成負壓,無臭氣外溢。臭氣經過處理后,達到GB 14554—1993《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后排入15m高空。
(4)防腐處理:轉運車間地面和內墻面1.5m以下均做防腐處理,地面采用自流平環氧砂漿面層,內墻面1.5m以下采用防水面磚,達到防滑防腐、易于清潔的要求,頂部可采用耐潮濕、防霉頂棚。
生活垃圾中轉站為城市基礎設施,以服務于社會為主要目的,它既是生產部門必不可少的生產條件,又是居民生活的必要條件,所產生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需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