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琴



摘 ? ?要:以深圳石巖湖生態景觀為研究對象,從基地現狀特征,城市空間格局,城市生活藝術等出發。以雨水收集、水質凈化、白鷺生境營造為前提,完善生態系統,激活生態環境為目的。融入白鷺文化,并以六大主題空間為設計主題,營造生態文化棲息地,成為區域富有野草之美、親近和探索自然、水境和生境優良的郊野型景觀碧道。
關鍵詞:生態景觀;棲息地;生境;白鷺;碧道;郊野型
1 ?前言
深圳的許多條河流都被貼上過“黑臭水體”的標簽,從2015年起,深圳全面開展水污染治理,力爭還每條河流水清岸綠。在現有的治理基礎上,如何做到水環境生態長治久清,更好地為民所享?按照《省河長辦關于開展萬里碧道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圳啟動“萬里碧道”行動計劃,預計2025年全市將完成1000km碧道建設任務。
作為“萬里碧道”的組成部分,石巖湖碧道濃縮出“以水為脈、繞綠成環”的生態型城市范本。石巖湖碧道的選線與省綠道2號線、市綠道、社區綠道相連接,同時將郊野公園、市政公園、濕地公園串聯起來,形成回環、完整的生態綠色廊道,實現片區組團資源綠色共享。石巖湖作為萬里碧道中的一個節點,給其景觀營造帶來了挑戰。
2 ?項目概況
2.1 ?項目區位
項目位于廣州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水庫內,水庫是深圳飲用水的重要水源基地之一。距離寶安國際機場 40 分鐘車程,周邊臨近市政主路松柏路,交通通達性強。
2.2 ?上位規劃解讀
根據《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適應建設生態城市和國際化城市的發展目標,結合位于“三帶兩心一谷”的城區空間結構,以及在《深圳市碧道試點建設階段規劃設計指引》中五道一體的高標準碧道的指引下,對石巖湖碧道設計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而在《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寶安綜合規劃(2013—2020)》、《深圳市寶安區城市更新“十三五”規劃》等規劃內容中對石巖片區有了明確石巖定位,即打造成為山水生態格局的國際化濱海名城中的石巖科技健康綠谷,同時《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對石巖水庫片區也提出了依法加強水源保護區的保護,清退一級水源保護區的建設工程,加強水土流失治理的要求。根據這些上位要求,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需要以保護水源,改善水質、完善碧道系統和美化環境為重點。
2.3 ?設計范圍
項目位于廣州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水庫范圍內,東臨松柏路,西接南光高速,北至星湖路,南靠洲石路。交通便利,場地內地貌多為丘陵,臺地為主,地勢東高西低。本次的設計范圍包括泥庫、調蓄庫、生態庫、人工濕地區、生態堤,總面約113.63公頃,水域面積為57.96公頃,陸地面積為55.64公頃。
2.4 ?周邊工程銜接
(1)道路銜接:園路、巡庫路與石巖河濕地內部園路相銜接。
(2)景觀銜接:功能空間上延續濕地功能,對水質進一步深化處理,保證一級水源地的水質環境,植物運用上在與原有濕地相互協調的基礎上,結合項目特性,增加大量草本水生植物,營造富有野趣的生境系統;同時融入文化內涵,形成項目的獨特魅力。
(3)水系銜接:石巖河→石巖河濕地工程處理→石巖河→本項目人工濕地區,石巖河濕地工程處理水質標準為地表水Ⅲ類水,滿足本項目水質需求,可直接排入本項目濕地。
2.5 ?項目現狀解讀
(1)生態基底較好。項目區高差小,較為平坦,周邊植被茂密,白鷺紛飛,生態自然資源良好,景觀可塑造性強。
(2)入庫水質較差。河道流入水庫的水未經處理,長期會影響水庫里的水質。
(3)景觀效果不佳。河道中雖植物茂密,但雜草叢生,沒有層次關系,景觀性不強。
(4)道路系統不完善。基地中道路路網系統不完善,通暢性與安全性嚴重缺乏。
(5)基礎配套設施缺乏。場地內無任何服務設施與休息平臺,缺少導向系統和警示系統。
2.6 ?項目設計策略
(1)盡量減少人工痕跡,模擬自然,運用自然簡的設計手法。
(2)生態優先原則,回歸自然。
(3)在滿足城市休閑的需要的同時保證生態修復與生境的營造,減少人類活動生物的干擾。
(4)材料的選取上,簡潔環保為主,滿足持久耐用性。
3 ?設計概念
眾所周知,石巖水庫是深圳飲用水的重要水源基地之一 ,同時也是深圳市的休閑旅游景點之一,項目處于準保護區,通過設計實現完善生態系統,激活生態環境的目的。
設計的靈感來源于白鷺,它享有“環保鳥”的美譽 , 是深圳市的“精靈”,代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象征著生態的生機與活力。也是生態環境的“檢測器”。所以,整體設計以展翅翱翔的白鷺為原型,將其落到整個項目作為平面構成,寓意著社會科技與自然環境的再一次飛躍,表達“生境 · 畫境 · 意境”之美。
4 ?項目愿景
通過設計實現以營造生態文化棲息地,共建健康生態綠谷,成為寶安區一條亮麗的郊野型碧道的項目愿景。以“詩意勝境白鷺飛”為設計主題,營造一個具有文化和意境的景觀空間。
5 ?設計方案
5.1 ?空間布局
整個路網和空間布局以展翅高飛的白鷺為原型,根據現狀實際情況,以保證水源地為目的。以大壩觀景平臺為白鷺的頭和身軀,像一只仰望飛天的白鷺,而兩翅下落的區域左邊化身為人工濕地區、右邊為白鷺文化園,人工濕地形成蘆葦蕩漾的景觀效果,臨近濕地公園區域,考慮跟濕地的相互關系,美化濕地天際線,形成密林水岸的景觀效果。白鷺正對的白鷺洲是白鷺理想棲息地,而臨近濕地公園的水岸將成為白鷺覓食之地。
5.2 ?豎向設計
整個湖區的生態庫區的池底線標高為30.5m(人工濕地區為30.7m ),常水位控制線標高為31.5m,控制水位標高為38.8m,巡庫路標高大都為40m以上,在這些標高控制線間,用放坡的處理方式,對于岸線盡量對其緩坡延長處理,營造鷺覓食的淺灘空間。
5.3 ?功能分區——整個方案分成四個大區
白鷺筑巢區(自然保育區)——該區域屬于生態保護區,保護生態環境,增強改 善生境品質,打造真正自然生態的白鷺棲息地。
科普觀景區—— 對于場地的高差,采用了石籠臺地景觀,設置了白鷺展覽館、觀景平臺等進行科普教育與觀景。
文化展示區——區域內設置了白鷺文化展示區,設置了文化廊、觀鳥屋、 觀鳥平臺、生態步道等,為游客提供體驗、學習的鮮活教材。
白鷺覓食區(水質凈化區)——園區以架空廊橋的形式減少人類活動對生物的干擾,濕地起到了生態水凈化的作用、提升了生物多樣性,營造豐富的生境系統。
5.4 ?重要節點設計
結合功能和概念主題,項目分為白鷺堤、白鷺文化園、白鷺洲、濕地秘境、森澤水岸、白鷺家園六大主題區。
5.4.1 ?白鷺堤
大壩以觀景平臺為中心,觀景平臺和大壩巡庫路間結合地形形成臺地景觀,兩側通過路網和休閑空間與周邊區域進行銜接,觀景平臺降低,臨近水面,在大壩頂端對應平臺的位置將視線打開。在大壩頂設置環形主題雕塑,寓意白鷺齊飛,人與自然和諧圓滿的美好境象。在現場原有擋墻區域,為有保證擋墻透水孔的正常使用,在這些區域通過石灘的形式處理,保證透水的同時,可為生物提供生活場所,豐富生物多樣性(見圖1)。在白鷺堤北側的休閑空間,結合慢行系統,慢行系統實行分離式,騎行和步行分離。臨近步行一側局部擴寬處理,形成休憩空間,騎行、休憩、步行互不干擾。
5.4.2 ?白鷺文化園
延續大壩白鷺形態,白鷺翅膀下落于基地西側設置白鷺文化園,白鷺文化園由國際園、現代園、古代園、枯石灘和生態灘涂構成。展示古往今來關于白鷺的相關文化。在臨近大壩區域結合設置觀鳥亭,能很好的將大壩和周邊的美景盡收于眼底。在東南角,設置枯石灘和生態灘涂,為人們提供一個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場所。
在白鷺文化園,可靜坐于草坪,或是可以登高遠望,一覽遠山近水白鷺紛飛的美景,或是移動擺放的樹枝石塊,堆起的堡壘和小屋,或是玩水踩泥,摸小魚,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熱情,打造這個區域獨具一格的特色(見圖2、3)。
5.4.3 ?濕地秘境
延續大壩白鷺形態,白鷺翅膀下落于基地的東側設置梯田生態濕地,慢行道沿著梯田濕地之間形成人行網絡。將現狀明渠改造設計為雨水花園,用于雨水的收集,以及水質的凈化。濕地與生態庫間用生態堤分隔。在常水位的狀態下,從石巖河入庫的水,先統一進入濕地,梯田濕地分成塘,每個塘間利用高差,水自然流入下一個塘,對于水自身來說也是起到一個爆氣凈化的作用,且塘與塘間的跌水口錯位布置延長水在濕地的停留時間。在軟景的營造上,人工濕地水塘凈化區域以常規的水生植物為主,生態壩與生態庫間則運用大量的蘆葦,形成蘆葦蕩漾的體驗空間(見圖4)。
5.4.4 ?森澤水岸
這個區域位于濕地邊緣區域,景觀空間上應充分考慮濕地優美天際線的形成,功能上延續生態性,盡量減少聚集活動空間,岸線盡量延長,打造植被多樣性的綠色生態水岸,為白鷺覓食和停留提供場所。
5.4.5 ?白鷺家園
白鷺家園屬于生態保護區,禁止人活動,減少對生境的影響,增強改善生境品質,打造真正自然生態的白鷺棲息地。在植物的選擇上,選擇樹冠大遮蔭效果好的植物品種,為白鷺棲息、筑巢提供可靠的環境。在水岸沿線種植高低不同的水生植物,形成淺水灣,既增加景觀效果,又能利于白鷺食物生存。
6 ?專項設計
6.1 ?白鷺專項研究分析
通過對白鷺的生活習性、驚飛距離以及喜好生境的研究,在設計中,我們充分考慮覓食灘涂、生態島嶼等環境的營造,以及限制人類活動范圍和控制人類活動與白鷺生活空間之間的安全距離。
6.2 ?白鷺生境營造
岸線設計:為了營造更好的水體景觀和良好的白鷺生境,圍繞水岸,以灘、灣、島、潭、河渠的多樣形式呈現,保證白鷺生存需要的同時,豐富岸線活動。
駁岸采用松木樁護坡式駁岸、景觀石自然駁岸、淺水植物駁岸三種駁岸處理形式結合曲線豐富的水岸,打造自然親水,安全生態,生物棲息三位一體的水岸景觀,盡量延長駁岸淺水灣區,為白鷺提供良好的覓食場所。
生態島設計:依據生態屬性,按100m的驚飛安全距離設置,人與動物和諧共存,在場地內根據原有地形建造一座生態島,生態島設計結合生物的習性,形成深水環、淺水環、濕生植物環、喜濕灌木環、喜濕喬木環。植物選用上選用招鳥植被,主要喬木有水蒲桃、高山榕、水石榕 、水杉 ;濕生植物帶主要選用蘆葦、蜘蛛蘭 、美人蕉 ,淺水區植物主要選用香根草、水蔥、香蒲、鳶尾等,為白鷺棲息和覓食營造良好的環境。建造寧靜的生態家園,為游禽類、涉禽類等鳥類及魚類,兩棲類動物提供多樣的覓食棲息場所。
6.3 ?水循環系統
考慮到旱季濕地區無明顯流量,同時生態庫旱季也存在水動力不足導致水質變差問題,補水具有必要性,從白鷺家園增設補水泵閘,途徑調蓄庫、聯通段,通過現狀明渠進入人工濕地區域。
6.4 ?水凈化生態技術
對于水質的處理,采用梯田人工濕地的形式處理,要求進入該區域的水質達到Ⅲ類水的標準,可以結合相鄰濕地的凈化能力,首先對石巖河的水進行處理后再排放到項目人工濕地內進行深度凈化。水體首先進入生態沉淀塘,然后逐級經過植物凈化塘后,最終排入生態庫。盡量增加水在濕地中的停留時間,通過過濾和沉淀,以及水生植物的凈化,除去含有N、P的有機及無機顆粒物和懸浮固體。挺水植物主要有蘆葦、美人蕉、水蔥、香蒲、菖蒲、風車草、燈芯草、花葉蘆竹、再力花、梭魚草,浮葉、沉水植物主要有睡蓮、黑藻、苦草等。
6.5 ?植物景觀營造
白鷺所生存的環境對于植被有一定的需求,結合不同功能區,營造不同的植物景觀。
白鷺家園——選擇樹冠較好遮蔭效果的植物品種,如:水蒲桃、高山榕、落羽杉等為白鷺的棲息、筑巢提供可靠的環境,在水岸附近種 植高低不同的水生植物,如:蘆葦、香蒲、蘆竹、水蔥、紙莎草等。形成淺水灣,既增加景觀效果,又能利于白鷺食物生存。
白鷺堤——結合石灘,以挺水易于生長的挺水植物為主,為生物營造生存空間,為白鷺的生存提供足夠的食物。
白鷺詩韻園——以秋楓、香樟、鳳凰木、美麗異木棉、細葉芒、水蔥、燈芯草、香根草等為主,以疏林草地為主,常綠喬木作為背景林,開花喬木作為主景觀樹種,營造富有意境,輕松通透的彈性景觀空間。
森澤水岸——以落羽杉、水杉林、燈芯草、香根草、紫穗狼尾草為主,打造植被多樣性的綠色生態水岸。
濕地秘境——秋楓、池杉、落羽杉、蘆葦、香蒲、美人蕉、鳶尾、睡蓮為主,打造生物多樣性、白鷺覓食目的地,以及凈化水質的生態基地。
白鷺洲——以細葉榕、水石榕、蘆葦、香根草為主,打造適宜的白鷺棲息地和覓食地。
7 ?結語
通過這些景觀設計,將衰退的水系統和城市周邊的綠地轉變為高效能、低維護的城市休閑綠地系統。它巧妙地調蓄雨水、凈化地表污水、修復原生棲息地,并且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科普的場所。
參考文獻:
[1] 熊豪.四川城市濕地公園白鷺生境選擇研究[D].四川成都農業大學,2014.
[2] 深圳市相關規劃資料.
[3] 深圳房地產網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