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的突飛猛進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到了工程建設中,先進、實用的新技術的應用,給工程節約工期、提高質量提供的有力保障,超長砼結構跳倉法施工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對比常規后澆帶做法,跳倉法施工技術對提高結構整體施工質量、縮短建設工期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跳倉法,控制原則,施工要點
1 ?前言
本工程為某學校辦公區地下車庫工程,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單層面積較大,防裂要求后澆帶設計量大,如果采用常規后澆帶施工,將大大影響工程整體的施工進度。在工程開始前,多方聘請技術精湛的專家,詳加研究,提出采用跳倉法施工,發展運用“順序與跳倉相結合,間歇與加強相結合”的基本施工方法,既解決了超長結構裂縫問題,又做到了順序施工、方便了施工組織安排。
2 ?跳倉法施工原理
跳倉法施工,就是把建筑物分成若干段或塊,采用間隔施工的施工方法,針對超長、超寬、大體積砼防止砼裂縫和方便施工的有效措施。
(1)利用"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為主"的原理,科學合理地劃分"跳倉塊",采取材料、結構、施工管理綜合措施,嚴格實施有效控制砼早期裂縫。基于“砼的開裂是一個涉及設計、施工、材料、環境及管理等的綜合性問題,必須采取‘抗與‘放相結合的綜合措施來預防”(2)“放”的原理是基于膠凝材料(水泥)早期水化放熱速率較快,ld~3d達到峰值,以后迅速下降,經過7~14d接近環境溫度的特點,通過對現場施工進度、流水、場地的合理安排,先將超長結構劃分為若干倉,相鄰倉砼間隔7天后才能澆筑相連,通過跳倉間隔釋放砼前期大部分溫度變形與干燥收縮變形引起的約束應力。(3)“抗”的基本原則是在不增加膠凝材料用量的基礎上,盡量提高砼的抗拉強度,主要從控制砼原材料性能、優化砼配合比入手,包括控制骨料粒徑、級配與含泥量,盡量減小膠凝材料用量與用水量,控制砼入模溫度與入模塌落度,以及砼“好好打”保證砼的均質密實等方面。
3 ?跳倉區段劃分原則
(1)施工區段的長度取值是以充分的減少收縮應力,防止砼開裂為基本原則,在考慮不同的結構部位和約束條件下進行選擇。(2)對于影響約束的集水井、電梯井則應放在施工單元中心;如相鄰施工單元澆筑時間間歇較短時,則應放置在兩個施工單元之間。(3)各施工區段要考慮便于施工組織和流水劃分,其面積應接近,不宜差別過大。(4)施工縫的位置要避開剪力墻、采光井、人防墻、塔吊等部位。
4 ?跳倉施工控制要點
4.1 ?砼材料控制與配合比優化設計
設計原則:降低水化熱,減少收縮;故在原材料的選擇上,要朝著這一方面進行改進:(1)水泥:應選用中、低熱硅酸鹽水泥或低熱礦渣硅酸鹽水泥,水泥用量一般控制在220kg/m?~230kgm?為宜。(2)降低水膠比:施工控制在0.42左右;摻加高效減水劑,優先選用聚羧酸類減水劑,用水量控制在160-165kg//m?為好,不宜超過170 kg/m?。(3)砂石:砂子以粗砂為好,含泥量宜小于1.5%。石子采用自然連續級配的機碎石,含泥量宜小于0.5%,針片狀顆粒含量不大于15%,粒徑以5mm~31.5mm為好。(4)摻合料:可以采用單摻粉煤灰或者以粉煤灰為主,礦粉為輔的形式,粉煤灰與礦粉的摻量比例以 3:1~2:1 為宜。
4.2 ?砼性能控制
考慮到施工中泵送特點,本工程礎底板大體積砼塌落度控制在120±20mm,墻柱梁板砼塌落度施工中控制在150±20mm,同時具有良好的和易性與保水性。
4.3 ?施工縫設計與施工要求
(1)跳倉施工縫處使用不銹鋼絲網收口。焊接Ф12@200鋼筋成鋼筋網片,鋼筋網片上再綁扎不銹鋼絲網收口;施工縫表面粗糙,不需要鑿毛,清洗后即可進行第2次砼澆筑,接縫處兩次澆筑砼結合緊密。(2)施工縫處仍按原設計照常設置止水鋼板與原后澆帶加強鋼筋,增強砼結構的抗裂能力。(3)施工縫處浮漿及未經嚴格振搗不夠密實的砼要鑿除,施工縫處砼澆筑前將該處模板面清除干凈,施工縫處砼澆筑后應加強養護,時間不少于14d。早期砼保溫保濕養護;嚴格執行二次抹壓、多次壓光。
4.4 ?鋼筋工程抗裂要點與措施
鋼筋在砼樓板中起抵抗外荷載所產生的效應,以及防止砼收縮裂縫發生和控制裂縫寬度的雙重作用,而這一雙重作用均需存在合理厚度的保護層,才能確保有效。因此須把鋼筋保護層厚度控制作為鋼筋工程中抗裂要點。
(1)長墻配小直徑、高密度水平鋼筋置于主筋外側,底板加鋪鋼筋網,以增加砼抗裂能力。(2)嚴格控制板面負筋的保護層厚度,現澆板負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鋼筋上,與梁筋有效綁扎,采用馬凳或砼墊塊等措施固定負筋的位置,保證在施工過程中板面鋼筋不下沉,可有效控制保護層,避免支座處因負筋下沉,保護層厚度變大而產生裂縫。(3)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各部位鋼筋位置正確,保護層厚度符合要求,架設專門施工馬道,嚴禁踩踏鋼筋,避免因鋼筋移位導致砼出現裂縫。(4)多根預埋管線的密集處,應在預埋管線的上下增設加強鋼筋網片,間距不大于l00mm,覆蓋范圍應超過最外管線 150mm 且各管線之間間距大于20mm,同時確保線管底部的砼灌注順利和振搗密實。
4.5 ?砼澆筑過程控制要點
(1)相接網片應以骨架來結合,網片應有150mm以上的搭接,并支撐和固定牢固。(2)為防止底部砼漏漿,在澆筑砼前,在快易收口網處提前澆注厚度約為50mm的與砼同成分的水泥砂漿。(3)振搗時振搗棒離鋼絲網模板應大于450mm,以減少模板受的沖擊荷載,并保證模板后面砼振搗密實,避免產生蜂窩等質量問題。(4)振搗時聚集到砼表面的過剩水應盡快排除,防止過剩水沿鋼絲網模板流淌,少量水用抹布吸干,避免因浮漿過多而產生毛細裂縫。
5 ?跳倉法與后澆帶工法比較
(1)跳倉法施工,取消了后澆帶,能有效規避了后澆帶施工中的質量隱患。諸如:后澆帶施工存在的鋼筋銹蝕難以處理、后澆帶垃圾較多清理困難等問題。由于后澆帶長時間無法封閉每逢下雨地下車庫就會滲水嚴重,后澆帶處鋼筋長時間雨水浸泡造成銹蝕,引起砼開裂,對于砼結構耐久性產生不可逆的影響。(2)跳倉法施工加快了施工進度,取消后澆帶,一次澆筑成型,減少后期封堵工序,可提前介入外墻防水及保護層施工、土方回填等,消除因后澆帶未封閉,對后期二次結構及裝飾裝修帶來的影響。(3)跳倉法施工能加快形成整體結構,快速地形成整體工作面,給后期主體施工提供材料堆放場地和周轉道路,極大地方便場區布置,能夠更高效地進行材料周轉,加快施工效率。(4)跳倉法施工節約施工成本:后澆帶工法中所經過的梁板均需斷開,給施工帶來很多不便,后期處理工藝繁瑣,懸挑處需要大量模板支撐且要一次搭設成型不得拆除二次搭設,占據大量周轉材料,周轉利用率低。跳倉法施工取消了后澆帶,減少了后期剔鑿、支撐等工序,節約工期、節省人工、減少鋼管、扣件等租賃費,加大模板的周轉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6 ?結束語
本工程采用跳倉法施工最終節省工期兩個多月,為后續施工提供了作業面,加快了后續主體及砌筑二次結構的施工,對整個項目的施工進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工程成型質量控制較好,該工程已于去年6月份完成整個地下車庫主體的施工,經過一年多的觀察與監測,未發現明顯的裂縫等質量問題,跳倉法的使用有效地避免了后澆帶工法中細部處理的弊端,規避了后澆帶施工工法中的質量隱患,是個非常值得推廣的積極施工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鐵夢.工程結構裂縫控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許全普(1984—)工程師,一級注冊建造師(建筑、市政)一直在工民建一線任職。